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廣州車展,燃油車殺回來了

2023-11-19     市界

新車型密集發布

在今年4月上海車展和8月成都車展上,新能源汽車都是絕對主角,但11月17日開幕的2023廣州車展上,燃油車也出盡了風頭。

「市界」在現場看到,奔馳時隔7年帶來了全新一代長軸距E級轎車,同時全新轎跑車型CLE也在現場開啟預售,價格區間為45萬-54萬元。發布會上,奔馳展台被圍了里三層外三層,媒體晚到一會兒都擠不進去。

全新一代長軸距奔馳E級有著非常大的變化,外觀、內飾年輕化的設計煥新幾乎是現場所有觀眾討論的焦點。「幾乎是奔馳EQS的內飾,加上S級的外觀。這一下都放在E級上,競爭力太強了。」有媒體人評價說,「新勢力搞的那一套智能座艙,奔馳這種底蘊深厚的老牌大廠很快就跟進了,設計明顯更高檔。」

(2023廣州車展奔馳展台。圖源/市界)

再看寶馬,作為豪華品牌中電動化走得最快的一位,全新BMW 5系長軸距版在廣州車展全球首發,產品將在2024年1月底上市,並陸續交付。

它的內飾雖然沒有老對手奔馳E級那麼炫,但後排針對中國市場增加了7系同款31英寸8K巨屏,也可謂誠意十足。此外,全新寶馬X2同步亮相,新車計劃將在明年3月全球上市。

豐田的普拉多,雷克薩斯的GX、LM,北京現代的索納塔、勝達也都帶來了垂直換代的全新車型。

即使是相對小眾的細分市場,像奧迪SQ7、日產探陸Pathfinder、福特游騎俠Ranger、豐田世極等車型,也來到這屆車展首秀。路虎攬勝和衛士的新增車型,更是賺足不少媒體的眼球。

以上這些組團來中國市場首發亮相的,全都是燃油車。

雖然寶馬5系歷史上首次推出的創新純電動BMW i5、極氪007、理想MEGA、小鵬X9、智界S7、坦克700 Hi4-T、星途星紀元ES等新能源車型依然是「頂流」,但這一次,燃油車的風頭可算沒有被完全搶走。

據官方披露,本屆廣州參展車輛共計1132台,其中新能源汽車469台,占比41.4%;燃油車占比最大,超過58%。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9月,乘用車國內銷量210.6萬輛,環比增長9.5%,同比增長1.1%。其中,傳統燃油乘用車國內銷量134.2萬輛,環比增長11.4%,同比下降7.7%。8月的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銷量環比增長7%,與大盤相同。

這意味著,燃油車最近兩個月的銷量正在復甦,並且市場占比依然達到6成以上。相對應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近期增速明顯放緩。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分析了今年1-10月乘用車市場的表現:35萬以下價位的燃油車均呈同比下降,主力銷售價格區間是10-15萬,但35萬以上價位的銷量漲幅最大。

「別看網上成天在說新能源,但實際路上跑的家用車還是燃油車多。」一位廣州網約車車主表示,如果10萬多的純電動車續航到不了800公里,很難考慮家用。「隨便一輛油車正常開怎麼也能跑600公里左右吧,電動車在天冷和跑高速的時候續航掉的厲害。像我有時候跑跨城,續航焦慮就挺嚴重。」

雖然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能看到新能源攀升的銷量,但是大眾、豐田、本田、日產、吉利、長安等品牌的燃油車銷量更多。

「受制於成本,15萬以下價格區間的新能源車,車型數量和便捷性方面尚不能和燃油車相提並論。」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是燃油車又殺回來了,是燃油車在現實中根本就沒被取代。

油車不死

就聲量上來說,在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企業和他們的產品總要比燃油車的大些,這也容易造成一種假象:燃油車氣數已盡。

在被新能源汽車搶了風頭的這些年,燃油車的日子也挺難過。市場上唱衰的聲音基本就沒斷過。

但從上述數據看,目前燃油車仍是車市的主力軍。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約為37%,很多業內人士預計,截至年底,這一數據會達到40%。也就是說,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在市場上還能六四開。

本屆廣州車展上,領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小飛告訴「市界」,中國市場很大,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當前沒有哪一種技術路線能做到天下通吃。「從一線城市到下沉市場,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會一步到位去買純電車。因為里程焦慮還存在,有些地區充電設施也不那麼完善。」

今年年初開始,隨著新能源車銷量占比突破3成,以及比亞迪的油電同價策略等因素,導致燃油車成為價格戰的重災區。根據易車研究院發布車市價格戰洞察報告(2023版)顯示,今年ICEV(純燃油車)的每輛平均終端優惠逼近3萬元。

雖然前途不被看好,但只要燃油車開始參與價格戰,市場需求總能被喚醒。比如今年10月,廣汽本田銷量為63512輛、廣汽豐田銷量為80800輛,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

而由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目前還比較分散,除了比亞迪、特斯拉之外,各品牌銷量差距、銷量規模並不是很大,持續虧損成了常態。

