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臨這個人經不起深扒。
粗略一看他演過的小品,有兩部是抄襲別人、一部「抄襲」自己的。
2012年郭冬臨的龍年春晚小品《面試》,一度好笑到讓我以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
直到後來看到了日本搞笑組合UNJASH的段子《打工面試》,懷疑他真的沒有「稍微借鑑」嗎?
除了這一段,郭冬臨小品的創意和故事結構也跟《打工面試》多有雷同。
兩者都是講述一個面試者因為被誤認為小偷,於是跟店長展開了一系列跨頻交流。
但是日本的《打工面試》比郭冬臨的《面試》早了數年。
因為這個發現我瞬間醒悟:郭子的作品有時還真得帶著懷疑的目光去看。
2021年郭冬臨帶著小品《一醉十年》參加遼寧春晚,小品同樣搞笑新奇有深度,但令人遺憾的是它又跟另一部作品——宋曉峰的《東北風雲》極其相似。
郭冬臨的小品出現在2021年,而宋曉峰的作品在2020年就開播了。
最離譜的是他今年帶上春晚的小品《休息區的故事》。
這部小品換湯不換藥上過其他地方台春晚2次,故事劇情台詞以及演員跟這次春晚一模一樣。
如此高頻率的重合與復刻,郭冬臨就沒有一點自己的才華和創意嗎?
有,但那是十多年前,他跟馮鞏在2000年春晚上表演了一出《舊曲新歌》,首次展現了他的戲曲和快板功底。
之後他又開創了「怕老婆」的軟弱丈夫形象,逗得不少觀眾捧腹大笑。
但不知是否江郎才盡,仿佛自從發現怕老婆人設很吃香後,他往後的作品幾乎都跟丈夫怕老婆的劇情有關。
有人一統計,發現他上了20多次春晚,換了七八次「老婆」,核心都是圍繞夫妻不合關係展開。
初看有驚喜,看多了容易心理不適。
或許正是這樣長久的舒適圈,讓他幾乎忘了創新的能力。
但這並不能洗白抄襲,他也從未對此作出過正面解釋。
2017年郭冬臨演的小品《取錢》因為涉嫌地域黑河南,被河南律師索賠1個億。
小品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騙子給大媽打電話用的是河南口音。
因為小品此前說的都是普通話或北京話,所以河南話突然出來讓人顯得突兀。
一個名叫張華山的河南籍律師聽了不舒服,於是以「為河南伸張正義」的名義向郭冬臨起訴,要求他給河南9.9千萬人一人賠償一塊錢,約計一億。
郭冬臨對此事沒有任何表示,編劇只好跳出來道歉,說自己用的是山東老家曹縣方言,只是聽上去像河南話罷了。
但觀眾不買帳,有人認為他的口音容易讓人誤解。
也有人列數據舉例子,用事實說明河南人小偷並不多;還有人發微博向編劇以及郭冬臨聲討,要求他們作出表示。
觀眾沒做錯,河南從幾十年前黑到現在黑怕了,所以對於這類針對性情節十分敏感。要改變大家對河南的印象就得從這些細節抓起。
但是郭冬臨作為該小品的門面自始至終都沒有表態,張華山律師的起訴也因條件限制無法立案。
郭冬臨這樣不聞不問的行為是否有失妥當?畢竟一個國民演員的言論權重還是挺大的。
多年後人們以訛傳訛,小品地域黑的傳言變成「郭冬臨地域黑」的謠言,營銷號們給他憑空捏造了一句台詞:十個河南九個騙。
逼得他不得不出面澄清說:天地良心。
這算不算對他當年放手態度的反噬?
為什麼郭冬臨小品越來越不好笑,卻仍能成為春晚「釘子戶」?
郭冬臨生於安徽一個曲藝世家,父親是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母親是徐州琴書演員,哥哥是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
這種身世註定他以後要往曲藝方向發展。
但事實上郭冬臨沒有世家子弟的驕縱,反而有一點平民老百姓的親和。
因為他出生年代不好,剛好趕上時代動盪;父母因為職業原因全部待業在家,平時只能四處演說維持生計。
由於家族傳統,郭冬臨5歲便開始從藝;10歲登上舞台,之後跟父母到處說評書。
但掙得少,有時缺吃缺喝餓到走不動路,他們就會到飯館向店主要剩菜剩飯。
艱苦的環境鍛鍊了他進取的毅力,高中畢業後他成功考取上戲主修表演。
後又考入人藝開始演話劇,期間他結識了宋丹丹、濮存昕、朱時茂等好友。這些都為他今後的表演事業做好了鋪墊。
1986年哥哥郭秋林因為在央視春晚表演山東快書《吹牛》一戰成名,在春晚舞台逐漸打下一片天地。
郭冬臨受哥哥影響,在不久後辭職人藝也開始從事小品創作。
1993年他因為表演了小品《市場速寫》給全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從此便不斷在春晚舞台上出現,演繹了《有事您說話》、《舊曲新歌》等作品。
之後的郭冬臨仿佛成了春晚的一種文化符號,凡是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春節氛圍中,大家必能看到郭子的出現。
這種現象以持續就是20多年。
跟他類似的還有馮鞏,雖然近幾年作品不如往年,但每次出現必能「想死觀眾」。
不過很遺憾,曾經在春晚上增添色彩的他們並沒有給現在的觀眾帶來精彩表現,仿佛他們已經成為大家所批判的春晚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4e6e1a7da0ca1676b1919b1d2b9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