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見!宿敵竟然變成了世紀大聯盟

2023-12-11     中國新聞周刊

活久見!宿敵竟然變成了世紀大聯盟

「起猛了?XX和XX竟然官宣了?」「活久見!宿敵竟然變成了世紀大聯盟!」

近期這樣的感慨竟然不再是娛樂圈專屬,而是頻頻發生在汽車圈,因此網友們紛紛感嘆,在電動化轉型的大勢下,在沒完沒了的價格戰下,在「卷」到極致的市場下,無論新勢力品牌還是百年汽車品牌,都開始尋求新的合作機會,即便是與曾經的「宿敵」。

11月30日,梅賽德斯-奔馳與寶馬宣布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以50:50的股比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運營超級充電網絡,合力滿足中國客戶對豪華充電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圖/梅賽德斯-奔馳

兩大巨頭的競爭雖然一直都保持著體面,並沒有大眾喜聞樂見的互撕情節,但畢竟是在世界豪華車市場纏鬥百年的「宿敵」,此番官宣聯手,還是讓大多數人感到意外。

而這樣的意外,近期在汽車圈屢見不鮮:11月21日,長安汽車與蔚來在重慶簽署換電業務合作協議;11月2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與蔚來在杭州簽署了換電戰略合作協議;華為繼賽力斯之後,與奇瑞合作推出了智界品牌及首款車型,與江淮和北汽的合作車型已在研發,還向一汽集團發出了邀請;在此之前,還有上汽通用與特斯拉中國開啟充電網絡互聯互通合作,大眾牽手小鵬,Stellantis集團收購零跑汽車20%股權並成立合資公司等。

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內卷嚴重、淘汰賽加劇的關鍵時刻,抱團取暖顯然已經成為車企的共同選擇。這也深刻詮釋了在汽車領域,無論企業多強大,「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同樣適用。

「世紀牽手」?

相較於汽車企業之間的合作,人們更為熟知的永遠是企業間的互揭老底、創始人及高管之間的隔空互懟,同級競品間的明爭暗鬥。事實上,大型汽車企業之間的合資合作都並不少見,整體競爭之外,「局部合作」更是常態。

而近期的合作之所以令人驚訝,更多的原因在於合作雙方出乎意料,要麼「破圈」,要麼「破冰」。

比如奔馳寶馬的這一次合資共同運營中國市場的超級充電網絡,在網友眼中就如同「世紀牽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目前汽車市場的形勢和氣氛剛好很適合這樣一場「破冰」合作。而事實上,這並非雙方首次合作,早在2019年,寶馬和奔馳就曾接連宣布在汽車出行服務、自動駕駛兩大領域展開合作,共同研發基於高速公路上應用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

但彼時的汽車圈,還沒有如現在一樣成為熱搜常客,這樣的消息也沒能引起太多關注。

當然,「吃瓜」之餘,大家更想知道的是,奔馳和寶馬這兩大豪華車品牌要「牽手」應對什麼?

根據官方信息,奔馳寶馬雙方將利用其充電運營經驗和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洞察,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快速、便捷、可靠的充電解決方案。雙方希望此次合作能夠進一步提升客戶的公共充電體驗。

圖片來源:寶馬汽車

按照計劃,至2026年底,該合資公司計劃在中國建設至少1,000座具備先進技術的超級充電站,約7,000根超充樁。首批充電站計劃於2024年起在中國重點新能源汽車城市開始運營,後續充電站建設也將覆蓋全國其他城市和地區。

據了解,截至今年11月底,奔馳公共充電服務已接入全國超50萬根公共充電樁,覆蓋340多個城市及「十縱十橫兩環」高速公路快充網絡。今年10月,首批奔馳超級充電站在成都和佛山落成並投入使用。奔馳計劃於2030年底,將其全球充電網絡擴展到2000多個充電站,配備超10,000根超充樁。而此次宣布的充電合資公司也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寶馬方面也表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已有600家寶馬授權經銷商配備了充電設施,寶馬公共充電網絡在全國接入超過58萬根充電樁,其中包括32萬根直流快充樁,覆蓋320多個城市。自8月以來超級充電站網絡已經覆蓋9大城市,預計到2023年底將建設約50個站。

在雙方各自已經打下的基礎上,後續合資公司打造的超級充電網絡,將同時為兩家加大超充覆蓋率和覆蓋面,這也將為奔馳和寶馬在未來的電動車競爭中同時賦能,在充電基礎建設方面同時提速。

