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粟裕將軍向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也正是這個建議,讓解放戰爭的進程大大縮短,從而一舉奠定了粟裕將軍,在我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事後就連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三位老帥,都對這項計劃讚不絕口。
那麼,當年粟裕將軍,到底向毛主席提出了什麼樣的計劃呢?
解放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戰略收縮階段。
這個階段起始時間,是從1946年6月內戰開打,到1947年年中的孟良崮戰役結束為止。
這一階段,國民黨軍對我黨解放區展開全面圍剿。
在這一階段,國民黨方面咄咄逼人,試圖依靠懸殊的實力差距,與我軍的主力部隊決戰,從而實現三個月平定全國的目標。
我方的應對措施則是避免決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
利用解放區的天時地利人和,攤薄國民黨軍的兵力,將其置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而這一戰略的提出者就是粟裕將軍。粟裕將軍之所以能夠在蘇中地區七戰七捷,並且在孟良崮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基本上就是得益於這一戰略構想。
然而,這一構想也存在著非常致命的缺陷。它雖然讓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屢戰屢勝,但戰爭畢竟是在解放區內部打的,無論勝敗都會對解放區的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
而國民黨方面則坐擁江南富庶之地,並且還有美國人源源不斷的國際援助給他輸血。
長久來看,國民黨雖然一直在打敗仗,但並未傷及元氣。
以當時的態勢來看,繼續這麼下去,最後極有可能會出現楚漢爭霸時期,劉邦跟項羽那種局面。
最後的結果也確實如此。
到了1947年年初,國民黨軍還沒有崩潰,我們解放區的經濟就快要撐不下去了,財政收入開始大幅縮水,軍事支出也入不敷出。
再不設法補救,國統區的金圓券奇觀,就會出現在解放區了。
為了給粟裕這個戰略打補丁,毛主席果斷叫停了戰略收縮,轉而讓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去威脅國民黨的政治中心南京,把戰火引向國民党家里,迫使中原的國民黨軍回援。
事實證明,此舉確實是軍事史上的神來之筆,它不但大大減輕了中原解放區的壓力,還讓我們有了足夠的時間消化俘虜、恢復經濟,為日後三大戰役的爆發奠定了物質基礎。
所以,從1947年千里躍進大別山,到1948年年末三大戰役爆發的階段,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傳統史書上所說的戰略反攻,而應該稱為戰略相持。
因為在這一階段,雙方誰也沒能奈何得了誰!談何反攻呢?
筆者認為,直到1948年年末,三大戰役開始,那才算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反攻。
而粟裕將軍給中央軍委提建議的時間背景,正好就是由戰略相持到戰略反攻的轉折點上。
毛主席的千里躍進大別山跟粟裕的內線作戰一樣,背後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而這個代價就是劉鄧兵團。
當時國民黨方面為了剿滅這個心腹之患,派出小諸葛白崇禧帶著重兵集團前去大別山圍剿。
白崇禧
白崇禧在大別山搞出了保甲連坐制,把我軍逼得毫無生存空間,再加上連連征戰得不到喘息,華中野戰軍開始大規模減員。
這支軍隊要是被消滅,那麻煩可就大了。
因為在戰略相持階段兩軍之所以能相持,跟當時的戰場態勢息息相關。
彼時中原地區的國共兩黨,軍事實力對比呈現出的,是十字架對三角形的戰略格局。
國民黨的軍隊,分別沿東西走向的隴海路跟南北走向的津蒲路分布。
依靠這兩條鐵路,國軍可以控扼整個中原的軍事命脈,如常山之蛇,首尾相顧、快速呼應。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我黨的三角戰略。
粟裕
這三個角分別是山東丘陵方面,由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大別山地區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華中野戰軍,以及豫西洛陽一帶由陳賡、謝富治率領的陳謝兵團。
這三個角互相配合,可以讓國軍這條常山蛇,顧頭不顧腚、顧東不顧西。
實事求是的說,在戰略相持階段,我黨其實是處於上風的。
可現在劉鄧兵團這個角都快要被打崩了,如果不能夠及時扭轉這一劣勢,三角形極有可能會變成兩點一線,到時候可就鬥不過十字架了。
毛主席很顯然是認識到了這一點。
為了扭轉這一劣勢,他特地命令華東野戰軍的粟裕抽調一部分兵力,由粟裕親自率領渡江南下,到革命老區江西、福建開闢第二戰場,再來一次千里躍進大別山,把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吸引到江南去,給劉鄧大軍休養生息的時間。
這樣一來,三角形可就變成四邊形了,國軍豈不是更加疲於奔命?
