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展+電音節=?

2023-09-19   每經影視

原標題:科創展+電音節=?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一定在為著不同的目標而努力和戰鬥著。而電音節能夠提供的是一次治癒和充能的機會,一次短暫的卸下包袱,釋放壓力,把全部的時間用在關愛自己和身邊的人的機會。」世界三大電子音樂節之一EDC雛菊電音嘉年華中國站項目負責人楊峰道出了電音節的魅力所在。

近日,2023 EDC China官宣,一如既往由華人時代主辦,引發電音迷的狂歡。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同樣由華人時代打造的原創電音節IP——蓋亞電音嘉年華(GAIA FEST),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金沙灘啤酒城音樂廣場圓滿落幕。

蓋亞是國內首個將科創與電音相結合的電音節,兩天時間,吸引超過3萬名觀眾來到現場。

「蓋亞最大的亮點在於突破傳統音樂節單一的內容結構,以『娛樂活化科創』為主旨,將電子音樂節與科創展兩種活動形式進行了一個跨界結合。」主辦方華人時代CEO陳西加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採訪時說。

已經擁有EDC China這個世界頂級電音節IP的華人時代為什麼還要去創立新的本土IP電音節?聽著全球百大DJ成長的電音粉絲願意為本土電音節買單嗎?

科創+電音,跨界融合成為差異化新路徑

走過(GAIA)蓋亞電音嘉年華檢票口,迎面看到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機械人物形象,機械外骨骼+京劇扮相的面龐,這是此次GAIA電音節的主題形象,這個充滿東方神韻的機械人物也出現在了主舞台上,隨著音樂的節奏閃著光芒,直接傳達了蓋亞電音節主題——娛樂科創。

在演出行業「卷」起來的今天,跨界融合已經成為差異化發展的新路徑。除了以科技與娛樂結合為主題的蓋亞電音嘉年華,還有以自然與生態為主題的叢林電音節、以多元文化為主題的INTRO等。

陳西加認為電音和科創文化具有關聯性,「電子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建立在音樂技術的革新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其實國內國外有很多電子音樂節都是以科技作為主題。但是絕大多數的科技電音節只是停留在主題或者視覺的結合上。」

觀察目前市面上的演出,跨界融合仍然是「兩張皮」,比如在演出場地增加一些科技感的裝置,更像是演出或藝人的「裝飾品」。

「我們希望在GAIA電音嘉年華,能做到讓兩者結合得更深度、更豐富。我們希望觀眾從一進門,就能感受到科創嘉年華的氛圍。將傳統音樂節的一些觀眾服務,諮詢獲取,互動娛樂方式都以最新的科技消費品和手段來呈現。」陳西加說。

由尼爾森調研,電音品牌放刺FEVER發布的《2019中國電音市場洞察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電音愛好者對線下電音體驗空間、VR音樂遊戲、定製電音旅行和電音周邊等都表現出積極興趣,其中線下電音體驗空間獲得88%電音愛好者的關注,成為最受歡迎跨界合作產品。

陳西加稱,之所以把名字定位於「嘉年華」,就是希望探索打破傳統音樂節主打藝人的內容形式,更強調電音與科創的跨界融合,為觀眾帶來一場電音科技嘉年華體驗。

在蓋亞演出現場還設有三個科技展區。蓋亞聯合一批科技消費品的旗艦企業與品牌打造了「市民大廳」「巢」「遊樂場」三個科技展區,分別對應「CITIZEN HALL生活消費」「THE NEST虛擬現實」「PLAYGROUND航天科技」三種體驗。

在名為「PLAYGROUND遊樂場」展區,進門一個巨大的紅白相間的神舟五號降落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緊接著是一系列太空衣、空間站、太空人睡袋等太空人「同款」,星際征途太空任務VR體驗設備前排起長隊。

「市民大廳」則引入了眾多消費品牌,包括搭載人工智慧的消費級機器人、無人AI零售車等,在今年因AI繪畫走紅的Midjourney體驗處,工作人員耐心地為觀眾講解著軟體的使用規則,「不是賣軟體,主要是讓大家感受一下科技的力量。」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對於展覽部分,陳西加希望能夠通過電音節的影響力來活化科創,通過音樂這個受眾群體相對更大,更受歡迎的介質來吸引受眾,打造一個全新的平台,賦能科創企業的推廣和營銷。「中國有很多埋頭做產品研發的科創消費品企業,他們的很多產品都已經做到了與世界同步,甚至領先。但是他們在營銷上卻始終比不過國外那些大型科技企業。而類似CES這樣的科技消費品展示平台的受眾又相對比較垂直,比較窄。」

「電音節是一個強調現場感和體驗性的產品,受眾黏性高」

《報告》指出,「放鬆心情」和「享受氛圍」是電音愛好者聽電音的主要原因。

和流行、搖滾音樂節不同,電音節偶像屬性較弱,記者注意到,電音節現場沒有夜排、沒有人擠前排、甚至錄像的都很少,各年齡層的人沉浸地享受著這場戶外蹦迪派對。

偶像屬性弱,不代表黏性低,「只要你一朝成為電音粉絲,終身是電音粉絲。」陳西加調侃道。

電音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如美國的Electric Daisy Carnival(EDC)、比利時的Tomorrowland等。在中國,最早接觸到國際電音節的是上海。2009年,荷蘭著名的Sensation白色狂歡派對在上海舉辦了中國首場國際電音節。此後,EDC、Ultra Music Festival(UMF)、Creamfields等國際知名的電音節品牌也相繼登陸中國,其中EDC中國就由華人時代引進中國。

2013年-2017年,中國電音節的規模和數量持續增長,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電音市場研究報告》,中國2016年舉辦了34場電音節,截止到2017年,電音節場數增加至86場。中國部分電子音樂廠商這一年普遍通過布局電音產業獲得了資本入注。《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共舉辦了300多場電音節,吸引了超過500萬人次參與。

隨著電音節的發展,電音圈已經擁有一大批黏性極高的忠誠粉絲。中國的電音受眾和消費也在日趨成熟,本土的電音節也開始崛起並形成自己的特色。

陳西加觀察到,國內電子音樂節與流行音樂節面臨的問題正好相反。

中國流行音樂節一直面臨著國際化的問題,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國內流行音樂節都是以本土藝人作為陣容基礎,很少有國際化大牌藝人的加入。

而中國的電音節則正好相反,中國電音愛好者從一開始就是受到了國外最頂級的電子音樂文化的薰陶,幾乎所有的國內電音節都會邀請世界百大DJ來進行演出。

「我們認識國內電音圈裡很多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大佬,也認識很多新生代很有天賦的新銳DJ。他們的技術和對電子音樂的熱愛,一點不輸世界百大,只是他們缺少優秀的平台讓國內外觀眾們認識他們。像以Panta.Q、Anti-Genral為代表的這批國內DJ,其實只要你看過一次他們的表演,我相信你一定會喜歡上他。」陳西加說。

GAIA在剛發布演出陣容的時候面臨類似的質疑,有電音圈粉絲調侃,怎麼那麼多國內藝人,甚至戲稱是四個百大加國內DJ全家桶。

相對於已經飽和的音樂節市場,電音節還有廣闊的藍海。「我們背負著引領電音節的使命。」陳西加說。同時,她也坦陳電音節是一個現場體驗性的產品,業內嘗試過通過做綜藝,讓電音出圈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比如今年引發熱議的《星電音聯盟》,但只有來到線下的電音節現場,才能充分體驗到電音的魅力所在。

「我們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觀眾走進電音節現場,體驗電音節獨一無二的氛圍感。」

文中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記者| 宋美璐

編輯|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