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水」的喻象來源

2019-08-09   張其成


作者:王慧娟,張其成


人身之「血」與河流之「水」是《黃帝內經》中常見的類比隱喻,如《靈樞·邪客》篇言:「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靈樞·經水》篇言:「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水」是生命之源,滋潤大地以促萬物生長,人身「血氣」可以「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靈樞·本藏》),以助生命之機,二者相類不僅僅因形態上的相似,更在於生化本性上的相通。

「水」的喻象來源

水在古人看來,既是「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又為「五害之首」(《管子·度地》),其能生物,亦能害物,這種利弊兩面性可以說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治水實踐中最為真切的體會。

水之治——宜疏不宜堵

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治水史,最早可追溯至堯舜時代。

據考古資料證實,在距今大約4000年前後出現過一次嚴重的降溫事件,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給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危害,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的背景。

相傳共工「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國語·周語下》),隨後禹之父鯀仍因前法而終失敗,禹則痛定思痛,改用疏導的方式,「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史記·河渠書》),最終水患得治,天下太平。

從此,水之性「宜疏不宜堵」的經驗教訓成為後人治水必須遵守的準則,被一代代傳頌下來,周初箕子所獻「洪範九籌」(《尚書·洪範》)就將之列為首則大法的第一條,足見其重視程度。



隨著氣候的持續乾冷化,水澇問題減少而水旱災害頻發,夏商以來的溝洫農業時常面臨缺水的嚴重威脅,甲骨文中就有祭祀山川風雲求雨的大量記載,《國語·周語上》記載太史伯陽甫追憶「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的經驗教訓,可見這一時期乾旱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業乃至整個國家存亡。

乾旱的問題讓先民真切地認識到水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嚴峻的自然氣候使古人不得不格外關注與之相關的風、雨、雲、雷等現象及其彼此聯繫,殷商甲骨文中的「四方」與「四方風」便是這種探索成果的一種展現。

人們祭祀「四方」神與「四方風」神以求年祈雨,雖然此時農作物的豐收以及降雨等仍被視為天神的賜予,但是從方名與風名的命名涵義上已經顯示出殷人對於風雨與四時氣候變化的聯繫以及相應農事行為的安排已經積累一定的客觀經驗和理性認識。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激發了古人農業生產實踐中的理性意識,從而為最終衝破天命神學的桎梏積蓄了力量。

水之生——水土氣通生萬物

「氣」作為一種取代神靈之力而成為各種自然現象變化內在原因的思想出現便是這種理性意識萌發的最初體現,而這種體現最先發生在掌管觀象授時以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史官身上。

《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虢文公因宣王「不籍千畝」而勸諫曰:

「古者太史順時脈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



這裡的「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形容的是立春時「土氣脈發」的狀況,「陽氣俱蒸」指的是大地回春後的溫暖之氣積蓄上蒸,「土膏其動」,指土之潤澤欲行,這些徵象提示人們應及時春耕以疏瀉土氣,失此農時則「谷乃不殖」。

土之所以能生物的內在動力就在於春時「土氣」自身的「陽蒸膏動」,據李根蟠先生分析,這裡的「土氣」其實是包含了土壤中的溫濕度、水分、養分和氣體的流動等可變性狀的籠統概念,土壤被古人視為具有氣脈搏動盛衰的有機生命體,這是氣論哲學的必然。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三川皆震,太史伯陽甫發出地震會造成國家危亡的驚駭言論,其所突出的卻是地震導致川源塞竭,進而危及農業生產的嚴重性,他的解釋是「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韋昭注言:「水土氣通為演,演,猶潤也。演則生物,民得用之。水氣不潤,土枯不養,故乏財用」。這裡的「水土演」與虢文公說的「土膏其動」意思相近,說的都是水潤土而生物的內在動力和根本物質「氣」。

「氣」的思想的出現顯然與關係民生財用的農業生產實踐有重大關係,「氣」論思想萌生於對地氣、對水土生物內在原因的理性思考,可以說既是古人農業生產實踐經驗積累的必然,也是應對嚴峻自然威脅、尋求秩序和保障的需要使然。

水之行——川穀導氣通天地

「氣」的思想的引入,不僅成為具體現象的解釋工具,還為現象之間彼此聯繫和轉化的認識提供了可能,水在生化和聯通萬物上的重要作用便成為這種認識的重要體現。

《國語·周語下》記載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發生洪水,王欲壅堵,太子晉勸諫說:「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鐘也。夫天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為川穀,以導其氣,陂塘污庳,以鍾其美。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沈滯,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財用,而死有所葬」。這便是著名的「川穀導氣」思想,水潤土之生氣,源出於山,流於川,聚於澤,而潤於藪,川穀的作用除了疏導水勢防止泛濫外,更重要的在於疏導水土之生氣,川穀導氣使山陵藪澤之高下相通為一生化整體。



後世《易傳·說卦》中的「山澤通氣」一說即與這一思想一脈相承,朱熹對這一過程有完整的解釋:「澤氣升于山,為雲,為雨,是山通澤之氣;山之泉脈流於澤,為泉,為水,是澤通山之氣。是兩個之氣相通」(《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七》)。

雲、雨在山澤間的這種變換實為水在氣的作用下呈現的不同象,這種象進而演變為天地之氣交感流通的體現,如易卦中的「咸卦」,取山澤通氣之象,其卦辭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周易·咸》),山澤雲雨之變就是天地感應的意象來源。

從「川穀導氣」到「山澤通氣」,最後到「天地氣交」,「氣」作為萬物生成變化之本原的認識正是在對這一自然現象的升華過程中完成了最後的轉變。

人們對於「水」的認識,也因有了氣的內在動力的理性說明,而使其成為疏通自然生化之機、溝通無形與有形相轉化的重要媒介,成為人們認識自然界一切生化現象的原型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