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園】大膽發揮想像力,表層處理的方法很多

2020-08-10     高達

原標題:【學園】大膽發揮想像力,表層處理的方法很多

粉絲最近後台提出的要求場景教程居多,希望有特別特別完整的場景構建方式,但實際上哪有什麼完整的場景教程呢?所謂的場景大部分都是由基礎的製作方式綜合起來搭建出來的。並不存在一個完整統一詳盡到所有步驟的教程,如果有,那麼很可能學習的結果就是搭了一個「和別人一樣的」場景。

對於自由的高達世界來說,完全按照某一些大教程來做東西本質上是當的不可取的吧?最關鍵的點還是你的想法如何和自己的技術相互結合所引起的奇妙化學反應,最終往往就可以做出讓大家驚艷的作品。

就各個具體的細節,有的時候讓iN覺得眾口難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需求點……不過放心,對於呼聲相對較高的技巧分類iN都是在排期,會在後面的內容中逐漸放出來。

最近呼聲最高的是場景,在場景中呼聲最高的則是地面表層的處理方法,之前講過很多,有興趣翻翻教程會得到一些幫助的。

但如果繼續要講也不是沒得說,今天咱們就說一個相對於另類一些的地面表層處理方式:如何做出月球地面表層。

講技巧前先不補課,對於月球的表層處理方式依舊儘量的往現實的科學方面去聊是一個相對靠譜的做法。

和普通的地表製作一樣,參考一下地質學構造還是可以有一些幫助的。

「月球地質學」?嗯,沒錯,雖然目前對月球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但是「月球地質學」是確實存在的一個學科,主要根據現在的望遠鏡照片和為數不多的採集樣本和數據,人類的確是建立了月球地質學的理論。

這個東西能對大家做模型有什麼幫助呢?——做出儘量的貼近於真實情況的星球表面特徵,無論是小比例模型場景,還是規模宏大的大比例模型有了一定的認識後至少你能判斷模型場景的製作到底對不對。

按照現有的月球地質學模型來說月球表層有大約52公里厚的月壤和月岩層,再往深處走還是和地球一樣是有一層1200公里厚的地幔層的。這層地(月)幔層和地區不同,並沒有因為強大的重力作用提升太高的溫度,呈現出相對凝固靜止的狀態,也正因為如此,月球上的火山噴發次數極為有限(並不是沒有)。

月球的結構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月球表面的地質活動相對較小,地表構成往往是由於外界因素造成。這一點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的意義就是要儘量的避免任何的地質板塊變動高低落差。也就是說你所製作的大比例月球表面理論上是應該避免「山坡」的存在的。

但另外一個方面來講,月球表面的確是有坡度的。這個坡度是外界因素造成,例如小行星的撞擊。這是改變月球地貌的很重要因素。

這裡面要搞清楚的就是小行星撞擊月球時候的「次序」。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就是月球的第谷環形山。

這是一枚體積較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密集的隕石坑區域所帶來的結果。

小行星撞擊後所釋放出的爆炸氣體(主要是氣化的岩石和水)在撞擊點周圍形成一場小的風暴,將周邊小型的隕石坑吹成了放射形。所以我們能看到的第谷坑周圍的小型隕石坑都有被拉出去的傾向。

而陳舊一些的隕石坑則會因為月球本身的震動逐漸塌陷,漸漸的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削平。

這就是月球表面的一個基本狀態了。

那麼怎麼做模型場景?

簡單的方法是用塑形泥來做。將油泥壓在場景底部,形成一個場景的基盤。

保持一定厚度的油泥可以在後期加工的過程中做出隕石坑的效果。

在油泥做好基盤後,蘸水儘量抹平。

用球形的工具在油泥上做出隕石坑。

一般的情況下這種「球形」工具在專業油泥塑形的工具中叫做「丸棒」,但如果你做油泥的塑形做得比較少的話,可以用任何球頭的工具進行替代,沒必要為用一次兩次場景去購買一套丸棒。

壓完隕石坑後用木棒刮出放射形邊緣。這裡要注意的情況就是按照假定的隕石坑形成次序和大小決定這些「放射形」的走向,並不是非得都是做成從隕石坑圓心爆出來的樣子。

用刮繼續細化造型,刮棒也是一種油泥工具可以在油泥上形成很細的劃痕和片取一條條的油泥,一般的時候都是用刮棒做很銳利的造型。

油泥造型做好後,表面其實還會有不細膩的狀態出現,這時候就用棉簽蘸取石膏進行塗布。調石膏的時候調的稀一些,可以增加石膏的流動性。這樣在塗抹的時候就可以避免傷害到相對較軟的油泥了。

白色石膏塗布後相當於一個底漆的效果,塗滿以後,可以將顏料加入到石膏漿繼續再塗一層帶有顏色的石膏漿體

厚塗的稀石膏在乾燥後可以形成相對於疏鬆多孔的表面結構,這個結構很類似於月球土壤的結構。

這樣一個月球的表面效果也就可以製作出來了,配合燈光直射也可以很真實的表現月球土壤的特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_LlW13MBURTf-Dn58Q7l.html


【佳作】FREEDOM

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