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因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因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呼倫貝爾的陳巴爾草原上的莫爾格勒河被當地人稱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遊牧部落為景觀的旅遊景點。這裡是呼倫貝爾的天然牧場,每到水草豐美的季節,這裡就會聚集很多遊牧的牧民,形成一個自然的遊牧部落。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蒙古部落是依照當年成吉思汗的行帳建成的,再現了當年蒙古部落的風貌。每逢夏季,陳巴爾虎旗走敖特爾的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的牧民們便在這山清水秀、水草豐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個遊牧部落群體。
呼倫湖是絕呼倫貝爾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在湖畔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轉眼風雲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陽並沒有褪去,這是一場難得的「太陽雨」。夏天這裡空氣清新,氣溫涼爽,是避暑度假的勝地。 一場細雨過後,一覽草原風光。美麗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藍天白雲、碧草綠浪、湖水漣漪、牛羊成群、點點氈房、裊裊炊煙,整個草原清新寧靜。茫茫無際的牧場,傳來悠揚的牧歌,一條彎彎的小河,靜靜地流向遠方。白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
遠遠望去,好像是白雲飄浮在山間,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 微風吹過,草浪滾滾,形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著動聽的情歌,揮動著羊鞭,遊走在美麗的草原上。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在霞光的輝映下,草原與天連成一片。蒙古包里響起了委婉動聽的馬頭琴聲,這動與靜相結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呼倫湖
呼倫湖又名呼倫池、達賚湖、達賚諾爾,與貝爾湖互為姊妹湖。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歷史曾稱大澤、俱輪泊、闊連海子、虎圖澤、玄寞池、庫楞湖等。是北方眾多游牧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回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於此。呼倫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的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和扎賚諾爾區之間,呈不規則斜長方形,長軸為西南至東北方向,湖長93公里,最大寬度41公里,平均寬32公里,湖周長447公里,面積2339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為8米,平均水深為5.7米,蓄水量138.5億立方米。是內蒙古第一大湖、東北地區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湖、第四大淡水湖、亞洲中部乾旱地區最大淡水湖,為構造成因的礦化度受環境影響較大的淡水湖。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腎」之稱,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特殊地位,對維繫呼倫貝爾大草原生物多樣性和豐富動植物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呼倫湖在史前已經有人類居住。北齊稱大澤,唐朝時稱俱倫泊,遼、金時稱栲栳濼,元朝時稱闊連海子,明朝時稱闊灤海子,清朝時稱庫楞湖,當地牧人稱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像海一樣的湖泊」)。
而呼倫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稱,「呼倫」是蒙古語「哈溜」的諧音,意為「水獺」;「貝爾」蒙古語意為「雄水獺」。古代這兩個湖盛產水獺,生活在湖邊的蒙古人便以動、植物名稱命山、河、湖、泉名稱的古老習慣為兩湖命名。
上古時期,蒙古族部落里有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子叫貝爾。妖魔莽古斯帶領著狼蟲虎豹殺向了草原,他依仗頭上帶著的兩顆神力無比的碧水明珠,肆虐著草原,河水被吸干,牧草枯黃,牲畜倒斃。施放彌天的黑霧搶走了呼倫姑娘。貝爾為了草原,為了呼倫姑娘,與妖魔莽古斯拼殺。呼倫假意取悅莽古斯:「你頭上的明珠若給我一顆,日後便應允你的願望。」莽古斯忘乎所以,連聲說好,把其中的一顆遞給了呼倫。呼倫知道一顆珠子就是一汪碧水,為了滋潤草原,她毅然把珠子放入口中,訇然化作茫茫碧水。莽古斯傻了眼,身上少了一顆珠子,神力減少了一半,貝爾追上了莽古斯,拉開張如滿月之弓,一箭射中了他的心窩。貝爾繳獲了另一顆明珠,帶著勝利的喜悅四處尋找呼倫,這時才知道呼倫已化作滋潤草原的女神。悲愴的貝爾發誓永遠守護在呼倫的身邊,當即吞下了另一顆珠子,頓時呼倫湖之南又出現一泓碧水。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們,就把這兩座湖分別取名呼倫湖和貝爾湖。
