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推動毛筆產業傳承創新發展 筆承千年 藝傳匠心

2024-05-09   竹鶯說事

原標題: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推動毛筆產業傳承創新發展 筆承千年 藝傳匠心

朱 磊 周 歡

核心閱讀

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因筆而興、因筆而名。近年來,從發展毛筆製作傳統手工業,到鼓勵毛筆文創產品開發,再到依託毛筆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文港多維度做好「筆」文章。一支筆,承接著厚重文脈,也續寫著多彩未來。

毛筆,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文港,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的一個鄉鎮,因筆而興、因筆而名,毛筆製作技藝延續1600多年。

2021年,文港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文港鎮有約6萬戶籍人口,其中一半以上從事毛筆及相關產業,相關企業400餘家、作坊2200餘家。近日,記者來到文港鎮,探尋「一支筆」背後的故事。

筆傳匠心

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

早晨,文港鎮細雨濛濛,薄霧輕籠,一幢幢贛派民居建築鱗次櫛比,毛筆造型路燈、毛筆雕飾點綴其間,處處透露著毛筆之於文港鎮的獨特分量。

每到文港鎮,話題就繞不開毛筆,「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這裡有成規模的毛筆材料集散市場,甚至東北三省、內蒙古、山西等地的客商都跑來買毛筆。

據史書記載,文港製筆始於東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唐初就有了筆市。歷史上,文港毛筆廣為文人墨客所用。晚清和民國時期,文港人開筆店、辦筆莊,把毛筆生意做到了外地。

文港毛筆製作技藝極為細緻,製作一支毛筆足足有128道工序。竹木、陶瓷、雕漆,毛筆筆桿的材質和設計各式各樣。選骨、開梳、磨梳、選毛、整理、脫脂、去絨、分片、打絨……筆頭的製作工藝最為繁複。

文港毛筆製作以家庭作坊為主。早上,從事制筆已經20年的徐良英,坐在工作檯前,開始一天的工作。她手持一把薄薄的毫刀,從毛料中挑起一些毛做披毫,用刀片均勻攤開壓平,再熟練地將之卷蓋在筆芯上。「這是散作法工藝,再經過熏筆頭、扎筆、吊筆等工序,筆頭就做好了。」徐良英邊操作邊介紹。

「千百年來,制筆是當地百姓重要的謀生方式,代代相傳。文港也在不斷推動毛筆製作技藝傳承創新。」進賢縣毛筆研究會會長朱細勝介紹。為了推動家庭制筆能手不斷提高製作技藝,江西省先後兩次舉辦「振興杯」職業技能大賽毛筆製作競賽。

如今,徐良英有了新的目標:「根據不同的書法字體、書寫風格,訂製專用的毛筆。」同為周坊村人的制筆工匠周鵬程是她的榜樣。

「想達到最佳的書寫效果,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不同字體,對應的毛筆都不一樣。」周鵬程娓娓道來,「比如,有的書法家寫字『拉絲』多,要在筆頭中多加母毛,筆畫才有靈氣。」找周鵬程制筆的書法家往往先把字寄過來,周鵬程把字琢磨透後,再著手制筆。

筆莊復店

精技藝、創品牌、闖市場

「這筆頭,可是狼毫的」「25元一支」……採訪當天,恰是文港毛筆市場開市的日子。全鎮一半以上人口從事毛筆相關行業,每逢開市,趕集者熙熙攘攘。

但在20世紀80年代,文港毛筆曾一度遇冷。文港鄒氏農耕筆莊總經理鄒農耕回憶,過去,一些制筆人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粗製濫造,導致當地毛筆口碑急劇下降。

為了讓文港毛筆重煥活力,一批從業者痛定思痛後,開始著力提升文港毛筆質量、改良製作工藝、重塑品牌影響力。

1991年,鄒農耕創辦筆莊,探索改良制筆工藝。為調查各地用筆習慣,鄒農耕連續5年在報紙、雜誌上刊登「贈筆啟事」。「5年投入800多萬元,贈筆50萬支。收穫很大,黃河以北用筆要硬,以南則要彈性適中,江浙一帶要柔,這讓後續的毛筆製作及銷售更加有的放矢。」鄒農耕說。

「精技藝、創品牌、闖市場,大家一起把文港毛筆的市場又『掙』回來了。」文港鎮黨委書記吳紹雲說。1999年,文港只有一家筆莊參加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2015年,參會的61家筆莊中,文港就占了47家。

「2013年前後,文港鎮支持數十家老字號筆莊復店,幫助他們重新註冊商標、提供場地資金支持等,形成新老筆莊齊頭並進的勢頭。」吳紹雲說。復店的老字號中,就包括有近200年歷史的鄒紫光閣筆莊。「這幾年生意越來越好,年銷售額超600萬元。筆莊要一代代地傳下去。」鄒紫光閣筆莊負責人鄒節高說。

臨近中午,市場依然人聲鼎沸。多年來,文港已經形成了一條從毛筆材料供應、代加工、刻字等到毛筆組裝、銷售的產業鏈。2023年,文港鎮毛筆及相關文化用品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2.5億元。

筆業煥新

傳統村落興起毛筆研學游

從發展毛筆製作傳統手工業,到鼓勵毛筆文創產品開發,再到依託毛筆文化開發文旅項目,近年來,文港多維度構建毛筆產業生態圈,做好「筆」文章。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支筆,配有毛筆筆頭、鋼筆筆頭和可替換式墨囊……」走進一家公司直播間,主播正在介紹新研發的毛筆鋼筆兩用筆。

「這款筆不僅在線上受到歡迎,品牌也得到了認可。」公司負責人張萬黃今年38歲,從小看著父母做毛筆長大,如今從事毛筆的創新開發工作。

「不少年輕人回到家鄉,從事毛筆相關產業,把創意、時尚元素加入傳統毛筆中。」吳紹雲介紹,鎮里持續引進人才,建設文房四寶電商孵化基地,同時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為制筆材料研究、毛筆設計等提供支持。目前,文港的文創類毛筆企業有36家,年產值達11億元。

一支筆,正在勾畫出文港的多彩未來。依託毛筆歷史文化和毛筆產業,文港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循著金屬敲擊聲,記者來到周坊村村民周國印家。一張長木桌前,周國印正用刀背敲擊桌面,使筆柱毛料更加齊整。一旁,來自南昌市的30餘名學生看得認真。

「第一次看到毛筆製作過程,原來這麼複雜。」初一學生朱雲影親手體驗了幾道工序,「我不但了解到悠久的毛筆文化,還參觀了傳統村落,這趟研學旅行很充實。」

周坊村是中國傳統村落,村裡坐落著大量明清贛派古建築。依託毛筆文化,周坊村打造了村史館、文化廣場等一批公共設施,開發了毛筆研學游、體驗游、寫生游等文旅項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裡人氣更旺了。

近年來,文港鎮先後建成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鋼筆文化博物館等一批特色旅遊景點,按照「前店後坊」模式,打造文化產業街區,推動建設沙河村、周坊村以及前塘村、曾灣村4個中國傳統村落,並舉辦毛筆製作職業技能大賽、毛筆書法進校園等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文旅品牌。

2023年,文港鎮接待遊客8.2萬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3800餘萬元。「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更豐富、更具特色的旅遊業態,吸引更多人來文港感受毛筆文化,賦能行業提質升級,努力用『一支筆』畫出發展大圖景。」吳紹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