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台輸入 「授權」
前幾天,剛生完寶寶的朋友跟我說:
以前我總是聽別人說「父愛如山 」,原本以為就是父親是家裡的靠山,有「山 」就有依靠。
現在生完孩子才懂,父愛如山就好像,你晚上給孩子起床喂奶,爸爸像山一樣,一動不動,睡得死死的。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不少爸爸在育兒方面參與度都不夠高。但事實上,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
BBC曾有部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說的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意義。
這部片子用了50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重新解讀了「父親」的意義。
裡面有很多新穎的觀點,都讓我感到很震撼。
裡面的結論,爸爸都可以參考一下,媽媽們也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給爸爸們看看。
未出生前
爸爸與孩子的關係就建立了
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曾開展了一場,從生物學角度對爸爸這個角色的探索。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爸爸與孩子的關係,在孩子未出生前就建立了。
有意思的是,當孩子在母體中時,就能通過聲音辨別爸爸與媽媽的聲音了,並且對爸爸的反應更為強烈。
實驗中,27周大的胎兒,在聽到媽媽聲音時心率是136,而聽到爸爸聲音時心率為144。
並且在英國進行的某項研究表明:
才出生四個小時的嬰兒,就已經能夠辨別他們爸爸的聲音了。
孩子在母體中,素未謀面的兩個人建立聯繫。
除孩子能夠辨別爸爸聲音外,爸爸也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
在孩子出生後,照顧孩子越多、陪伴孩子時間越長的爸爸,他的催乳素水平越高。
有研究結果表明:
當新生爸爸,抱孩子後,其泌乳刺激竟然增加了20%。
不僅新爸爸身上產生女性激素,而且標誌性的男性激素——睪丸激素,都在逐漸減少。
似乎爸爸荷爾蒙的變化,是為了幫助他們扮演好撫養孩子的角色。
當孩子逐漸長大,男性的雄性激素又會逐漸回升。
生命真的是,上帝賜予萬物的神奇禮物。
以前一直以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有媽媽才能參與其中,沒想到與爸爸的關聯竟然這麼深。
有爸爸參與的教育
孩子成長的更健康
當孩子由胎兒成為幼兒時,爸爸的作用更是媽媽所不能替代的。
英國心理學教授Charlie Lewis研究表明:
有爸爸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在語言、獨立性等方面表現地更突出。
在學校表現的更有自信和耐心,對新事物的感興趣程度極高,成績取得高分的可能性增加一倍。
實驗中,Joe與他15個月的兒子一起玩耍。
他們在一起打鬧遊戲,並伴有「啊」、「哈哈」等奇怪的語言。
這位爸爸在遊戲中,總是嘗試與兒子做一些很突然的動作,比如舉高高。
向孩子表明這其中有潛在的危險,並且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同時,爸爸也發揮著刺激兒童語言發展的功能。
在孩子2-3歲期間,爸爸對孩子語言發展方面的影響最大。
因為在遊戲過程中,父親不同於母親,在跟孩子的交流中多使用成人語言,詞彙量豐富。
有研究測試:
常跟爸爸打鬧遊戲的孩子,在1年後的語言測試中分數越高。
打鬧遊戲看似混亂,但卻沒有真正的危險,還能帶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刷微博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鄧超抽時間陪兒子、女兒的動態。
前不久,鄧超發了一條微博「求助」,內容是這樣的:
一會就要發布會了,怎麼辦?
鄧超又被孩子們惡作劇了。
其實,鄧超跟孩子一起總是被「欺負」。
不是被編小辮了,就是被化妝了……
但無論是對孩子還是鄧超而言,這都是幸福的。
爸爸鄧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抽出儘量多的時間陪孩子,讓孩子在童年時期不至於缺少來自父親的陪伴與愛。
讓孩子從小心中有愛,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和從容面對生活的底氣。
女兒與異性相處的方式
很大程度上受爸爸影響
對於女兒,紀錄片中還提到了一些特別的發現。
對於那些父愛缺失的孩子,即童年的部分或全部時間沒有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與家庭美滿完整、童年快樂的女孩相比,前者的青春期要提前六個月到一年。
同時,實驗也對上百名青春期的孩子面部做了總結,得出結論:
越早離開爸爸或者爸爸陪伴少的孩子,他們 越早經歷青春期,所以看起來年長一些。
懷孕的幾率也是普通女孩的2.5倍。
為什麼女兒的面容變化會跟爸爸有關呢?
因為一個沒有爸爸的女孩,會需要另外一個男性來保護。
而為了達到這點,她需要儘早達到性成熟。
同時,爸爸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那些與爸爸相處好的女兒,在選擇託付終身的男人,不僅在行為上像自己的爸爸,甚至長相也像。
爸爸作為女兒生命中第一個互動的異性,其對女兒性別特質的讚賞和貶低,很可能直接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悲劇的松子一生值得同情,但也可悲。
回顧松子的一生,就會發現松子遇到的每個男人,都自私、暴虐、出軌成性,但她還心甘情願的跟隨、討好他們。
男人一句簡單的誇讚,就能讓松子很快淪陷,恨不得為他們付出所有。
然而結局總是那麼的相似,松子又被無情的拋棄了
在被一個接一個的男人傷害過之後,松子變得人不人鬼不鬼,結束了自己悽慘的一生。
其實,松子一生悲劇的源頭,不在別處,而是在於她的父親。
從小父親對松子的關心非常少,父親總是將全部注意力放在體弱多病的小女兒身上。
為引起父親的注意,松子不惜扮成小丑,討父親歡心。
這種與男性的相處模式,一直延續到了松子成年之後。
在與男性的相處中,松子總是卑微的低到塵埃里,放低姿態去迎合、去忍受。
我們都說,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女兒,就請大聲的說出來,讓女兒感受到來自父親無盡的愛。
當女兒長大後,她將會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面對未知的世界,陽光、快樂的生活。
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過一句話,使人深思: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生活中,不要再把教育孩子的問題直接推給媽媽了。
在養育孩子方面,爸爸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孩子跟媽媽相處,學會如何溫柔的與世界和解。
孩子跟爸爸相處,學會如何面對生活的挫折與困難,更清楚的看懂世界。
養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
對於孩子而言,媽媽和爸爸,是同等的,沒有主次之分。
他們既需要媽媽的關心和照顧,同樣也需要爸爸的陪伴。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台 6年了,收穫了 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 3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_ANzjXMBfGB4SiUwJy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