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不少人選擇「宅」在家裡,豐富多彩的「宅生活」,使人們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比如說,不管什麼時候,美食總是一種慰藉。不能親身光臨,那就親自動手;不能出門覓食,那就閉門修煉。自製涼皮、自製蛋糕、自製奶茶……一張長長的菜譜,就是一本滿足胃口的秘籍。就拿食材採買來說,曾經在商場集市有多流連忘返,現在瀏覽電商外賣菜單時就有多「愛不釋手」。有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酵母銷量增長近40倍,蔥姜蒜售出了393萬份,醬油醋、十三香等總體銷量增長了8倍多,香菜銷量接近百萬份。各式精緻美食不斷刷屏,自己有了口福,朋友也能大飽眼福。
不光要做「廚神」,還要涉獵更多意想不到的領域。以前總要為髮型的細節跟理髮店計較半天,現在突然發現「原來再多的煩惱,一推子就能解決」;「網課」讓孩子們適應得比想像中快得多。誰說「宅」就一定會沉悶?事實證明,儘管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非常之策、無奈之舉,雖然還有很多需求無法實現、很難替代,很多人還是在家堅持充電學習、努力生活,「宅」出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各種各樣的「宅生活」,植根於近年來欣欣向榮的「宅經濟」。倘若沒有觸手可及的電商外賣,再好吃的美食也只能隔屏點贊;如果沒有無遠弗屆的網絡設施,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根本無法實現。網絡購物、餐飲外賣、網上支付……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這些早已「日用不覺」的生活方式,成了「宅男宅女」居家必備的解決方案。從學習到辦公,從醫療到教育,從娛樂到消費,每個人都能在這段特殊時期感受到網絡創新的便利、技術變革的紅利。
反過來看,疫情下的「宅生活」,是對人們接受新生活方式的一次嘗試,也是對「宅經濟」如何變得更加成熟的一次考驗。就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在線平台因為用戶過載導致崩潰。有數字化平台在開工第一天就緊急擴容,滿足超過1000萬家企業近2億上班族的需求;有電商平台和傳統服務型企業互伸援手,「共享員工」的模式應「疫」而生。一些新企業浴火重生,一些新行業破繭化蝶。比如,遠程協同辦公軟體迎來新機遇、5G商用加速推進、AI等數位技術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網絡視頻步入發展黃金時期,等等。
「宅生活」的背後,同樣也離不開一群人默默無聞甚至冒著風險的付出。動動手指可以送菜上門,但「無接觸配送」的前提是配送員、外賣員的奔波;買到了心儀已久的商品,快遞小哥還要風雨無阻走完「最後一公里」。「宅生活」期間,不妨在電話溝通時報以善意,在遠程交流上少些苛責。因為我們都是「宅經濟」的一環,也都是「宅生活」的一員。
疫情防控還在進行,生活還要繼續。曾經,在被稱為「生命之舟」的武漢方艙醫院,有人靜靜讀書,有人輕輕舞動。一靜一動,都是頑強的生機;一舉一動,都是不屈的人們。感謝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更要致敬每一個為社會負重前行的人。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刊發此文只為了傳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0PgE3EBnkjnB-0zkk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