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活和投資中學到的十堂課

2023-10-02     巴倫周刊

原標題:我在生活和投資中學到的十堂課

購買幸福的最好方式就是什麼都不買——而是坐在一堆積蓄上,享受由此帶來的心靈的寧靜。

那是2007年年底。我都快45歲了,我處在一段不愉快的關係中,我沒有勇氣結束。我正在寫《華爾街日報》第1000期專欄。我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多久,否則我的文章就會陷入重複的廢話。我的業餘跑步生涯——對於一個曾經懦弱的英國小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驕傲的來源——開始變得支離破碎,我的跟腱因為骨刺而惡化。

經過多年的儲蓄,我擁有了一所沒有抵押貸款的房子和價值976,000美元的投資組合。但我的兩個孩子是我唯一的快樂。漢娜當時在上大學,亨利在上高中。

我提到這一點,並不是說金錢往往買不到幸福,儘管我相信這是真的。相反,我提到2007年年底是為了在我的生活日曆上畫一條線。接下來的幾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有好事,也有壞事,這些事情打亂了我生活中可預測的節奏。

但是,正是早年單調乏味的生活,讓我走上了經濟獨立的道路。一路走來,我學到了10個關鍵的金融課程。我不能說自己天生節儉。我大學時代和工作的第一年都在累積信用卡債務,偶爾還會透支支票帳戶。

1986年8月,在倫敦工作了一年之後,我搬到了紐約地區,與我的博士生未婚妻定居下來。她的津貼不多,所以我是主要的經濟支柱,最初在《福布斯》雜誌的年薪只有可憐的2萬美元。我必須在經濟上成長,而且要快。

我們稱那些歲月為「荒年」。周五晚上的外賣披薩簡直是奢侈。汽車修理是一場危機。我們在布魯克林的公寓讓我害怕蟑螂和老鼠。偶爾在餐館用餐時,我會在點餐時計算帳單,儘管這樣做不利於消化。

情況慢慢好轉。我的工資上漲了,我的妻子得到了一份學術工作。1992年,我們從布魯克林搬到了我們在新澤西郊區買的房子裡。這棟房子售價165,000美元,有三間臥室和一間浴室,感覺幾乎負擔不起。我在那裡生活了二十年。

在經濟上,這二十年里唯一的大打擊是我們1998年的分居和隨後的離婚。打擊不算太大,因為我們沒太多財產可分。烏雲後的金線是後來我才明白: 離婚後,我賺的每一分錢都由我說了算。

當時新聞工作並不是一個高薪職業,現在更是如此。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擅長談論個人理財這個有些乏味的話題,並且讓它變得容易理解。1994年,31歲的我成為了《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

我忙著要補貼工資。我每周日都為《華爾街日報》寫第二篇專欄文章,為此我得到了額外的報酬。在十年的時間裡,我寫了三本書,每一本都獲得了六位數的預付款。

我把錢藏到哪裡了?大部分資金流入了股指基金。這讓我想起了我學到的第一堂金融課: 如果你想超過大多數其他投資者,只需要達到市場平均水平即可。在同事和讀者中間,我因喜歡使用廣泛的市場指數基金建立以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而出名(也許是臭名昭著的)。我做錯過很多事情,但這件事我做對了。

當我把我的股票指數基金看作是我的成長資金時,我看到了額外的抵押貸款支付作為債券的替代品。這讓我想到了第二堂金融課。為什麼要以4% 或5% 的利率購買實際債券,而實際上我可以通過償還住房貸款來獲得超過7% 的收入——這是當時我的抵押貸款利率)。到2005年,我已經沒有抵押貸款了。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債券投資。

這些年的第三個關鍵教訓是:低固定生活成本的重要性,再加上我收入的不斷增長,使我每個月都能存下大筆錢。我樸素的家是最大的因素。但事實上,我幾乎不願意在任何東西上花錢。我不常出去吃飯。我開同一輛二手車很多年了。我帶孩子們去度假,但總是密切關注支出。這是一個積累財富的偉大策略,但我不確定這是享受生活的好策略。

我不是在錙銖必較——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會做預算的人——但我對自己的財務約束很嚴。我一直不太喜歡我住了20年的房子。偶爾的放縱,再加上較低的自我造成的工作壓力,讓我在朝著七位數目標前進的過程中付出一些努力。

雖然從2007年到2007年的二十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充滿了可預測的日子,但自我45歲生日以來的幾年裡,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劇變。2008年,我離開了《華爾街日報》,然後在花旗集團(Citigroup)工作了6年。最終,我把精力集中在了2016年底推出的網站 HumbleDollar 上。

