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文中密集的知識典故,普通人學15年都不一定能掌握

2022-08-30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滕王閣序》:文中密集的知識典故,普通人學15年都不一定能掌握

韓愈,被後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不僅是因為他在詩文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因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什麼是「古文運動」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其實就是反對「駢體文」的一種文學改革運動,韓愈認為,駢體文不但很俗氣,而且還很呆板,華而不實內容空洞,因此韓愈提倡要恢復先秦漢代那種創作相對自由的古文。

古文不像駢體文,它不受格式的約束,更有利於創作者的自由表達,所以,古文運動受到了眾多文人的支持,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改革運動。

詩人

因為韓愈和古文運動,讓很多人從此對「駢體文」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但是,駢體文真的一無是處嗎?並非如此!

比如流傳千古的曠世名篇《滕王閣序》,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被譽為是天才之作,就連反對駢體文的韓愈都對王勃的《滕王閣序》不吝讚美之詞,甚至還模仿王勃寫了一篇《新修滕王閣記》,可見,駢體文並非一無是處。

王勃的《滕王閣序》被譽為千古第一駢體文,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兒呢?在聊這篇曠世奇文之前,咱們先來認識一下王勃。王勃出身於文人世家,而且他的爺爺王通是隋末時期的大學者,王勃六歲就可以單獨作文,九歲時甚至還寫了一篇《漢書注指瑕》,把隋唐大學者顏師古的很多錯誤都給挑了出來,因此被譽為神童。

詩人

王勃少年得志,十六歲就應試及第,但因為鋒芒外露意氣用事而兩次被貶,儘管他在二十六歲被朝廷重新啟用,卻不幸在渡海時溺水身亡,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扼腕。

《滕王閣序》,是王勃25歲時南下看望被貶交趾的父親、途經南昌時所寫,當時正逢滕王閣剛剛修繕一新,眾多文人墨客齊聚與此,王勃恰逢此盛事,於是以文會友,頃刻之間就寫出了這篇曠世奇聞,引得滿座皆驚。

除了這篇序文之外,王勃同時還寫了一首《滕王閣》詩,其中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同樣也是千古名句。

那麼,在後來轟轟烈烈反對駢體文的古文運動中,為什麼《滕王閣序》依舊能成為世所公認的傳奇佳作呢?

詩人

來看幾個數據,首先,這篇序文一共774個字,包含有多達40個成語,其中至少有29個成語為王勃原創,文章還引用了三十多個經史子集當中的典故,全文145句,除開兩句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光憑這幾個數據,《滕王閣序》就可以說是歷史上所有駢體文中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曠世奇文。

《滕王閣序》通篇用典,有說引用了37個典故、有說引用了42個典故,還有說引用了五十多個典故,涉及的古籍之多令人咋舌,諸如《山海經》《詩經》《周易》《晉書》《漢書》《列子》《莊子》《史記》等等全部信手拈來卻無堆砌之感,甚至在原有典故的基礎上更有升華。

比如最有名的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化用了南北朝庾信的《馬射賦》,原句是「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很顯然王勃化用之後的句子更有升華。

詩人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用典,不但有正面引用,還有反用,比如"處涸轍以猶歡"應用自《莊子》「涸轍之鮒,相濡以沫」,原意是比喻困境中亟待救援,而王勃反用為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總之,僅僅是通篇用典之多,以及用典之巧,王勃就讓當時在座的所有文人墨客驚為天人,王勃毫不掩飾地在滕王閣炫耀自己的博學,卻沒有任何一個人覺得他是在故意炫技,因為他所用的典故全部嚴絲合縫地融入了這篇序文,沒有一個多餘,也沒有一個是為了堆砌字數。

如此之多的典故,換成任何一個普通人,想要對文中涉及到的古籍熟讀並理解,至少也需要花十五年的時間才夠,哪怕是今天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幾乎也很難掌握《滕王閣序》中的所有典故。

詩人

更為難得的是,王勃這篇文章展現出了極高的情商天賦,從一開篇,他就巧妙地誇讚了在場的所有人,比如 「賓主盡東南之美」、「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等等。

其次,《滕王閣》的表達字句相扣、氣勢如虹,從人文地理、歷史古今、美景高朋、宴會盛舉、再到觸景生情,然後升華到人生理想和坎坷際遇,抒發了立功的豪情壯志,也感嘆了時運不濟的無奈,既有盛會之喜、又有蹉跎之怨……

但整體來看,無論有多少複雜的情緒,都仍舊體現了王勃積極嚮往未來的樂觀態度,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感,不僅讓當時所有在場的人,還包括千百年之後的我們,都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或許,這種驚人的感染力,才是《滕王閣序》這一曠世名篇得以廣泛傳播併流傳千古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76f1d1c8766e3bd7825e21a927e51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