文博日曆丨原來這麼早中國就有旱羅盤啦!不信你看TA→

2024-07-11     博物館世界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在此基礎上改進發明的羅盤

後被廣泛應用於航海

使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逐漸成為通途

今天是第20個中國航海日

我們來認識

宋代彩繪立人持羅盤陶俑

TA的發現證明早在宋代

我國就已使用羅盤

宋代彩繪立人持羅盤陶俑

於1997年出土於撫州市臨川區一個宋墓

他身著黃褐色右衽長衫

炯炯有神的兩眼目視前方

頭髮整齊地盤在頭頂

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模樣

但他懷裡抱著的一個圓盤狀物品

讓他一下子變得不普通起來

這個圓盤形似玉璧

中間有一個左右指向的長菱形指針

指針上又有一個圓形小洞

應該是用來固定指針的支軸

指針放置於圓盤中心位置

針端與圓盤相連接

盤面為寬而平的環狀

圓盤上表示刻度的條紋清晰可見

如果不算指針的針尖

圓盤上共有16條刻度

它無疑是一件由指針和刻度盤組成

可以轉動指示方向的羅盤

這也是現知世界最早的羅盤造型實物

它為研究羅盤指南針的出現年代、造型及其作用

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指南針+方位盤=羅盤

船舶出海有了「導航」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指南針是羅盤的核心部件

宋代時,人工磁化技術和磁針裝置技術有所突破

人們將指南針與栻盤的形制結合

製成用以具體辨別方向的儀器——羅盤

文博日曆丨中國「追星」史:2100多年前古人如何觀星?

在指南針和羅盤發明以前

人類主要通過觀測日影、北極星等來分辨方位

但遇到陰天或雨雪則無計可施

隨著最初用於堪輿的羅盤被廣泛應用於航海

船舶便擁有了全天候「導航」

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水浮法指南針(復原模型)

早期航海羅盤是水羅盤(即水浮法指南針)

以往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

中國人發明了水羅盤

旱羅盤則由歐洲人發明

並於16世紀時才從日本傳入我國

而宋代彩繪立人持羅盤陶俑所持的羅盤

明顯為旱羅盤

證明早在12世紀

我國就已使用旱羅盤確定方位

較傳統說法提前了三四百年

中國航海羅盤(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大海航行還要靠「火長」

宋元時期,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繁榮

遠航的船舶上有「火長」(也稱「火表」)

他們是掌握航海羅盤這一工具的專職人員

專門負責航海過程和安全問題

火長們還留下了寶貴的航海路線圖

《更路簿》

(又稱《更路經》《水路經》《水路簿》《針路簿》等)

每冊《更路簿》一般記載有幾十至幾百條航海線路

每條「更路」記載著某條「航線」的信息

成為帆船時代出海必備之書

民國時期《東海更路簿》,海南省博物館藏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

誇讚火長在航海中的重要性

稱他們通過羅盤來為船指路

絲毫誤差都不能有

因為這關乎一船人的性命

自入海門,便是海洋,茫無畔岸,其勢誠險。蓋神龍怪蜃之所宅,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釐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

羅盤特別是航海羅盤的發明

讓航路得以相對固定

通航海域也得以擴展

不僅為人類的大海航行保駕護航

還對後世航海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2186a84cde7e299c8c9f5f773d1d4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