在過去的15年里,我寫了8本書,搬了4次家,又結婚了,唉,又離婚了。

這裡有第四個教訓,一個我從幸福研究中學到的教訓: 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是 U 型的,我們中的許多人會在接近40歲的時候觸底。想逃離中年的痛苦嗎?早期儲蓄可以給我們財務上的靈活性,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軌跡。

對我來說,過去的15年見證了你所期待的20多歲的人所經歷的那種嘗試和動盪——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人生階段,因為我很快就被推到了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上。事實上,我把這段時期稱為我的第二個童年。

在這段時間裡我的經濟狀況如何?這是一個好壞參半的時期。

當我2008年加入花旗集團(Citigroup) ,並擔任該行美國財富管理集團金融教育主管時,我的金融狀況已經井井有條。但我的收入翻了一番,即使我繼續像一個新聞記者那樣生活。

為一家華爾街公司工作是一種教育: 我得以從內部了解諮詢業務。但在我花旗職業生涯接近尾聲時,我意識到——這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我只是為了一份薪水而工作。我的美元收入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精神收入不是。於是2014年初,我辭職了。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我已經賣掉了三套房子。其中一套是巨大的成功——這套公寓是我2011年在房地產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在紐約買的,三年後就賣掉了。但其中一套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可能讓我減少了10多萬美元。出了什麼問題?除此之外,這套公寓的租金比附近的房產還要高,因此很難出售。

這裡有第五個教訓: 幾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一兩次重大的財務打擊,做好財務準備會有所幫助,包括擁有大量現金。這場暴風雨雖然讓我傷痕累累,但並沒有威脅到我的經濟前景。

那我的資產組合呢?和其他所有持有股票的人一樣,我的投資也被2007-09年和2020年的股市暴跌所摧毀。然而,儘管我一直堅持認為金融市場是有效的、不可戰勝的,但我還是看到兩個市場都出現了本來的樣子——投資者極度恐慌的時刻,導致股價偏離了內在價值——於是我瘋狂地買進。2008年底,我的投資組合中有70% 是股票。到2009年3月股市觸底時,我的投資組合里股票已經占到了95% 。

這是我在投資生涯中學到的第六個關鍵教訓: 我們時不時會看到投資者暫時發瘋,而這正是我們可能偏離常規資產配置的時刻。

在2010年代,我的投資組合完全是指數基金,而且大部分是股票。但我持有大量指數基金,專注於價值型股票、小公司股票、已開發國家市場和新興市場,所有這些在2009-2020年美國牛市期間都嚴重滯後。

第七課: 如果你進行廣泛的多樣化投資,你將擁有股票市場的大贏家,但同時你也保證會擁有失敗的股票。

是的,如果我的投資組合只關注大盤美國股票,我的表現會好得多。但我不會改變策略。我不知道未來十年全球市場的哪些領域將會大放異彩,所以我將繼續擁有一些各式各樣的資產。

在過去15年的金融成功和災難中,也許最大的變化是這樣的: 即使我繼續花時間寫作和思考金錢,我很少花時間思考我自己的財務狀況。在這個世界上,如此多的人擔心如何支付日常開支,我已經不認為錢是一個偉大的奢侈品。

第八課: 通常情況下,購買幸福的最好方式就是什麼都不買——而是坐在一堆積蓄上,享受由此帶來的心靈的寧靜。

我在消費方面也變得更加無憂無慮了。我喜歡在經濟上幫助我的兩個孩子,資助我孫子的529計劃,而且我後來變得更專注於慈善捐贈。這就引出了我的第九個教訓: 我發現,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快樂。

在我的世界裡,並非一切都是正確的。就像一種運動中的力量一直在運動,我發現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創造了一種自己的動力,一種我難以抗拒的動力。在某種程度上,我把這歸因於一種錯覺,認為我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也許確實如此,但遠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重要。

這就是第十個也是最後一個教訓: 管理時間比管理金錢更重要——因為時間是終極有限的資源。我應該過一種更平衡的生活,我理智上知道,但我還在努力說服自己。

關於作者: 喬納森·克萊門茨是個人理財網站 HumbleDollar 的創始人。他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工作了近20年,擔任該報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 在花旗集團(Citigroup)工作了6年,擔任該行美國財富管理部門的金融教育主管。請閱讀經哈里曼 · 豪斯(Harriman House)許可改編的《我的金錢之旅: 30個人如何找到經濟自由ーー你也可以》(My Money Journey: How 30 People Find Financial Freedom ーー And You Can Too)一節。

文|喬納森·克萊門茨

編輯|彭韌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3年8月26日報道「10 Key Lessons About Life and Money That I Learned the Hard Way.」。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b2fd331c1f1b95345b96cb839bd61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