前幾日,「蔚來汽車五年半虧764億」的話題還登上了微博熱搜。就連上半年毛利率控制還比較好的極氪,也在想著如何儘快實現盈利。

同時也能看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戰重心,正在加速從油電之爭轉向內部之爭,賣一輛車虧幾萬甚至十幾萬,成了新能源造車企業的常態。

(2023廣州車展寶馬展台。)

相比之下,燃油車還是傳統車企實現利潤和現金流的保障。比如今年第三季度,長城汽車的歸母凈利潤為36.35億元,同比增長41.94%,而同期該公司的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只有22.37%。

現代汽車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7.4%,營業利潤增長42.2%至4.24萬億韓元(約237.86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史新高。

這樣的現狀也讓不少傳統車企達成共識:新能源轉型還是要轉的,但燃油車市場也不能說放就放。

「雖然有專家提到過,等固態電池出來就好了,可以解決續航等問題,但是時間起碼要等到2030年以後了,而且還需要市場驗證可行性。」一位新能源汽車招商引資人士對「市界」表示。

今年9月,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昌明公開表示,「油車和電車是一個競爭關係、共融關係,不是替代。」他預測,未來車市可能會是燃油車、混動車和純電車三分天下的格局。

或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圍繞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拉鋸戰不會停止。

車企爭做「六邊形戰士」

儘管新能源車企還在賠本賺吆喝,但不可否認,新能源化還是大勢所趨。徐昌明也表示,當前車市,「油降電漲」的結構性變化速度比想像中來得還要快。

就像本次廣州車展,參展車數量上燃油車是占了大頭,但一位資深車圈人士認為,展車數量不代表什麼,還是要看新車的新能源占比才有說服力。而據「市界」觀察,車企發布的面向未來的產品、戰略,還是圍繞著新能源展開。

在今年9月領克08上市活動上,吉利汽車高級副總裁、領克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就表示,上半年,領克已基本停止了燃油車的投入,全力轉向智能新能源。林傑認為,做燃油車的企業必須要進化,進化最好的路徑就是運用混動技術。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為294.36萬輛,其中,純電車銷量為200.6萬輛,同比增長22.25%;混動車銷量為93.5萬輛,同比增長翻番,達到了105.73%。

這一數據很能體現當前中國消費者的購車心理。相比於純電車,插混車不僅能解決用戶里程焦慮和補能焦慮,還兼顧了使用經濟性。在駕駛體驗上,插混車也可以無限趨近於純電車的特點,如加速性能和靜謐性。

如今,自主品牌正加速布局插混市場,比亞迪DM-i、長安汽車的藍鯨iDD混動系統、奇瑞的鯤鵬混動系統、吉利的雷神智擎Hi·X混動系統以及長城的檸檬DHT混動系統等等,混動技術的價值也因為參與者規模的擴大,得到了更大的釋放。同時,插混市場的快速增長,也能帶動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向上。

(2023廣州車展 圖源/市界)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產品開發周期不斷被縮短,廠商想要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必須爭做「六邊形戰士」。因此,無論是廠商還是用戶,對今年車市最大的感觸就是「卷」,卷顏值、捲風阻、卷空間、卷續航、卷車身材質。

以前只被少數用戶關注的智能駕駛技術,如今也成為新能源汽車產品競爭的「重頭戲」,各廠商紛紛發力。

「就像你買了一個二三十層的樓房,它是有沒有電梯的差別。」理想汽車CEO李想認為,未來在中高端車市場,車企能否提供城市NOA,直接決定了消費者買與不買。

曾經有觀點認為,燃油車無法實現智能化。造成這種觀點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燃油車的小電瓶電量下,難以滿足智能設備的功耗需求;二是內燃機是一套複雜精密的結構,控制精度和響應速度都不如電機。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智能化跟驅動方式關係不大,而是因為傳統的電子電氣架構是分布式的,幾十個電子控制單元來自不同的供應商。不同的硬體有不同的嵌入式軟體和底層代碼,難以統一調度。倘若油車+大電池+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化體驗不會比電車差多少。

今年5月,蔚來能源副總裁沈斐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個觀點。他認為燃油車可以實現自動駕駛,但有重大難題要解決,最大難題之一便是發動機時間延遲。而要解決這個難題必須要投入更大的計算能力,相較而言,把內燃機換成電機,開發智能駕駛的成本更低,是條捷徑。

同時,也有資深電子電氣架構專家指出,燃油車在感知、算力、高速通訊網絡、智能低壓管理等方面確實有一定缺陷,電動車的智能化上限會更高。

無論是從成本角度還是長遠角度,新能源汽車的路還是比燃油車長很多。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稱,「現在合資企業都在追趕新能源汽車,之前他們對形式的判斷有些偏差,現在也在追趕。例如別克、凱迪拉克、寶馬、奔馳等,都有推出國產電動車,只不過追趕速度慢一點而已。」

(楊俏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 | 劉冬雪 黃碩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賈天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a7ebf9856ffe32fd911fc49b04e3d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