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過來」 非遺「傳下去」

2023-04-03     荊楚網

原標題:文物「活過來」 非遺「傳下去」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通訊員 陳義華 權麗煒

荊州歷史文化燦爛,遺產薈萃,有不可移動文物4077處,文物藏品20餘萬件(套),文物總量和等級居全國第一方陣。

每一件文物都是時間與空間的深厚積澱,每一項非遺都是活著的歷史。如何讓文物「開口說話」,讓非遺文化傳承接續?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荊州文保中心和荊楚非遺傳承院一探究竟。

千年文物「活過來」

荊州博物館裡,色澤鮮艷的漆木器吸引遊客駐足觀賞。「這些大大小小的耳杯、漆盤、漆壺等,展出前都要先『療養』。」荊州文保中心博士趙陽介紹。

木漆器修復室里,修復師正在對一個直徑50厘米的漆盤進行髹漆彩繪。「它已經『療養』5年了。」趙陽介紹,這個漆盤出自謝家橋墓,剛拿過來時彩繪變色,漆膜部分脫落,漆皮些許捲曲。前期經過清洗脫水、乾燥矯形、胎骨修復、加固等處理,彩繪是最後一道工序,近期可以送回博物館。

作為全國著名文物保護單位,荊州文保中心飽水漆木器、竹木簡牘、絲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居全國乃至國際領先水平,為國內24個省市、90多家文博單位提供關鍵技術支撐,目前已完成13萬枚竹木簡牘、6000餘件木漆器、超500件紡織品保護修復。

悠悠古音穿越千年

3月23日,荊楚非遺傳承院斫琴坊內,楚式斫琴師萬翔雙手撫弦,奏出沉穩有力的琴聲。

楚地斫琴技藝起源於楚國,是楚文化的重要符號。

「起初,古琴長啥樣,有多少種琴式,完全不知道。」萬翔說,只能靠翻古籍、訪民間,自己琢磨。

斫琴頗為講究。「木料要選上好的梧桐木,音色才能保留古琴的原汁原味。」萬翔介紹,選料、開模、造型、掏槽腹、髹漆、上弦、調音,製作一把楚琴需要兩年時間。

20多年來,萬翔結合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創新楚地斫琴技藝,複製製作千餘張古琴,成為湖北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目前有5名斫琴弟子和380名古琴演奏弟子。

楚地斫琴技藝逐步聞名於全國,「荊州斫琴師」也成為省級勞務品牌。

非遺傳承有了「荊州模式」

在葫蘆上烙畫、將貝殼雕刻成工藝品、用彩線刺繡出精美圖案……荊楚非遺傳承院是文旅部支持設立的唯一以漆藝為主題的國家傳統工藝工作站,清華大學等12所高校為建站單位,涵蓋楚式漆藝、斫琴、淡水貝雕等1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目前,18位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和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簽約入駐傳承院,從事非遺保護、傳承、教學和生產工作。去年,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漆藝分會在荊州成立。

傳承院董事長許小蘭介紹,荊州市在4所高校開設荊楚文化必修課,設立「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楚簡製作技藝」「楚繡」「漢劇」等27門精品課程,吸引近5000名學生修習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推動荊楚非遺傳承院提檔升級,探索建立了「非遺+職教+公司」傳承的「荊州模式」,將傳承技藝市場化、職業化,每年提供新就業崗位近8700個,非遺文創產品年銷售額達到6000萬元。

目前,荊州已有1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個項目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個項目被列入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荊楚非遺傳承院的升級版——非遺工匠小鎮在紀南文旅區動工,建成後將成為文化傳承、非遺展示、傳習研學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52bdd963e3ac310dde815ecbe7d18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