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統計了列為上個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名單中有6個和中國有關的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這幾人中,伍秉鑒是最罕為人知的。
伍秉鑒是誰?這要和清朝的廣州十三行說起。
01
1822年11月1日晚上9點半,廣州十三行街北側,離行商公所不遠處的一家餅店著火。火勢迅速蔓延到十三行夷館內。因為官府的無能和不作為,到了次日中午,整個西關都是烈焰沖天。
大火燒了七個晝夜,「焚燒一萬五千餘戶,洋行十一家,以及各洋夷館與夷人貨物,約計值銀四千餘萬兩」,「洋銀融入水溝,長至一二里」。當時清朝一年的國庫收入也不過四千餘萬兩白銀。
可見當時十三行擁有多大的財富。
號稱「天子南庫」的十三行,是一個傳奇。
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對外實行一口通商,這個「一口」就是廣州。
清朝廢除海禁之後,官府指定十三行,專替外商處理貨物交易事宜,代為支出收納進出口稅。這些牙行稱為「官行」,或「官牙」,背景要麼是藩府將軍,要麼是總督巡撫,號稱「四大官商」。
伍秉鑒之父原為福建茶商。康熙23年,朝廷開海貿易,他果斷舉家遷入廣東。一開始並不順利,兩度失敗後,他在廣州城西(今仁濟路附近)開了間從事外貿的怡和行。
伍秉鑒
1801年,伍秉鑒子承父業,接掌了怡和行,他曾經使用Howqua的名字與美國開展對外貿易,外國人稱他「浩官」。
伍秉鑒沒什麼幽默感,但很會做生意。在他手裡,怡和行沒幾年已成行商里的翹楚。
1813年,伍秉鑒成為官府授權的兩位總商之一,地方文獻稱他「多財善賈,總中外貿易事,手握貨利樞機者數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班說他「擁有大量的資本及高度的才智,因而在全體行商中,居於卓越的地位」。
伍秉鑒巔峰時的資產超過2600萬銀元,相當於清朝國庫年收入的一半。明清史經濟學家黃啟臣教授估算這個「2600萬元」,相當於如今的50多億美元。同期美國,最富有的人資產不過700萬銀元。
他位於今天廣州海珠區的別墅和庭園,讓人嘆為觀止,幾可與大觀園媲美。
伍家花園
不過,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伍家花園只剩一條「伍家祠道」以及一截紅砂牆基,供人憑弔。
伍秉鑒再有錢,也要看官府的眼色行事。在四十餘年行商生涯里,伍秉鑒用來打通官府的錢,多達1600餘萬兩。朝廷也樂意送他一堆頭銜,比如從二品頂戴(相當於正部級)。伍秉鑒成了廣東最紅的紅頂商人,連皇帝都知道他的錢多得不得了。
當年廣州有一首民謠:「潘盧伍葉,譚左徐揚,虎豹龍鳳,江淮河漢。」前面八個字,是十三行八位著名行商的姓,其中「伍」即伍秉鑒的怡和行。後面八個字,則是形容他們的勢大財雄。
伍秉鑒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東印度公司負責人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總是將大量的存款和金銀交給伍秉鑒保管。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也向伍家借貸。
1834年以前,伍家與英商和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怡和行在他的經營下,成了一個世界級的跨國財團。
廣州商人一貫的良好信用和品行,在伍秉鑒身上更加卓顯。洋人認為他「誠實、親切、細心、慷慨」,也許這就是他能成為世界首富的原因。
02
眼光獨到的伍秉鑒,早就看出美國人的不同尋常,很樂意和美國商人往來。伍秉鑒還投資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併購買美國的證券和保險。1858—1879年之間,伍家獲取的紅利超過了125萬美元。
伍秉鑒的一個美國合伙人,做生意虧了本,欠了他7.2萬銀元,無力償還。雖然債務纏身,但他信守合約,沒有跑路。
伍秉鑒知道後,當著他的面,把債據撕成碎片,然後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是運氣不好。現在我們之間的帳目已結清,你可以隨時回國了。」這筆錢相當於5萬多兩白銀,卻被伍秉鑒輕飄飄地放棄了。
這個美國人做夢也沒想到債主這麼大方,立刻跪下磕了一個響頭,表達感謝。
後來此人回到美國重新開始,並負責管理伍秉鑒在美國的投資活動,兩人聯手做了二十多年的生意。
1848年去世時,他留下的遺產達2000萬美元,是當時的美國首富。這筆財富約等於2006年的1101億美元。在美國歷史上排在約翰·洛克菲勒、安德魯·卡內基、科尼利爾斯·范德比爾特之後,位居第四。他還是「紐約的地主」,擁有紐約大量房產和土地,其家族被稱為「美國第一個貴族」。
在他的書房裡,掛著華盛頓和伍秉鑒的畫像,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華盛頓給了我一個國家,而伍秉鑒給了我全部人生。」
伍秉鑒幫助過的這個美國人的名字叫,約翰·雅各布·阿斯特。
對於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後代和家族的產業,則大名鼎鼎。
老阿斯特的曾孫,阿斯特四世,一百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資助過鐵達尼號的修建,也是這艘船上最有名的遇難者之一。
1912年4月14日23時40分左右,「泰坦尼克」號跟冰山相撞。船在沉沒過程中,為了安撫懷孕妻子瑪德琳的情緒,阿斯特四世還帶她來到健身房玩機械馬。
