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乾貨】地質剖面圖的判讀,地質作用的形成過程(圖+文+題)

2022-10-12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乾貨】地質剖面圖的判讀,地質作用的形成過程(圖+文+題)

地質剖面圖是對某一地質構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圖,包括地質地貌示意圖、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圖、褶皺和斷層構造示意圖等。判斷內容主要是根據地質剖面圖判讀地球內部的圈層構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態特徵、地層形態和發展演變等,或分析並判斷該地區的岩石類型及其礦產分布狀況等。

01

岩層新老關係的判斷方法

根據地層層序規律確定 一般岩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岩層位置 靠下,岩層較 ;Ⅰ岩層位置 靠上,岩層較
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 由於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複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岩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岩層新
根據岩層的接觸關係確定 岩漿岩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岩的關係來判斷,噴出岩的形成晚於其所切穿的岩層,侵入岩晚於其所在的岩層。如圖1中Ⅳ岩層形成 於其所切穿的岩層Ⅲ和Ⅱ。變質岩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這多是在岩漿活動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岩的形成晚於與其相鄰的岩漿岩

02

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

03

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

(1)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如圖1中的斷層,岩層未發生彎曲,說明經歷了 垂直運動;圖2中的褶皺、圖3中的褶皺和斷層,都說明該地經歷了 水平擠壓作用。

(2)有沉積岩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如圖1中左側岩層Ⅰ的存在。圖2、圖3中的各岩層都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

(3)若某個年代的岩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岩,後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岩層又被侵蝕掉。

04

推測岩層形成環境

(1)地層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該地曾經是海洋。沉積岩層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該地曾經有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質來源。石灰岩層反映出該地曾經是溫暖的淺海。

(2)地層呈水平狀態,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排列(如圖),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定下沉,地理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3)若上下兩個岩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由其下部岩層形成後,該地地殼平穩抬升或褶皺隆起,岩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岩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上升形成的。如下圖中C、D層的不連續就是岩層上升受外力侵蝕形成的;上面有新的沉積岩,說明該地地勢較低。

(4)若岩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後,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岩層發生褶皺,岩層顛倒是地殼運動劇烈,岩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如圖)。若出現有斷層,說明相應岩層形成後,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甚至出現過地震。

常見內力作用(為主)地貌的形成過程

花崗岩(山體露出地表過程:地殼運動,岩層斷裂,岩漿侵入,地殼抬升,外力風化侵蝕,花崗岩露出地表。如:花崗岩風化球的形成過程、黃山花崗岩體的形成等。

火山(玄武岩山體)的形成過程:(是否位於板塊交界線附近)地殼斷裂,岩漿噴出,火山灰堆積形成山體。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等。

斷塊山或斷層高原:先是看是否位於板塊交界線附近,地殼斷裂抬升形成地壘或高原,後是外力作用形成現有地貌,以內力為主。如:華山、廬山、泰山、賀蘭山、陰山、鄂爾多斯高原等。

斷層平原和谷地:地殼斷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積形成平原。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

斷層湖的形成過程:地殼斷裂下陷,積水成湖。如:貝加爾湖、非洲東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馬拉威湖、坦葛尼喀湖、維多利亞湖)、雲南洱海等

褶皺山的形成過程:地殼運動(擠壓),岩層向上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山。如: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山、海岸山脈等均處於板塊消亡邊界附近,受板塊擠壓形成。

典型例題:

[例1](2012年安徽卷)根據材料和圖14,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雲南蒼山洱海地區山清水秀、林茂糧豐,大理古城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圖1

(1)圖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別為、,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別說明它們形成的主要過程。(12分)

[答案與解析]

解析:據圖可知,圖中B處於斷層陡坡範圍內,A處於其外的點蒼山山上。不難看出,洱海在內的範圍應該屬於斷裂下陷構造,即地塹。A處的點蒼山則屬於地壘山(斷塊山)。B處為耕地,周邊河流較多,雙處於斷塊山腳,可以推測為衝擊平原。再按照相關地貌類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斷塊山 洪積—沖積平原 內力作用形成斷層,斷裂面兩側岩體以垂直方向運動為主;A側岩體相對上升,形成斷塊山;B側岩體相對下降,形成谷地,同時流水等外力不斷將風化、侵蝕產物搬運到谷地邊緣堆積,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鞏固提升:

1. 讀圖2,回答下列問題。

圖2

(4)說明海岸山脈的內力作用成因,簡述該地應對地質災害的共同措施。(8分)

常見外力侵蝕地貌形成過程

外力作用地貌類型主要有兩大類,即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常見侵蝕地貌主要有:

戈壁灘:即有大片礫石堆積的荒漠。在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內,山洪暴發時,河流攜帶大量岩石塊和細沙,自山口向下洲礫石和細沙依次堆積,然後經過長期的外力風化侵蝕、剝蝕,岩石塊逐漸形成礫石,細沙被大風吹走,礫石堆積在地表形成戈壁灘。

雅丹地貌:乾旱半乾旱地區,乾涸的湖底,土層開開裂,風沒裂隙吹蝕,裂隙變大,加之雨水的沖蝕,使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溝槽壟脊,這種起伏的地面稱為雅丹地貌。

風蝕蘑菇:岩石上部和下部岩性存在差別,下面的岩石較鬆軟,下部的風速較快,風裹攜著沙不斷吹蝕下方岩石,下方的岩石被侵蝕,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地貌,即風蝕蘑菇。

峽灣地貌:(第四紀冰川時期)緯度較高的沿海地區,冰川侵蝕形成溝谷,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冰川融化,海水侵入谷底,形成峽灣地貌。如,挪威大峽灣(松恩大峽灣)、紐西蘭大峽灣、南美洲南端的峽灣地貌、美國阿拉斯加沿海的峽灣地貌等。