畢竟,相較於中國品牌自建樁的快速覆蓋,不僅僅是奔馳寶馬,各外資品牌均有不小的差距。

數據顯示,蔚來已有2110座換電站、3407座充電站,累計建成超2萬根充電樁(截至11月);小鵬汽車累計上線超過2200座適用車主免費權益充電站;超過1000個小鵬自營充電站(含233座S4超快充站)(截至8月);極氪自建充電站已布局全國136城近850站,其中超快充樁達2261根(截至11月);理想汽車也官宣了「雙能戰略」,包括開始自研、自建並自運營5C超級充電網絡。

圖片來源:蔚來汽車

在業內人士看來,車企自建充電站是完善用戶服務、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環。擁有自建樁的品牌,能夠給予消費者更好的充電體驗。尤其是豪華品牌,自建樁已成為品牌競爭力與品牌溢價的重要因素。

因此,奔馳寶馬合作共建超充樁,也被視為面對新勢力競爭的反擊形式。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曾表示:「電動化轉型成本巨大,靠車企單打獨鬥難以應對,大家必須要聯合起來才行。」

不止於補能

近兩年來,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再加上多數電動車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抱團取暖」正在成為主流趨勢,其中,補能賽道似乎尤其被雙方青睞。

11月21日,長安汽車與蔚來簽署換電業務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推動換電電池標準建立、換電網絡建設與共享、換電車型研發、建立高效的電池資產管理機制等方面展開合作。彼時蔚來方面就傳出消息,除了長安汽車外,蔚來還在和4至5家汽車公司洽談合作。

到了11月29日,吉利汽車也宣布與蔚來在換電領域進行全面合作。與長安汽車的合作略有不同,吉利和蔚來在換電網絡端,將通過「共投、共建、共享、共運營」模式,攜手打造「私家車」和「營運車」兩大換電標準體系,加速推動車端、站端、電池端、運營端連通協同,擴大換電網絡規模。

至此,一直被認為在換電領域艱難獨行的蔚來終於開始「組團作戰」。而雙方的互利相當明顯,蔚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電動汽車換電站運營商,長安、吉利相當於直接擁有了2000多座換電站,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是大幅提速;而此前只服務自家車型的蔚來換電站,也將用戶數量擴容數倍,更有利於換電站的流轉和發展。

在補能賽道上的合作,能夠迅速達成「1+1>2」的效果,這也是多數車企選擇在這一領域率先「破冰」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也不乏試探雙方的合作之意,以期在相對容易實現雙贏的補能賽道合作順暢之後,再進一步加深合作。

當然,也不乏一些更膽大或更急切的汽車企業,選擇了更直接更徹底的合作方式。

11月26日,華為與長安汽車宣布雙方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經協商,華為擬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根據備忘錄,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

在11月28日舉辦的智界S7及華為全場景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華為已向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發出股權開放邀請,並希望中國一汽集團加入。這幾家在新能源領域都沒有突出表現,與華為的合作,無疑更有利於打開市場。

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智能化、電動化大潮,大眾也不得不進行多元嘗試:今年7月,大眾宣布與小鵬汽車達成合作,雙方的技術框架協議旨在共同開發兩款針對中國中型車市場的電動車型;11月,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軟體公司CARIAD中國宣布和vivo達成合作,雙方將成立「手車互融聯合創新實驗室」,將在智能汽車x智慧型手機互聯領域繼續展開合作。

「破圈」的合作越來越多,傳統汽車企業需要獲得新勢力品牌或如華為一樣的企業帶來軟體上的助力和智能解決方案,同時也希望能直接獲取這些品牌在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優勢,比如充電網絡建設;而新勢力品牌則需要獲得傳統汽車企業強大的資金支持、降本增效的體系管理經驗以及龐大的用戶群體等。

在電動化大潮下,急速擴張搶占市場份額與銷售虧損不斷擴大之間的矛盾仍在加劇,一部分品牌在此過程中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無論是新勢力品牌還是傳統汽車品牌,有些已經破產清算,有些已經退出市場,有些正在邊緣掙扎。

「內卷」遠未結束,價格戰仍在繼續,寒冬之中,「抱團取暖」似乎是當下最好的應對方式。

作者:鄭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08f76451b795fe77e95847d73b0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