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願意背井離鄉,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卻身不由己,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並沒有太多的選項供自己參考,當我們選擇離開的時候,並不是厭倦了這個地方,而是為了生存的一次次的逃亡。成年人的世界裡對於離開並沒有太的悲傷,這並不代表離開本身並不悲傷,而是代表了這種悲傷的無意義,沒有多少用的悲傷並不是成年人的選項,然而這一切對於孩子們來說卻並不如此。
《貝爾法斯特》是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本片講述了在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長大的孩子們心中的離別究竟是一副什麼模樣。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英國社會劇烈的動盪期內,愛爾蘭爆發了一系列的街頭衝突,這種衝突之下,很多愛爾蘭人紛紛離開,選擇去英國謀生,而影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中的一家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心中各自的期待與回憶。
在成年人來看,離開愛爾蘭,前往英國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他們不過是為了這件正確的事情做出來一種正確的選擇,選擇是無可厚非的,同時也是人麼不得不去面對的一種現實結果。他們無力改變現有的生存狀態以及生活環境,最終只能從離開中找到一種安慰,安慰自己明天會更美。
然而大人們的選擇之外,小孩子如何看待離開?當然,小孩子看來,離開意味著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玩伴,失去了自己原來就很熟悉的街道以及鄰居等人,進而失去的是童年的快樂時光,這種離開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一種折磨,同時也是小孩子與達人們之間的本質區別,但是這種區別是本質上的嗎?好像也不是。大人們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離愁別緒。
爺爺在教導孫子的時候,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爺爺與奶奶即使是語言不通,但依舊是相愛了一輩子,這看似是一個可以幫助孫子走出貝爾法斯特前往英國的積極向上的故事,故事旨在告訴給孫子,即使是語言不通,只要有愛就能戰勝一切。然而對於孫子來說,他沒有辦法像成年人那樣有多種方式來幫助自己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他的手裡沒有太多的工具來適應新環境,更沒有一個可以一輩子相濡以沫的的人來告慰自己孤獨的心。
孩子們的工具遠沒有大人們豐富,但是卻被告知要更快的適應新的環境,他們自然是不願意去這樣做的。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他們需要的是緩慢的變化,最好能跟他們的成長相適應,而不是劇烈的變化之下的動盪,這種動盪會對於孩子的一生造成陰影。
然而誰不知道這樣的道理,但他們有的選嗎?並沒有,當離開成為了常態,對於孩子們來說,或者說對於大人們而言,這種常態本身就會間距看著一種無何奈何得態勢,這種態勢之下,大人們獲得了什麼?孩子們又能獲得什麼?
大人們並不像是孩子們自己看到的那樣毫無感情,冷血不堪,大人們同樣的額有離愁別緒,但凡有任何一個選項可以迂迴,人們並不會願意走背井離鄉這條路,喜歡外面的世界的畢竟是少數人,多數人仍舊是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成長生活的,這是大家共有的基調,然而當劇烈的社會變革出現後,這種基調就會被毀掉。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看本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就能略有所感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正是全球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歐洲很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爆發了街頭政治運動,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並不是特例,這些國家為什麼發生街頭政治,原因就在於歐洲在二戰之後迅速恢復了工業生產且很快的產生了生產過剩危機,這種經濟危機使得歐洲諸國湧現出來了大量的失業人口,聚集在城市裡的失業人口越來越多,街頭政治自然就孕育而生。因而,本片中所展現的動亂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而那個時候的愛爾蘭政府無力解決這麼多的失業人口就業問題,於是,社會矛盾激化,而愛爾蘭原本的工業就更加凋敝了,人們這才紛紛跑到了英國尋找機會。
這種現象時至今日都沒有任何的改觀,當經濟危機發生之後,一個國家原本的穩固的結構就逐漸的搖搖欲墜了,這個時候,如果當局沒有能力解決就業,人口自然就會發生流動,或者發生各種各樣的街頭政治,這樣任其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會導致一個國家政權的飄搖甚至是解體。這是本國國民並不願意看到的,如果人類社會的發展無法徹底的根除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那麼貝爾阿斯特的故事就不會是特例。沒人願意背井離鄉,沒人願意遠離故鄉,然而當離別總是難免的時候,我們的未來將何處尋?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