那麼,這個戰略到底可不可行呢?答案是相當可行的。
因為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戰爭基本上都是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內打,打爛的都是人家的瓶瓶罐罐,這就導致了國民黨的戰爭成本急劇上升。
到了1948年的時候,國民黨經濟體系已經搖搖欲墜了,中央銀行的金圓券更是創下了貨幣史上至今無法超越的「奇蹟」。
蔣經國
就連蔣經國親自出馬到上海打老虎,最後都無濟於事。
如果這個時候渡江南下,到江南地區開闢第二戰場,對國民黨的打擊才是致命的。
到時候,國民黨經濟必將全面崩潰,百萬國軍將會變成一堆廢鐵。
而且江西、福建是革命老區,我黨在那裡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
只要大軍一到,基本上可以馬上落地生根。
到時候,國民黨的統治核心江浙地區,將會完全暴露在我黨的打擊範圍之內。
這效果,可比千里躍進大別山強多了。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國民黨調集重兵來援,我們也可以通過開闢第三、第四戰場,來給江西福建根據地解壓!
但這種打法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需要時間。
可是當時我們最為缺乏的,恰恰就是時間了。
因為當時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拖不得!
抗日戰爭急不得,那是因為敵我實力懸殊,指望一步登天那是不現實的。
解放戰爭拖不得,那是因為美蘇兩個大國會出手干預。
中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但其實待遇與戰敗國無異。
蔣介石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直接把中國變成了美蘇的半殖民地。
蔣介石
如果我們統一全國,就相當於破壞他們的分贓協議。
兩大強國一定會出手干預的,到時必將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
所以,一定要趁著二戰結束後,兩大強權在歐洲地區劍拔弩張的當口,趕緊把生米煮成熟飯。
後來的三大戰役,基本上就是這個思路。
大家只要看看三大戰役的起始時間,和美蘇柏林危機的起始時間,就不難發現,那簡直是像素級別的重合。
所以,毛主席的南下戰略,雖然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但也有可能使我們錯過了美蘇對峙的戰略窗口。
另外,這一戰略還有一個隱藏的風險,那就是江西地區毗鄰湖南、廣西。
這兩個地方向來都是桂系軍閥的勢力範圍,如果我們把勢力挺進到這裡,極有可能會讓跟蔣介石離心離德的李宗仁、白崇禧,同心協力對付我們。
正是基於這兩點考慮,粟裕駁回了毛主席的計劃,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
他認為現在應該集中把陳謝兵團,劉鄧兵團跟華東野戰軍捏成一個拳頭,對中原的國民黨軍隊重拳出擊,力求一戰把敵軍的主力部隊殲滅在長江以北,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當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收到這份計劃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震驚,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得知後,也很驚訝。
因為這個戰略構想實在是太大膽了,一旦出了問題,那就會滿盤皆輸。
所以,毛主席當時駁回了粟裕的計劃,讓他繼續執行南下策略。
可粟裕堅持認為中原決戰比南下戰略更有前途,再三上書請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予以口令。
要知道,自從四渡赤水之後,還從來沒有人敢質疑毛主席的軍事權威,粟裕這麼做在當時絕對是石破天驚的。
雙方圍繞這個問題你來我往,拍了數十封電報,最終誰也沒辦法說服誰。
最後,粟裕親自到西柏坡面見毛主席痛陳利害。雙方經過坦誠交流,在粟裕的伯樂朱德元帥全力支持下,一向用兵大膽毛主席,還是同意了取消南下計劃。
但是毛主席仍然有一個擔憂,那就是我們之前從來都沒有打過這麼大規模的戰役。
真的有可能,60萬吞掉80萬嗎?
