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醬香型白酒,大部分人都應該有所耳聞,這種酒因為其獨特的口感和工藝而聞名,比如大家常聽到的「12987」工藝,即一年釀造時間、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取七輪次酒。「12987」這串簡單的數字背後,體現出的卻是歷經千年傳承與沉澱的結晶。其實,在醬香白酒生產過程中,除了傳統「12987」工藝外,還有一項傳統工藝聞名於世,流傳已久,那就是低水分釀酒技藝。
低水分釀酒技藝從興盛到瀕臨失傳
在茅台鎮早年間,家家戶戶中都會自己掏一個小窖池,因為受限於工具、人力等原因,所以窖池不會大。採用低水分入池、低出酒率,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質的工藝方法制酒。其酒色微黃透明,香氣幽雅,酒味豐滿、醇厚,空杯留香持久。得益於此,低水分釀酒也成為當時眾多大小酒廠遵循的傳統釀造工藝。而談到這項技藝最終的發揚光大,就不得不提到一茅王紹彬老先生(「以酒養糟」低水分釀酒技藝的第一代傳承人,被尊稱為「一茅」)。
王紹彬(1912-1984),出生於民國元年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1930年進入茅台榮和燒房當烤酒工。1951年,進入國營茅台酒廠任一車間二班酒師,1956年至1983年擔任茅台酒廠副廠長。在執掌茅台期間,王紹彬老先生始終堅持低水分工藝,並在1958 年總結出了「以酒養糟的低水分釀酒經驗」,即在醬香酒的釀製環節里,除了投料和潤糧階段,不再加一滴水,全部用尾酒來噴洒,這樣做的好處,既能讓尾酒在窖內二次發酵,還能夠為茅台酒增香。王老先生的釀酒工藝和匠心精神影響了整個茅台鎮的酒企。
低水分釀酒指的是在投糧期間,潤糧所需水分的多少(糯高粱需要加水才能蒸煮、發酵)。而這項低水分技藝,正是經由王紹彬老師改良、精進,最終達到了巔峰,就是每100斤糧食僅僅使用37斤的水來潤糧,低水分工藝釀酒,出酒率低,香氣成分占比多,酒香特別濃。由此,37低水分國粹釀藝也正式成為醬酒史上的巔峰技藝。然而,由於低水分釀酒技藝相對繁瑣和耗時,成本較高,並且需要更高的工藝要求和技能(與用水量、溫度、酒麴,攪拌方式等有極其複雜的關係,難以掌握)。後來的現代化釀酒行業傾向於使用高水分含量的釀酒方法(100斤糯高粱至少添加50斤以上的水),因為它們更加高效和易於控制。由此導致低水分釀酒技藝被較高水分含量的釀酒方法所取代,現已瀕臨失傳。
傳承與復興低水分釀酒技藝
雖然低水分釀酒技藝逐漸消失,但仍有一些釀酒師和愛好者們致力於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技藝。二茅袁仲華就是其中的一位(袁仲華是王紹彬得意的學徒之一),如今仍在追求恩師王紹彬絕技之37低水分釀酒技藝的造詣。
在醬酒熱的時代背景下,向傳統技藝致敬不僅必要且令人敬佩。醬酒作為中國傳統的釀酒工藝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和發展,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低水分釀酒技藝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通過致敬一茅王紹彬傳統技藝,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過去釀酒技藝的智慧和創造力,也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這些技藝,讓中國醬酒源遠流長,香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