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幼兒園STEM科學教育標準是如何建立起來,並持續發展的呢?

2020-02-18   火狐商業

美國歷來把培養科技人才,尤其是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看作是促進經濟發展、進行經濟競爭的重要條件,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向兒童進行科學的早期教育。



20世紀<年代,由於世界性的兩大驚人事件的發生,即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因而要求未來的一代不僅有傳統的科學知識和文化,還要有調查研究和靈活轉換知識的智力活動能力,培養兒童能適應新的、事先未預料到的事情的能力。這使美國的教育受到了一次極大的衝擊,幼兒科學教育改革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兒童科學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進和建立了第二代現代科學課程計劃。



1985年6月,美國科學促進會、紐約卡內基公司和梅隆基金會開始實施一項長遠性計劃,這項計劃的發起者將它命名為2061計劃。計劃將注意力集中在科學素質上而不是集中在比較狹隘的科學學科上。目前,這項計劃尚在進行中。美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趨勢在實施這項計劃時先後頒布的兩個文件中有所體現:



1994年,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和評定委員會國家研究理事會(NCSESA)提交了一份題為《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討論稿,在其總述中寫道:在科學探究的產物觸目皆是的世界,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每個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運用科學知識做出決策。每個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見地地參加就牽涉科學技術的重大問題而舉行的公開討論和辯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去領略一番因領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產生的那種興奮之情和自我滿足感。


這一目標總述指出科學素養對於當今及未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科學素養是每個人的必需;而完整的科學素養是由科學知識的應用、科學方法的交流以及科學情感的表達這三個方面組成的,缺一不可。


1997年,美國兒童教育協會(NAEYC)公布了經過全面修訂的《0~8歲兒童適宜發展性教育方案》。其中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標準》強調使用術語「sciencing」[2],它表達了對於幼兒科學教育實質的認識:幼兒學科學是一個積極參與的過程,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在「幼兒適宜發展性科學教育目標」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美國的幼兒科學教育觀:



第一,重視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科學教育給幼兒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他們認識美、欣賞美。幼兒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以自己的方式和進程與物體相互作用,獲得對周圍物質世界的認識,因此,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之情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這一目標使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更富有生氣。


第二,重視培養幼兒的探索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讓幼兒意識到應該怎樣想、怎樣做、怎樣發現。美國的幼兒科學教育標準強調把科學探究作為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構成科學教育的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探究被看成是學科學的中心環節。


第三,鼓勵幼兒進行直接的科學活動,在對材料、物等的觀察、操作中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這些直接經驗是幼兒學習科學的基礎,對於他們形成有關科學概念以及今後學習科學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來看,美國幼兒科學教育將培養兒童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作為根本目標;強調發展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科學情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經驗這三個目標,是由一個核心概念——探索(動手動腦)而使三者形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