滿洲里國門
滿洲里國門,位於滿市西部中俄邊境處我方一側的乳白色建築。國門總長105米,高43.7米,寬46.6米,2008年建成。國門莊嚴肅穆,在國門乳白色的門體上方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鮮紅大字,上面懸掛的國徽閃著的金光,國際鐵路在下面通過。現在的滿洲里國門是第五代國門 國門景區占地面積13平方公里,包括41號界碑、國門、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和平之門主體雕塑和滿洲里歷史浮雕、紅色旅遊展廳、火車頭廣場等景點。
經過百年風雨洗禮和十年開放磨礪,滿洲里市已經成為一個蜚聲中外的口岸名城。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滿洲里是我黨與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四十年代,蘇聯紅軍從這裡打響了歐洲戰場支援太平洋戰場的第一槍;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滿洲里口岸曾把大批蘇聯軍援物資運往前線;建國初期,面對帝國主義的海上封鎖,滿洲里作為共和國的主要外貿通道,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經濟建設。
1992年滿洲里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沿邊開放城市後,滿洲里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邊境貿易持續健康發展,與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貿易關係;形成了貿易、金融、運輸、倉儲等綜合發展的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體系;構建起了易貨貿易、現匯貿易、旅遊貿易、轉口貿易並存的對外貿易格局。滿洲里正以嶄新的形象屹立於祖國北疆。
登上國門,俄境後貝加爾斯克區的車站、建築、街道、行人盡收眼底。後貝加爾斯克是俄羅斯聯邦赤塔州的一個小城。從後貝加爾斯克沿鐵路上行85公里即達博爾賈,博爾賈可直達蒙古國的額倫察市、喬巴山和塔木察格布拉格。沿博爾賈鐵路北上,石雷姆斯科耶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相接;由此東行可直達海參崴進入日本海,西行經赤塔、伊爾庫茨克直入俄羅斯內地。滿洲里是一座非常乾淨、漂亮的小城市,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也是中國較大的陸路口岸城市,市內的中國國門和中俄互市貿易區是必游之地。這裡的草原風光、蒙古族風情、邊境異國情調以及面積列全國第五的淡水湖呼倫池,都是吸引遊客的亮點。
綠草如茵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碧波蕩漾的呼倫湖,巍峨聳立的國門,熱情奔放的蒙古風情,遠古文明的扎賚諾爾文化,中西交融的城市風格,這一切編織成一幅幅自然生態與現代景觀、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民族文化與異域風情交融的優美畫面,令無數海內外遊人心馳神往。
金帳汗蒙古部落
金帳汗蒙古部落是呼倫貝爾唯一以遊牧部落為景觀的旅遊景點,位於呼倫貝爾草原「中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畔。這裡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中國歷史上許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這裡遊牧,繁衍生息。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裡秣馬厲兵,與各部落爭雄,最終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
金帳汗景點的布局,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法國、日本、德國、香港、台灣、俄羅斯等中外影視劇組紛紛紛此拍攝影視劇,是理想的草原影視基地。
金帳汗旅遊部落始建於1994年,是以部落樣式為主體,聚集了以蒙古民族為主的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俗民風、宗教藝術、餐飲等綜合旅遊服務景區。現有固定資產200餘萬元,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服務區以蒙古民族特色古樸典雅獨特風格的282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的蒙古包為主,周圍環繞坐落成吉思汗金帳、鄂倫春撮羅子、七星帳蒙古包群和達斡爾山莊,還有400多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多功能涼廳和600平方米多功能觀賞博克擂台、民族歌舞篝火晚會場等。
可同時接待1000餘人就餐,100餘人住宿;可舉辦大型民族體育賽會和大、中、小型歌舞表演、篝火狂歡晚會等娛樂活動。設有馬隊迎賓、套馬表演、馴馬表演、馬群瞬間攝影、祭敖包、蒙古族博克表演、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三少民族民情演示、訪牧戶體驗生活、騎馬、騎駱駝攝影、騎馬觀光、乘勒勒車、米日杆車觀光、篝火狂歡晚會、民族歌舞表演、射箭、打彈弓、飛鏢等活動項目,已達到了游、行、住、食、娛、購六大要素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民情、民族文化的草原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