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設計不僅是創意+工藝
更多科技元素越來越多在設計中體現
讓設計變得更具互動性
比如龍湖G-PARK科技園中的這個,每踩一塊鋪磚就會帶動一組霧噴或者跳跳泉,讓人們能體驗到交互的趣味性~
說到富有科技感的水景
不得不提的國內素水設計的作品
成都大邑安仁院壩的漣漪水景
還有 萬科17英里圓形漩渦
世茂青島璀璨天樾橢圓漩渦
此外,還有張唐景觀設計曾在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的一個商業中心前廣場的改造中,設計的一個轉盤噴泉:簡單的一排旱噴,一排樹,幾排座凳。
圓盤裡的噴泉和樹會進行轉動。每五十分鐘,當轉盤裡的這組泉和樹回到原來的位置時,泉水開始涌動,噴水持續十分鐘,結束後繼續下一個五十分鐘的轉動,和下一個十分鐘的泉水。
時間的度量結合在空間設計上,就這樣產生了儀式化的效果。
除了旋轉原理,來自以色列的AGOR擅長做隱型系列設計,比如將泳池隱藏起來。
下面這個隱藏式泳池,平時會被藏在露台甲板下方,通過開關將甲板掀開後,池水才會出現。
日常合上時,就是一個花園平台
還有其他模式:比如對摺形
推拉式
還可以讓池底升起,變成頂板
池水通過縫隙流入板下形成一個花園露台
當然,升降原理也可以用於車庫,只需小小的方寸之地,就能將車子完美地藏於地下。
還能一個車位變兩個哦
像這樣把房子隱藏起來,也不是不可能
很多看似簡單的設計理念,只要加以利用,總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比如位於法國某普通教堂的前方的Jeanne d』 Arc廣場,呈方形,一切都中規中矩。但一組靈活的旋轉長椅改變了所有的無趣,讓這片公共空間變得靈活,充滿生氣。
旋轉的凳面,可以與朋友圍成一圈面對面,也可以與周圍的人隔離。長椅的鮮艷紅色與黃色也非常跳躍,引人注意。
再比如加拿大動感景觀藝術家Ned Kahn,他善於將科學、藝術和技術結合自然、人類、和人工系統相結合,強調如水,火,霧,風,砂等自然元素相互作用。
「雲船」
一艘由極薄的金屬板製成的船形亭廊裝置,這些金屬片會在風中前後搖擺,人們可以在下面乘涼。
賓夕法尼亞BUHL社區公園「雲架」裝置
通過控制噴霧時間,可以形成時隱時現的「懸浮雲」或「流雲」,不僅給路人有效降溫還增添了樂趣。
當然還有今年超火的新加坡樟宜機場,除了為大家所熟知的漩渦水景,其實還有兩處十分震撼的藝術作品。
1號航站樓:「雨之舞」藝術品
每組各長9.8米,寬4米,兩組共有1216顆形狀如水滴的青銅雕塑,可變幻出16種不同的姿態,如飛機、熱氣球、風箏、龍等,每一種形態都以緩慢的液體形式流動,展現出飛翔的動態之美。
4號航站樓:
巨型動力雕塑作品「雲彩之曲」
由六個橫跨中央廣場的懸掛結構(總長200米)組成,從離境登機大廳、過境區和抵達大廳都可以看到此裝飾。
它將藝術、音樂與科學之間相互融合,為觀眾帶來富有吸引力又充滿魔力的視覺體驗。
類似在建築中做的裝置藝術,在美國Biomed Realty大樓的中庭也有一個,由Sosolimited、Plebian Design、Hypersonic三家設計、藝術、電子公司共同合作設計的大型公共藝術裝置。
由400組可摺疊傘形機械配件組成,每一個元件都可以獨立打開和關閉,模擬飛鳥和魚群的運動
說到科技,移動交互與無人機運用也是大家所熟知,來看看下面這個。
無人機操控的動態智能幕棚
這個可靈活變動的幕棚結構由分布在結構上的機器人構件和可編程控制器組成。該結構由一個個相同的模塊構成,在無人機的操控下,可實時根據天氣狀況和太陽角度而作出調整變化。
類似構築物還有下面這個由斯圖加特大學的ITECH研究組在2018-19階段開發的一種自適應性結構。
「摺疊的瓢蟲翅膀」
其靈感來源於瓢蟲翅膀的摺疊機制,該結構由兩個可調節的摺疊單元組成,材料選用了碳纖維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
另外,以teamLab為代表的燈光互動設計也在行業為大家稱道,廢棄公共浴場中的巨石藝術品,通過電腦程式實時連續的呈現圖稿。
它既不是預先確定的,也不是循環的。總的來說,以前的狀態永遠不會再發生,而且跟隨人的流動,藝術品不斷變化。每一刻都是獨特的,永遠不會再被重複看到。
最後分享一個水景牆
動態雕塑有與水流結合
分享自:景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