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婁永琪:陶淵明跑去採菊東籬下,是工作還是生活?

2019-11-29     銦果




2018年,整個社會似乎都在崇尚一種回歸鄉村的「慢」生活。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熱播,呈現出符合大眾內心期待的鄉村生活和鄰里關係。而《幸福三重奏》則展現了當下流行的家庭度假的居住方式——民宿。


回歸理想的鄉村生活的心態早早被消費社會的操盤者們看到,但對於中國鄉村的認識和大眾所消費的那種鄉村完全是兩種樣式。越來越多的建築家、藝術家進入到鄉村改造之中,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扶持「小鎮經濟」,那麼中國鄉村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們需要的改造又是什麼?我們應該期待的那種真實的「理想鄉村」又是什麼模樣?





鳳凰青年頻道採訪了「設計豐收」項目的發起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教授。「設計豐收」是一個通過設計驅動城鄉交互的創新創業平台,從2007年開始,「設計豐收」就在上海崇明島仙橋村開展設計研究和原型實驗,希望能從設計思維出發,發掘鄉村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潛力,促進城鄉交流和互動,助力青年人創新創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他們設計的民宿由稻田間的農民房改造而成,他們的野區活動空間建造在蔬菜大棚里,他們在舊豬棚里弄出來一個藝術家創作空間……設計、鄉村、有趣這幾個詞性不同的元素在「設計豐收」中被揉在一起,試圖讓鄉村成為鄉村,讓鄉村與城市間建立起良性互動。





採訪中,婁永琪教授冷靜克制地談起中國鄉村的現狀,他將情懷、想像這些成分暫時地從「設計豐收」中剝離出去,談論鄉村與城市的不平衡、談論大眾對於鄉村的誤解,談論如何腳踏實地地讓城市與鄉村交互運轉起來。


而這些,是我們在關於鄉村想像的「慢生活」、誤解的「髒亂差」之外,可以腳踏實地去讓鄉村成為鄉村本身的一些解決方法。





鳳凰網青年:設計豐收到今年有11年時間了,還記得項目成立初衷嗎?


婁永琪:當時上海世博會正在籌備,主題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自己做的研究與鄉村相關,加上中國近代以來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鄉村」情結,讓我反思「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命題里丟掉的重要的一個存在——鄉村。50%的城市化率是中國的一個機會,而不是中國的一個問題。 所以我想做個實驗,爭取把50%城市化率里可能的機會找出來。從鄉村視角而言,重要的不是要把「我(鄉村)」變成別人(城市),而是要把「自己」最大的潛力挖掘出來。


鳳凰網青年:設計豐收是一個契機?


婁永琪:設計豐收解決的是城鄉如何交互的問題。城市和鄉村各有需求和資源,現在問題是它們之間沒有被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現有的交互只停留在——城市需要糧食,農村種植糧食,城市需要勞動力,農村提供勞動力,這種單向的交互是不健康的。





鳳凰網青年:讓交互發生轉變不容易吧?


婁永琪:鄉村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農業,而背後有一些沒有實現的價值,比如知識價值、體驗價值、文化價值、戰略價值,這些價值構成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沒有變成「經濟」。因此我們需要轉換思維方式。例如,農業工業化之後可能只需要10%的農民就可以耕種所有的土地,剩下90%農民不需要種地,他們待在農村就沒事幹,就進城打工。這個邏輯是對嗎?


鳳凰網青年:對,但會導致農村空心化。


婁永琪:但這些人在農村沒活干,沒錢賺,沒未來,當然要離開。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假設一下有沒有這種可能?10%的農民從事規模農業,而剩下的90%的農民可以從事高質量農業(包括小農經濟)和與農業、鄉村相關的各種產業,而後者創造的產品和服務可能要遠遠大於前者。





鳳凰網青年:所以我們要營造這種條件,他們才能留下來。


婁永琪:你這個回答很巧妙,所以核心問題是怎麼能夠向城市產生足夠大的吸引力,包括有足夠大的產業。


鳳凰網青年:解決這個問題,選址很重要吧?