救生艇裝備完畢後,他將妻子以及她的女僕和護士送上救生艇,然後告訴她,「沒關係,小女孩。你走了。我會留下來的。」
有人最後一次看到阿斯特四世時,他正站在右舷上抽煙。半個小時後,輪船就完全沉入水底。瑪德琳、她的女僕和護士全部獲救,而阿斯特四世和男僕都遇難身亡。
在小李子的電影《鐵達尼號》中,埃里克·布蘭登(Eric Braeden)扮演的角色就是阿斯特四世。
阿斯特四世在《鐵達尼號》電影中的形象
紐約著名的華爾道夫酒店以及瑞吉酒店,也都是阿斯特四世的產業。
阿斯特四世的一個姐夫叫羅斯福,就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總統的那個羅斯福。阿斯特家族第七代成員威廉·阿斯特的繼女薩曼莎,是英國前首相卡梅隆的妻子。
羅斯福總統
美國著名的鐵路大王約翰·默里·福布斯,也和伍秉鑒有密切關係,因為他是伍的義子。伍秉鑒曾經給他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後來,這家洋行成為19世紀美國在遠東最有名的公司。
1862年,該行開辦輪船公司,並建造「金利源碼頭」,也就是上海「十六鋪碼頭」的前身。
另外一位旗昌合伙人叫華倫·迪蘭諾(Warren De-lano),此人就是上文提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外祖父。他有一個女兒嫁給了福布斯家族的另一個成員。
福布斯家族發達後,開始晉身波士頓名門望族之列。
約翰·默里·福布斯有個侄兒,叫法蘭西斯·布萊克維爾·福布斯,即克里的外曾祖父。克里又是誰?美國民主黨大佬,歐巴馬第一任期時的國務卿。通過外祖母,克里又和布希總統家族有血緣關係。細數下來,克里竟和四個美國總統是親戚。
克里和中國有深厚淵源
歷史就是這麼纏來繞去,看似不相干的人和事,竟會在某個節點產生有趣的聯繫。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伍秉鑒的熱心和善行,讓整個世界都為之改變。如果沒有他的幫助,美國歷史會被改寫,全世界的歷史也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03
伍秉鑒做生意知道為別人著想,中外商人對他都讚譽有加,所以都樂於與他做生意。
伍秉鑒的「怡和行」和另一商名「浩官」,曾是世界知名品牌,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就連蘇格蘭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馬地臣,在1832年創辦自己的洋行時,也特地借用了伍家「怡和行」的字號,將它命名為「怡和洋行」。
怡和不僅是在上海成立的首家歐洲公司,還與香港的早期發展息息相關。英國之所以選擇占領香港島,便和怡和創始人的推薦有關。怡和之於香港,可謂「未有香港,先有怡和」。
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有很多產業,包括這些大名鼎鼎的品牌:置地、文華東方酒店、惠康超市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在中環,它還有七棟特別值錢的物業,如置地廣場、證券廣場等。
怡和集團的標誌上至今仍保留罌粟葉子
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認為伍秉鑒不支持他禁煙,勃然大怒,把七十高齡的伍秉鑒套上枷鎖,遊街示眾,從衙門一直游到十三行。
後來不斷有人懷疑伍秉鑒跟鴉片生意有染,但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李國榮和覃波合著的《帝國商行》一書中,明確地表達了他們的觀點:從他們查閱的清代檔案來看,並未找到十三行行商販賣鴉片的記錄。
英國官方檔案《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中也證明了這點:「沒有哪怕是一位廣州行商被證實和鴉片扯上關係,無論用什麼樣的利益誘惑他們,他們都不願意和煙土掛鉤。」
這些巨商們享受著海外貿易的特權,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收益,他們已經忍受了巨大的勒索和攤派,萬萬不敢再有把柄落到官家手中。
當時的官府對十三行商,要麼把他們當成搖錢樹,要麼殺雞儆猴,嚇唬洋人。
和洋人打戰,勝也好敗也罷,商人們要麼掏軍費,要麼掏賠款。
1841年,英軍圍攻廣州,清政府賠償英國600萬元,其中200萬元由行商先付,其餘400萬元先由官府墊付,再由行商分年埋單。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鑒寫信給在麻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信中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飄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
陳國棟所著的《東亞海域一千年》有這樣的描述:「看來鼎鼎大名的伍浩官(伍秉鑒)不但對洋行的工作失望了,對整個中國的社會制度也失望了。」
1843年9月,在內憂外患、謗頌不一中,於龐大宏偉的伍家花園裡,伍秉鑒走完了74年的人生。
伍秉鑒去世後,隨著五口通商的施行,十三行已不具優勢,於是逐漸沒落。
1856年,英軍攻破廣州外城。一些廣州人把怒火變成大火,十三行被燒得一乾二淨,天子南庫頓時灰飛煙滅,顯赫的十三行從此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