圖3 常見外力侵蝕作用類型及分布

典型例題:

[例2](2018年昆明一中第二次全國大聯考)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三面環海,面積171萬平方千米,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西部海岸有美麗的峽灣風光。州內石油、黃金、森林、漁業等自然資源豐富,20世紀70年代,阿拉斯加建造了全長1200公里的「穿越阿拉斯加輸油管」,輸油管道多採取架空修建,管道外裹塑料泡沫,阿拉斯加的石油通過這條輸油管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美國本土和世界其他地區。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僅60多萬,但其私人飛機擁有量卻是全美第一。

圖4

(1)簡述阿拉斯加西海岸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6分)

[答案與解析]

解析: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主要從冰川侵蝕的角度來考慮,表述過程應該有明確的先後順序。

答案: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2分),後氣候變暖,冰川消融(2分),谷地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沒(2分),形成峽灣。

鞏固提升:

2.(2014年福建廈門市五調)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

圖5

(1)描述甲半島西海岸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6分)

3.讀下圖,完成兩題。

圖6

(1)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判斷該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國家海岸地區的典型景觀?

A.挪威 B.紐西蘭

C.日本 D.西班牙

(2)圖中海岸典型景觀,形成原因是

A.海浪侵蝕 B.流水侵蝕

C.冰川侵蝕 D.風力侵蝕

常見外力堆積地貌形成過程

風積地貌:被風搬運的物質,由於某種原因(影響因素)風力減弱而堆積下來形成的地貌。被搬運的物質來源:現代河床沖積物或堆積物、湖泊沉積物、洪積沖積物、基岩風化物和坡積物、海岸海流堆積的泥沙。影響因素:沙丘(風積地貌)的形成和發育受風力、地面形態、水分、粗糙度、植被及沙源供應等條件的影響。如,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是,西北地區植被稀少,地表碎屑物多,強勁的西北攜帶西北地表碎屑物,由於受到太行山的阻擋,沙子和塵土堆積于山前,日積月累,形成黃土高原。

沖積扇:在山區,由於地勢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較快,河流攜帶碎石泥沙,衝出山口,由於地勢變緩,河道變寬,流速減緩,泥沙堆積于山前形成的扇狀堆積地貌。該地貌主要分布於高大山脈的山麓地帶,如我國西北的祁連山、崑崙山、天山等。黃淮海平原即是黃河出太行山形成的沖積扇(見圖3和圖4)。

河漫灘:在地形較平坦的河段,水流速度較緩,側蝕作用和堆積作用較強,洪水期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枯水期河流堆積體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多個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形成河漫灘平原。因此,有河漫灘出現的地方(一般中下游多見),水位季節變化一般較大,地形也較平坦(見圖3和圖4)。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形平坦,加之海水的頂托作用,水流速度較緩,河流自上游攜帶的泥沙堆積於河口,形成三角洲。(見圖3和圖4)

圖7 不同河流堆積地貌出現的位置

圖8 河流堆積地貌形成的條件及過程

河曲地貌:指的是河流在河道內的流動會伴隨兩岸岩性的差異而對河道兩側河床的侵蝕作用差異,由於河流水流對凹岸的不斷侵蝕,凸岸不斷的淤積,使河流的整體形態不斷地發生變化,形成河流獨有的一種平面展布的彎曲形態的特徵稱為河曲地貌。河曲地貌進一步發展,最終會自然裁彎取直,廢棄的彎曲河道成為河成湖(牛軛湖)。

圖9

堆積地貌形成條件

堆積地貌的形成必須表述清楚兩個條件,其一,被搬運的物質來源,其二,外力因何而減弱。具體實例見衝擊扇等成因。

圖10 常見外力堆積作用及地貌

典型例題:

[例3] (2013年 山東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年降水量僅200mm左右但蒸發量達1600mm的銀川平原,因黃河貫穿,湖泊眾多,加之賀蘭山的「守護」,盛產稻米、枸杞等名特優產品,有著「塞上江南」的美譽。下圖左 為銀川平原及周邊區域圖,下圖右為該區域地貌景觀示意圖。

圖11

(1)指出圖11中P處的地貌類型,並說明其形成過程。(6分)

[答案與解析]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貌位於賀蘭山山麓,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形狀像扇,因此為沖積山地貌。該堆積地貌的形成是由於外力減弱後,泥沙堆積于山前形成的。造成外力減弱的因素主要是因為,山前河道變寬,地形平坦,所以流速減緩,才造成泥沙堆積。

答案:沖積扇(洪積扇)。山區河流流出山口,地形變平,河道變寬,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

鞏固提升:

4.(2008年 全國卷)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

圖12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5.(2012年 福建卷)圖 13 示意中國東部某區域,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軟體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送、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積極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進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2)分析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

6.(2016年 淮北二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示區域中,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泉、沙山等聞名於世。該地年降水量40~80mm,蒸發量超過3000mm,沙漠中卻有100多個湖泊,冬季不結冰。該地沙丘廣布,最高達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內部較潮濕,沙丘頂部附近生長有較多的植物。2014年12月,該地尋找飲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共開掘八口井,每晝夜近1萬立方米的優質礦泉水噴涌而出。

圖13

(3)試分析該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8分)

7.(2013年新課標II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沙源豐畜、多風、植被稀疏。如圖所示區域中,M處發育了規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源於黃土高原地區。

圖14

(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6分)

8.(2014年 新課標Ⅰ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範圍內。

圖15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6分)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e669a6fcdfea3ecbb56dfba1c2dd3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