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長鏡頭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一鏡到底,拍攝中沒有cut情況。這也沒錯,經典作品《奪魂索》和史詩級作品《俄羅斯方舟》就是運用這個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
可我們今天討論的長鏡頭,是一種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的拍攝手法。它指拍攝時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就被稱為長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
而長鏡頭是從長畫面演化而來的,上個世紀30年代,法國導演雷諾瓦發明了長畫面。
通過場面調度拍攝長畫面,主張畫面的連貫性和敘事的完整性。上個世紀50年代的電影強調反映真實的生活,主張實景拍攝,主張畫面寫實的連貫性、敘事的完整性。後來,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首次將長畫面概括成為"長鏡頭"理論。
從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蒙太奇剪輯手法日趨成熟。"交叉鏡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雜耍蒙太奇"風靡全球,很多導演都將蒙太奇手法籠統運用在電影基本敘事語法中。
但長鏡頭理論是對蒙太奇理論的挑戰,其創始人是巴贊,推崇長鏡頭技術和景深鏡頭的理論,提出按照鏡頭一段落和景深鏡頭的原則拍攝影片。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創作實踐中,長鏡頭在展現完整的現實景象有著優越性,形成一種在電影史上與蒙太奇理論相抗衡的美學原則與美學流派。
巴贊認為:"敘事的真實性是與感性的真實性針鋒相對的,而感性的真實性是首先來自空間的真實。"用蒙太奇理論在"講述事件"時,必然對空間和時間進行大量分割的處理,破壞了感性的真實。與此相反的是,長鏡頭的目的在於"記錄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實空間和時間",會"在一視同仁的空間同一性之中保存物體"。
巴贊崇尚電影畫面的原始力量,他認為,通過不加修飾的畫面比解釋和闡明含義更需要藝術技巧。因此,巴贊的長鏡頭理論簡直在所有方面都與蒙太奇理論對立。
這時候,大家肯定在想,既然蒙太奇與長鏡頭是對立的,那它們的區別在哪呢?
1、蒙太奇敘事的目的在於對時空進行分割處理,而長鏡頭追求時空相對的統一。
2、蒙太奇的敘事性更多地展現了導演的自我表現,長鏡頭的記錄性展現了導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強調畫面之外的人工技巧,長鏡頭強調畫面的原始力量。
4、蒙太奇具有鮮明性和強制性,而長鏡頭具有瞬間性與隨意性。
5、蒙太奇引導乃至強迫觀眾進行選擇,使觀眾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長鏡頭則提示觀眾可以自主選擇。
長鏡頭根據情節的發展、變化,通過連續變化的拍攝技巧最大限度地記錄一個過程和情節特性的鏡頭形式,是移動拍攝的一種由長畫面而形成的鏡頭。
構成長鏡頭的要素是短焦距鏡頭、景別、角度、光圈、連續移動拍攝、多層次動作的一次完成。
而長鏡頭有三種語言特徵,分別是:長時間鏡頭、景深鏡頭、變焦距鏡頭。長時間鏡頭則是用較長的尺數和時間,對一個物體進行連續拍攝,形成一個完整的鏡頭段落,用來保持被拍攝對象在時空上的完整性、連續性、真實性。
景深鏡頭強調空間的整體性,讓遠、中、近景一樣清晰,包含的信息量豐富,可以將整個場景盡收眼底。
那變焦距鏡頭就是根據需求把表現拍攝目標推遠或拉近,把一個大全景變成全景,是中景、近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鏡頭。
長鏡頭有三個敘事特點,一是再現空間原貌,保持場景完整,較真實地表現事物,營造一種強烈的臨場感;二是渲染角色的情緒,細緻地展現角色的心路過程;三是保證事件的時間線是連續的,景深鏡頭讓觀眾看到了現實空間的全貌與各種事物的聯繫。
這三點將鏡頭中的所有內部運動方式統一,使畫面自然流暢而又富於變化,在一個鏡頭中可以變換多種角度與景別,描寫環境突出角色,有助於角色情緒的連貫,讓敘事動作完整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