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症候群,孩子需要時間,家長則需要情緒ABC效應

2019-10-07     淅爸育兒記

國慶7天小長假過去了,明天孩子們就需要收拾心情,回到校園中繼續學業學習。

在假期的快樂和學業的枯燥之間,存在著一個讓孩子難受,讓家長苦惱的過渡期:開學症候群。

01 開學症候群的本質:變化

開學症候群大家並不會陌生,與開學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一樣,主要是因為經過一段快樂、輕鬆、安逸的假期後,突然要面對生活的壓力及規律的生活,從而產生的身心症狀。

而開學症候群的本質在於三個轉變:

  • 不規律到規律的作息節奏

隨心所欲的假期作息節奏,和學期內必須規律的作息節奏

  • 隨心所欲到遵守規則

假期的時間隨心所欲的支配,和學期內必須遵守的種種規則

  • 從寬鬆到緊張的監督節奏

在學業上,孩子通常扮演被監督的角色,監督者則是由父母和老師扮演。

尤其是父母,在假期認為孩子需要休息泄壓,從而對孩子採用了寬鬆的監督節奏,到了開學突然之間就變回了嚴厲的父母,孩子須得接受這個轉變。

而要度過開學症候群,不單單孩子要努力,家長同樣需要作出擁抱變化的改變。

02 孩子擁抱變化的三種方式

對於孩子而言,有三種方式可以順利度過開學症候群,三種方式有各自的形成方式:

其一、安全感充足型孩子--適應能力強

有一類孩子,在嬰兒時期就被稱為「來報恩的孩子」。他們天生有充足的安全感,生活節奏規律,對周邊的陌生事物表現出積極的情緒。

而家長順著孩子的天性進行教育,鼓勵和支持孩子進行獨立探索,這讓孩子心中有了一個足夠強大的安全島。

無論面對何種變化,他們都能欣然接受,並且瞬速調整自己,適應過來。

這類型孩子面對開學症候群能非常迅速地度過,甚至不會出現開學症候群。

其二、準備充足型孩子--循序漸進地過度

這類型孩子,他們在假期(或因自身、或因家長有意為之)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規律性生活,只是節奏相對輕鬆一些。

例如,在學期內時是8點起床,9點歇息;在假期他們在9點起床,10點歇息。

又例如,在臨近開學的時候,父母有意識的讓他們提前恢復到開學的狀態,把開學症候群的種種不良表現在家中提前釋放;

其三、順其自然型--被無視的開學症候群

對於沒有實施前面兩個方式的孩子,時間就是他們修復開學症候群的最好良藥。

但所謂順其自然,並非不管不顧,而是對孩子在開學症候群的種種不良表現中,予以理解,不關注他們的錯誤行為,關注他們的情緒並予以安撫,給予時間讓他們進行適應。

順其自然,指的是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對於這三種方式,被使用機率最高的是順其自然型,然而難度最高的也是這一類型。

這意味著家長需要頂住對孩子不良行為的不耐煩,頂住外界對孩子的評價的壓力,頂住允許孩子在學業上一時落後的焦慮。

03 孩子需要時間,家長需要情緒ABC效應來調節自己

如上所述,在孩子的學業出現問題,在校的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需要承受多種壓力,這要求家長要有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

否則但是對孩子不良行為的不耐煩,就足以讓家長崩潰,從而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教育,最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開學症候群症狀。

那麼,今天的重點,就是為家長們帶來一個情緒管理的方法:情緒ABC效應。

  • 初識情緒ABC效應

情緒ABC效應是關於情緒掌控的一個心理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

  • A指的是Activating event(事件),指誘發性事件;
  • B是Belief(信念),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思維,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
  • C是Consequence(結果),指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情緒ABC理論認為,不是事件A決定了情緒C,而是對事件的看法B決定了C,埃利斯認為人性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考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進取精神。

二、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所以要改善情緒應從思維著手。

三、人具有傾向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所以壞情緒是避免不了的。

四、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在於能使用語言交流,而思維需要藉助於語言表現,因此不斷地用語言重複某種不合理的信念,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埃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也就是情緒ABC理論的基本觀點。

  • 理解情緒ABC效應:一個小故事

有兩對夫婦,一天晚上,這兩對夫婦中的兩位妻子,都分別為自己的先生做了一桌子大餐,然後她們分別打電話給自己的丈夫,表示希望丈夫回家吃飯,但不約而同的,兩人的丈夫都表示自己有應酬/加班,不能回家吃飯。

第一戶的妻子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地為先生做了一桌子菜,老公卻不吃,她認為老公覺得自己酒肉場上的朋友比自己的妻子還重要。

而第二戶的妻子卻因為這件事更心疼自己的老公了,她想:誰不想回家陪老婆孩子吃飯,可是我的老公卻忙得連回家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他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

於是,第一戶的夫妻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差點就離婚;而第二戶則一直是相敬如賓的。

顯然,兩種不同的想法產生了兩種女人,也培養了兩種男人、兩種家庭。可見情緒ABC理論中的B,信念和看法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

  • 學以致用

在認知和理解了情緒ABC效應之後,我們可以怎麼樣學以致用呢?

對待孩子的開學症候群所帶來的種種不良行為,我們可以:

【1】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同時正面自己的壞情緒

接納孩子的壞情緒並不困難,不論如何我們只需要理解並記得他們只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需要我們的安撫即可;

正面自己的壞情緒則相對沒那麼容易,通常我們會用「我是為了他好」來掩飾我們的錯誤教育方式,實際上錯了就是錯了,也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怎麼會是為了他好呢?

對於能正面自己壞情緒的家長而言,當他們產生壞情緒,並因此作出不好的行為的時候,他們會這樣想:

「沒錯,我是傷害了孩子,這是因為我對他的這個問題已經氣餒了,但我相信我可以收拾心情,在下一次壞情緒到來之前找到新的解決方式。」

前者是推卸責任,掩飾錯誤,而後者是承認錯誤,並自我鼓勵。

【2】有意識的讓自己進入積極思維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常遇到兩種人:

第一種:遇事先抱怨,而後再行動;

第二種:遇事先想解決方式,而後行動;

擺在面前的事實就是事情必須被解決,無論是你抱怨的思維模式在前還是積極的解決思維模式在前。

面對孩子的開學症候群,我們需要有意識的讓自己進入積極思維模式中,最好的方式是多問自己幾個「還可以怎麼做?」

例如,孩子出現了賴床遲到的現象,在多次叫早無效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陷入憤怒和不耐煩的情緒中。

在正面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後,如果我們能多問自己幾個「還可以怎麼樣做?」,我們就可以發現讓孩子準時起床可以有無數種方式:早睡、用孩子喜歡的早餐吸引孩子...

你的對事物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對事物的情緒。

淅爸有話說:開學症候群,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為一種情緒問題,如果要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首先我們就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需要的是幫助、是撫慰,而不是盲目的增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lNvrW0BMH2_cNUgg8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