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2022-03-04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孩子又被欺負了,一邊心疼,一邊又很生氣!」這大概是很多大人的心態。前不久,演員秦昊因為女兒被欺負而傷心落淚,還上了熱搜。

在媽媽群,也一直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爭執,總是表現得比較弱勢,不會拒絕不敢反擊,該怎麼辦?每次討論,家長們也是各執一詞。

「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不然下次還受欺負。」

「『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

「平時還是儘量不跟那些熊孩子一起玩兒」……

1

大人該插手嗎?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幫助孩子避開那些艱難的人生坎坷,但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正常的社交傷痛,這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孩子3歲前語言表達能力受限,大多也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對規則的遵守還不能做到自覺。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大人就需要視孩子的表達能力來引導和幫助。

到了4歲+,孩子已經懂得了不少規則,自覺遵守規則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更懂得跟別人合作,也慢慢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他們自己解決衝突(當然,要提倡使用語言,而非拳頭),然後在一旁觀察。一旦衝突升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我們大人要及時提供幫助。

2

大人介入的原則

如果我們需要介入孩子間的衝突,先不要急著當裁判,而是要有一定技巧。我們先來聽一個《吵架女巫》的故事:

天天請好朋友豆豆來家裡玩。一進屋,豆豆就看見了天天最喜歡的玩具—蜘蛛俠。「這是我的玩具」,「我是客人」……

爭吵中,突然「飛進來」一個女巫(天天的媽媽飾演):「我是大名鼎鼎的吵架女巫最喜歡小朋友吵架,因為小朋友吵架的時候我就可以霸占他們的玩具啦!」

女巫先在豆豆的耳邊說:「小朋友,快把蜘蛛俠搶過來自己玩吧!」又來到天天的耳邊說:「小朋友,這可是你最喜歡的玩具呀,千萬不要把它分享給別人玩兒!」

沒想到,天天沒有上當,他對豆豆說:「我們是好朋友,對吧?」豆豆緊接著回答:「對!我才不搶呢,我們是好朋友!」

聽到「好朋友」三個字,吵架女巫大驚失色,原來吵架女巫最怕聽「好朋友」三個字。於是,天天和豆豆一起大聲喊「好朋友!好朋友!」最後,倒霉的吵架女巫「倉皇而逃」,孩子們也決定好了「誰先玩蜘蛛俠」。

故事裡的媽媽雖然是個「攪局者」,實際是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充當「裁判」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判斷是非。這樣推了一把之後,孩子們自己倒把矛盾解決了。

所以說,我們的介入,目的不應該是判斷是非對錯當裁判,而是充當「潤滑劑」來緩解僵局,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至於具體的方法,也絕不是講道理,而是提供更實際的幫助,修復孩子們之間的關係。

3

怎樣幫助「社交弱勢」的孩子?

永遠敞開的「樹洞」

暢通的親子溝通渠道,是孩子向我們及時求助的前提。這個「樹洞」,我們需要無條件地向孩子永遠敞開。

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表現出委屈、難過、憤怒、甚至大哭等強烈的負面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幫他調整舒緩,而不是急著說:

「你現在哭有什麼用,當時怎麼不告訴老師呢?」

「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嗎?」

「沒關係,我們是好孩子,不跟他計較。」

「你怎麼……」、「你為什麼不……」這樣的反問,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無能懦弱,同樣也否定了他來找我們求助的勇氣;倘若放任不管一味教他忍讓,孩子也就更加學不會反抗,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甚至不敢維護自己利益的討好性人格。如此一來,孩子下次受了委屈,不向大人求助豈不是更危險?

權力的界限

上個世紀90年代,家庭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在幼兒園記錄了2583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打人搶玩具等)。實驗過程中,約80%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選擇了不反擊

孩子是懦弱、膽怯嗎?不,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多時候,在我們教導孩子友善禮貌時,卻弱化了對他進行權利意識、反抗意識的引導。孩子被攻擊時的下意識退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裡:我能打他嗎?我可以把玩具搶回來嗎……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告訴他:「這是你的小汽車,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給別人玩。」讓孩子先懂得認知權利的界限在哪裡,他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另外,教會孩子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特別是四五歲的孩子。當別人做了你不喜歡的事時,要明確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不能這樣搶玩具!這是我的玩具!」「你走開!再推我我就生氣了!」這是孩子提出抗議、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人際關係模型

總怕孩子受欺負怎麼辦?尤其是天性溫和的孩子,逼他反擊,難度實在太大。既然我們不能提供貼身24小時保護,那麼就讓孩子成為不容易被欺負的對象。像讓孩子不受欺負,重點是事先的預防,而不是事後的反擊。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麥可·湯普森,在《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中指出:

母親是嬰兒的第一個朋友。研究表明,嬰兒生命中的第一份依附關係的好壞將深深影響他們如何與朋友相處、在學校作何表現,以及如何應對陌生環境。這第一份友誼,成為了未來人際關係的模版。

兒童與他最重要的養育者之間關係的質量,不僅在兒童心中樹立了人際關係的運作模型,也有助於他今後同齡社交關係的構建。

在怎麼對待衝突上,父母是孩子的參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喬爾哈勃博士指出,8歲以前的孩子,對於社交衝突的感受,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他需要通過父母的感受來學習「如何感受衝突」。

也就是說,在遇到衝突時,如果父母的反應是憤怒暴躁,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從中學習到:遇到這種事就應該感到憤怒。如此一來,他在今後遇到類似問題時也會非常緊張。反之,如果孩子看到大人鎮定的態度、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他也會從中受益,建立良性的人際關係模板。

家庭情境遊戲

「情境遊戲」可以模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場景,幫助孩子提前演練。比如在平時的親子共讀中,如果遇到類似題材的繪本書籍,可以拿來作為孩子模仿學習的素材,爸爸媽媽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

遊戲開始前,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一些應對策略,被欺負時可以這樣做:1)表情嚴肅,大聲說出對方的錯誤舉動,並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打人是不對的,我的手現在很痛。」2)如果打人者有連續性的舉動,要及時躲開他,不要留在原地遭受二次傷害;3)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

在遊戲當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具體的情節,比如:有小夥伴推他、搶他的玩具等等,以此來跟孩子「切磋」應對的措施、話術,幫助他做好心理建設。如果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孩子處理起來也更加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