婁永琪:2007年我開始想做這件事,然後組建了一個團隊。那時候我也沒有完全想明白未來怎麼樣,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我們決定選一個地方來做基地,這個基地要有國際影響力、是農村的,又得在上海,最後選擇了崇明島。接下去我們要選一個村子,選村子有三個標準,第一,最難到達、交通最不方便;第二,它不能有任何額外資源,不能有名人,不能有風景,不能有錢,是最普通的村莊;第三,當地有人願意去改變。按上述標準,最終我們選擇了仙橋村。





鳳凰網青年:後來有考慮過「設計豐收」這種模式未來在其他地方的複製推廣嗎?


婁永琪:選擇這樣一個有難度的地點,其實就是想著,如果它在這個地方都做成了,那麼就具有普遍意義了。 設計思維應該像一種點石成金、無中生有的戰略資源,它投在哪裡,哪裡就會產生戲劇性結果,新經濟就會出來,新社會就會出來。


鳳凰網青年:但現在很多現象還是將城市淘汰的技術人員和機器設備引入農村裡。


婁永琪:費孝通當年提出的「離土不離鄉」是對的,但現在再看具體的做法是有局限的,資源本身可以降級或者升級利用,我認為當時鄉鎮企業興起的初級階段城市人才、技術跑到鄉村,資源是降級利用的。因為鄉村裡面的產業不可能比原來在城市裡做得好,從產業上來講絕對是降級的。





鳳凰網青年:預期的那種很理想化狀態,在實踐中是否會有偏差?


婁永琪:偏差肯定有,但更多的事情是理論上不成立的,事實上肯定不成立。我自己比較樂觀,我認為理論上成立,實踐中就應該成立。我們對鄉村建設原來思維是建設思維——規劃一個美好的藍圖,再把現狀全部或部分抹掉,然後按照藍圖一點點建設,是動手術的方式。 而另一個邏輯就是城市和鄉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優勢,關鍵是如何把自己的特色做到極致。前者是前者是手術邏輯,後者是針灸按摩的邏輯。


鳳凰網青年:所以對於鄉村的改造,你從手術邏輯轉向針灸按摩的邏輯?


婁永琪:鄉村之所以為鄉村,根在哪裡?這個東西不能被改變,這跟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關,這是基本邏輯,如果沒有,鄉村就不是鄉村了。此外,鄉村存在那麼長時間,有很厚重的文化積澱,很多問題的解決策略可就掩藏其中。這個時候需要用設計思維和設計眼光重新來看我們面臨問題和機會,然後把這些容易被忽視的智慧和方案找出來,並通過設計提升、放大、推廣。 這是我們工作的路徑。所以我們做的不是美麗鄉村,而是城鄉交互。





鳳凰網青年:在這其中,設計發揮了怎樣的力量?


婁永琪:一是讓它視覺上更美,這是設計師最擅長的,但這往往不解決根本問題;二是通過設計,創造各種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也就是催生全新的、有活力的鄉村經濟,第三,是生活方式設計,也就是如何把鄉村生活方式的魅力發掘出來,高品質、有特色;第四,是社群營造。社群既包括原來的農民、原住民,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年輕人吸引過來創新創業,成為新社群成員。這個過程最為重要,這也是解決費孝通先生說的「水土流失(知識分子階層從農村出走)」的解決策略。


鳳凰青年:產生一個社群?


婁永琪:對,通過設計讓鄉村匯聚各種各樣的人。農村這麼廣袤的土地里,需要更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有資源、有動力、有幹勁、有情懷、有能力的人。要讓鄉村變得健康,就是要讓各種流失的多元化再次回到鄉村,包括經濟的多元化、社會的多元化和生態的多元化。





鳳凰網青年:那如何定義農村裡的社群?


