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為什麼點名要吃油鹽枸杞芽兒?背後原因令人傷心

2023-08-08     少讀紅樓

原標題:探春為什麼點名要吃油鹽枸杞芽兒?背後原因令人傷心

有一年父親生病,忽然想喝枸杞泡水。從縣城藥房買了來,後來沒喝完,就忘在一邊了。過了夏天,竟發了霉。秋冬天的時候,父親偶然想起來,又想泡了來喝,發現霉變了,父親很是惋惜地把這枸杞倒在了門口桂花樹下的一片野地里。那野地里,還一溜栽了三四棵柿子樹,年年秋來一片紅。

倒了也就倒了,後來這事就擱過不提。誰知到了第二年春天,桂花樹下的那一片野地里,竟牽牽連連生出一大片葉似石榴的滕狀小灌木來,野薔薇一般,匍匐出一大片綠意來。看著不像野草,我們又都不知道是什麼。

春末夏初的一天,遠房堂哥來我家串門閒話,坐在桂花樹下喝著茶,他無意間一瞥那一片野地,就發現了那一片小灌木來,立刻起身湊近去看,然後很是驚喜地告訴我們,這是枸杞呢,誰種的?

我們都茫然搖了搖頭,因為沒有誰在這裡種過枸杞,再說,枸杞不都是生長在寧夏那邊的嗎?

這時,父親聽到我們的對話,緩緩走了過來,說自己在這裡倒過發了霉的枸杞,我們才恍然大悟。

堂哥說枸杞並不是只有寧夏甘肅那邊才有,他年年在江浙一帶打工,那裡河邊野地里,都有野生的枸杞。春天的時候,當地人喜歡摘這個嫩枸杞頭用油鹽炒著吃,或者焯水後切碎了涼拌,類似於我們這邊吃涼拌馬蘭頭。

他這樣一說,我們更驚訝了,這碧綠綠的枸杞頭,也能炒著吃?他說是這麼說,我們可不敢嘗試,因為沒吃過,誰知道這玩意兒能不能吃。從來只聽說枸杞泡水,沒聽說過吃枸杞葉子。

這事過去了很久,有一天我忽然憶起《紅樓夢》第六十一回寫賈探春想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會不會就是堂哥口中江浙一帶吃的枸杞頭?

「連前兒三姑娘和寶姑娘偶然商議了要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來,現打發個姐兒拿著五百錢來給我。」

在蘇州一帶,有一道菜名叫「生煸枸杞」,說的就是油鹽炒枸杞芽兒。杭州十大最時鮮野菜,其中有一道時鮮野菜就是枸杞芽兒。另外,江南俗稱的春野三鮮,分別為枸杞頭、馬蘭頭、薺菜。由此可見,在江南一帶,春食枸杞芽兒由來已久。

我國食用枸杞芽兒的歷史達數千年之久。早在《詩經》里就有採摘枸杞芽的記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神農本草經》更是明確記載枸杞芽可以食用:「枸杞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嫩,可蔬食。」

宋朝人大概算是最喜歡吃枸杞芽的了。蘇軾聲稱要以枸杞為主食:「吾方以杞為糧」;陸遊喜歡用枸杞芽兒做湯:「晨齋枸杞一杯羹。」南宋時的臨安人甚至把「枸杞菜」作為除夕年夜飯必備菜品之一。

由此可見,宋朝人對枸杞芽兒情有獨鍾。

明清以至近現代,枸杞芽兒在江浙一帶都非常受歡迎。明人吳承恩在小說《西遊記》第八十六回,明確提及包括枸杞芽兒在內的江南時鮮野菜:羊耳禿,枸杞頭,加上烏藍不用油。幾般野菜一餐飯,樵子虔心為謝酬。

明人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箋》里還提到枸杞芽兒的新吃法:「枸杞子嫩葉及苗頭採取——,可用以煮粥更妙。」清朝人寫的《養小錄》里,同樣認為枸杞芽兒可用來煮粥:「亦可煮粥。」

每個人都會對來自家鄉的童年食物,有一種滲透進骨子裡的偏愛和鍾愛,汪曾祺也不例外,所以,作家口中的「極清香」,如果讓外鄉人吃起來,怕是要打折扣。

在《紅樓夢》里,為什麼賈探春和薛寶釵也愛吃油鹽炒枸杞芽兒,甚至寧願加了五百錢另外單獨做,也一定非吃上不可?

這是因為,賈府是舉家從金陵遷過來的,所以他們還保留著南邊的飲食習慣。第三十三回寫寶玉挨打,賈母賭氣說道:「我和你太太寶玉立刻回南京去。」

人不管是上了多大歲數,一旦有一日忽然覺得受了委屈,心裡窩了氣,生活過得不如意,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回到故鄉去,依偎到父母的膝下,即使是已垂垂老矣的賈母,也不例外。

這說的是賈母,那麼,當時的探春思想著要吃枸杞芽兒,是單純懷念兒時的味道,還是心中也有委屈,目下也有不如意,也要去童年的食物里找尋慰藉?

首先可以肯定的當然是探春想念兒時的味道了。這也難怪,在賈府,日日錦衣玉食,大魚大肉早就吃膩了,這個清新爽口的枸杞芽兒,可真真是解膩的極好食材。其次,探春要吃油鹽枸杞芽兒,正是在其短暫接替王熙鳳理家之時。先是吳新登家的欺負她是個未出閣的姑娘家,然後親生母親趙姨娘又來大鬧一場,惹得探春當場發脾氣,傷心落淚:「探春沒聽完,氣得臉白氣噎,越發嗚嗚咽咽的哭起來。」

怒則傷肝。枸杞芽兒味苦微甘,有清退虛熱、補肝明目、生津止渴之效。

成書於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本草》認為枸杞芽兒能」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於日日因大家族各種大小事務勞心勞力的探春而言,這樣清淡爽口兼具食療作用的枸杞芽兒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探春竟讓小丫頭拿了五百錢,這錢肯定是給多了,因為在賈府,三等小丫鬟佳惠、墜兒等人的月錢也就五百錢。敢情探春的這一頓枸杞芽兒,竟吃了佳惠她們一個月的工資?當然是給得太多了。因為當時探春正當家,她不得不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以堵悠悠之口。

枸杞渾身是寶,《本草綱目》里認為,春采葉、夏採花、秋采子、冬采根,皆有藥用價值,今人大概只知道保溫杯里泡枸杞。

泡水喝的枸杞子,向以寧夏產的為佳。在我們這邊,記得家門口的那數叢枸杞,雖然無人照料,每到秋來,那種長圓形的紅色小漿果也會一串一串綴滿細碎綠葉間,煞是喜人。它的味道是清苦中帶著微甜,並不像市面上售賣的袋裝或罐裝枸杞,只是一味的碩大而齁甜。

大約這才是枸杞本來的味道吧。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42a8d9d35970be9c1bf695b4f652d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