要知道,之前粟裕之所以能夠在蘇中七戰七勝,那是因為他集中華東野戰軍的優勢兵力,一個師一個師地吃掉國民黨軍隊。
可自從孟良崮戰役之後,國民黨軍就長了記性,不再一個師一個師的單獨行動,而是三到四個整編師,抱成一個兵團扎堆在一起。
因此自從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之後,華東野戰軍就再也沒有吃過敵方一個兵團的案例。
更別說一口氣吞下國民黨的所有主力部隊了。
所以,毛主席給粟裕提了一個條件。
要打可以,但你得證明你華東野戰軍有這個能耐,可以一次性吞掉敵人的一個主力兵團。
而中央軍委為書記選定的小白鼠,就是位於開封地區邱清泉、區壽年、黃百韜三個兵團。
另外開封地區,是連接華東野戰軍跟陳謝兵團的戰略要點,只要把這個地方拿下,兩大兵團就能夠連成一片。
為了這次戰役,華東野戰軍和陳謝兵團第一次聯手作戰。
為了讓戰役順利開展,毛主席甚至還特意把粟裕的老搭檔陳毅給調走,讓粟裕一人身兼司令員跟政委兩個職務。
這在我軍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恩寵啊,由此可見偉人的度量非常人可比。
於是,在兩大兵團的聯合下,淮海戰役的先聲豫東戰役開打了。
戰役開打之初,粟裕的目標是通過圍困開封,引誘附近的區壽年兵團、邱清泉兵團和黃百韜兵團來支援。
然後在半路上通過圍點打援的辦法,殲滅其中一部,這也是過去兩年的老套路了。
但不曾想,國民黨的情報機構實在是太拉垮。開封城的布防圖,竟一不小心就被我方的潛伏同志給得到了,結果,這座固若金湯的中原重城,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我軍給拿下了。
之前,蔣介石對開封的城防信心十足,命令邱清泉、區壽年、黃百韜三個兵團不要走得太急,避免上當。
事實上老蔣是沒錯的,一開始國軍各部確實走的比較穩,三個兵團互相靠攏,我們一時半會還真沒辦法。
可開封淪陷後老蔣就慌了,他12道金牌,催促三個兵團趕緊收復失地。
結果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原來三個謹慎小心、齊頭並進的兵團,出現了破綻。
邱清泉兵團由於趕的太急,竟一下子跟區壽年兵團,拉開了40公里的距離。
而此時的粟裕在拿下開封城後,並沒有固守,而是撤出城池在周圍尋找戰機。
看到區壽年兵團落單後,粟裕果斷出手圍了上去。
區壽年
區壽年跟邱清泉向來有恩怨,被圍之後,邱清泉見死不救,拖拖拉拉。
結果不到兩天時間,區壽年兵團這隻小白鼠就被我軍全殲了。
區壽年被滅後,邱清泉收到蔣介石的死亡警告,又急匆匆的趕來送菜,結果被銳氣正盛的解放軍打得抱頭鼠竄。
最終,這場豫東戰役以我方損失3萬人,敵方陣亡9萬人完美收官。
豫東戰役的勝利,也讓中央軍委意識到,我軍確實有殲滅大兵團的實力,進而下定決心傾其主力與國軍決戰。
所以,這場戰爭在我軍的歷史上意義非凡啊!就連劉伯承元帥事後都感嘆自愧不如。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