婁永琪:我們現在有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在處理鄉村問題、社區問題時,都是在靜態地看事物,而不是動態地看事物。當我們想到農村時,我們想到的是直接把這些原住民當成唯一社群營造的對象,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鳳凰網青年:好像這確實是我們的慣有思維。


婁永琪:中國農村實際上是經歷了好幾次破產。原來中國農村的文化、經濟和社群都很強大,環境也很生態,但現在它的多元性早就沒有了,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多元性存在是基礎,也就是生活的需求已經消失了。


比如,一個村莊有500個灶頭,自然有個人專門畫灶頭;每個灶頭上面有個銅勺,自然有人要去打造;我們年年吃桂花糖糕,自然有人要做糕。所以當時因為生活需求自然而然催生了一百個工種。現在沒有這個工種,是因為它沒有相應需求了。





鳳凰網青年:怎樣才能恢復鄉村的健康和多元化?


婁永琪:社群是關鍵。多元化的人來了,需求就帶出來了。現在很多人覺得,農村的碗就是應該不幹凈的,農村就是應該沒有咖啡,其實不是這樣的。有了這樣的需求,服務就會改變。 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用一種偏激去帶動另外一種偏激。我們都說農村髒亂差,但髒亂差不是農村最根本的特點。


鳳凰網青年:大量外界資源的湧入是否會對本土自然環境或者其他一些事物造成破壞?


婁永琪:其實農業本身也是對生態破壞很嚴重的一個產業。用大農場方式大面積去種植一種類型的植物,也是不健康的。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和生態相對而言要綠色得多。所以我們希望更多人參與到農業、農村的建設,就是希望能創造很多新模式,推動產業的多元化。





鳳凰網青年:自然農法技術雖然保證生態性,但和產量效益是衝突的吧?


婁永琪:是的。自然農法做得好的就是不大量降低產量,增量是很難的。但這種方法最寶貴的在於養地,這麼多年沒有灑過農藥的土地是最寶貴的。我們2.0版本,會在技術方面做加持,絕不會在這麼小的規模下進行,至少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形成規模效應。


鳳凰網青年:設計豐收現在升級到2.0版本,升級的是什麼?


婁永琪:設計豐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鄉村的逆襲。而我們一開始做的就是城鄉交互,眼睛裡絕不會只有鄉村。我們劃了四個象限——鄉村、城市、實體和虛擬。在推出2.0版本之前,還是個實驗。但做到2.0版本,我相信我們可以做成真事兒,2.0版本就是在一個能自循環的體量下做大和複製。





鳳凰網青年:需要一個新的基地?


婁永琪:我們想做一個規模相當的基地,大概2-3千畝左右、可能有一萬人口,不過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這個基地既是未來鄉村的原型,又是一個很強勁的一個經濟發動機,會產生足夠的經濟。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規模效應,在實驗的基礎上證明可行後,規模大了,成本就降低了,生態就健康了。你很難期待一株長在花盆裡的花足夠健康,因為它的生態圈太小了。


鳳凰青年:聽起來並不簡單。


婁永琪:設計豐收從來不是輕快的,也重來不是僅僅講情懷的。但凡是你的情懷,要別人來買單的都不是真的情懷吧?一小撥人可以有情懷,但是不能以此綁架更多的人。比如,陶淵明跑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工作還是生活?其實它是mix的,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這就是農業和所謂農業生產方式的關係。在這2-3千畝地裡面,當然會分驅動者和追隨者。驅動者就是一群懷揣夢想的創業草根領袖,可能只有2%,他們前瞻未來、描述故事、創造崗位,而98%人選擇在這種情境下工作。記住是「工作」,而絕不是「情懷」。裡面有「情懷」的因素,但但靠「情懷」是走不遠的。





鳳凰青年:不管怎樣,這個項目還是吸引了很多年輕設計師和藝術家的關注吧,你怎麼看藝術家的介入?


婁永琪:他們的介入很重要。但藝術家設計師也很容易做自產自銷,自循環的項目也不會有什麼效應和影響力。我們在2.0版本裡面,是希望大家找一個更好的未來,不管是什麼行業,都能做設計思維的驅動者。我們要有一個產品思維,而不是僅僅一個藝術思維,只有藝術思維是走不遠的。


文章轉載自青春BANG

圖片版權:青春BANG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R2Rt24BMH2_cNUghK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