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一次看了《人世間》,依舊心如刀絞。
「我認為人生要是圓滿,就是有個孩子」。
一命換一命的買賣,天下有多少人願意去干?
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每一項指征都是要人命的惡魔,而25歲的吳瑩堅持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懷孕產子。
吳瑩的堅持更應該說是一次圓夢。
7個月的時光,一個小生命在她的身體里孕育、成長,一個身體,兩顆心跳,是對生命的慨嘆,也是身為媽媽的滿足。
吳瑩的堅持更是一場豪賭。
僅僅28周,這個幼小的生命就不得不來到人間,因為吳瑩再也堅持不住了。
剖宮產手術前,吳瑩哭了,她害怕。她擔心,擔心孩子,也擔心自己。
1005克不重,卻是吳瑩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她賭輸了,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沒有媽媽的孩子。
以命換命,有人慨嘆母愛的偉大,我卻更悲憫這個孩子。
有了孩子,吳瑩的人生圓滿了,可這個可憐的孩子又該去哪裡找個媽媽。
當他長大成人,當他明理懂事,他該如何承受這以命換命的沉重!
01
媽媽是我們人生的來處,更是一項長久的事業,從嬰兒到幼兒,從青年到成年,媽媽給我們溫暖,伴我們長大。
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母愛實驗。他們為剛出生的猴寶寶提供兩個母親,一個是鐵絲做成的「奶媽」,一個是絨布做成的「暖媽」。
更多的時候猴寶寶更喜歡和「暖媽」待在一起,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去「奶媽」那裡喝幾口奶水。受到驚嚇時,猴寶寶會緊緊抱住「暖媽」以尋求安全感。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需要媽媽,媽媽的撫觸,媽媽的陪伴,當他們受到傷害時,第一反應就是靠近媽媽,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母愛都是不可替代的。
美國神經學家指出,「幼時如果缺少母愛,會減少幼兒的大腦容量、還會引致心理疾病,影響孩子一生。母愛充足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比母愛缺乏的孩子要聰明、社交技巧更高,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沉迷毒品、暴力犯罪,失業可能性大,同時可能面臨更多的精神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
去年10月,發生了一起假死騙保案,丈夫何某偽造車禍現場失蹤,在他消失20多天後,妻子戴某花留下了千字絕筆信,攜一雙兒女溺水自殺。
戴某花留下了千字的絕筆信。
「或許是因為我沒有父母,才會這樣對我吧,假如我有父母在的話,也許不是這樣的結果吧」。
「我也是因為小孩由父母帶在身邊對小孩好啊」。
「我本想獨自離開,可兒子女兒沒有爸爸媽媽陪伴,他們會很痛苦,他們會像我一樣受人欺負,所以只能帶他們一起離開,長痛不如短痛。」
千字絕筆,字字泣血,到底是怎樣的絕望能讓一個媽媽剝奪孩子生的權利。
戴某花,5歲喪母,10歲喪父,從小跟著奶奶長大。
如果她有媽媽,在丈夫失蹤後,至少會有一個人可以給她溫暖的懷抱,輕撫她的頭髮,陪她一起流淚。
如果她有媽媽,在面對婆家人的惡意時,至少會有一個人擋在她的身前,為她說一句公道話。
如果她有媽媽,在她悲傷難受時,至少會有一個人聽她發發牢騷,時不時安慰她幾句。
如果她有媽媽,在她疲勞困苦時,至少會有一個人替她分擔,讓她苦中也有甜。
可惜,沒有如果,她沒有媽媽。
在她遭受悲傷、痛苦、絕望和所謂家人惡意的時候,只有形單影隻的自己和一雙尚需庇護的幼子。
因為她深知沒有媽媽的苦和痛,所以在選擇離開時,她帶走了自己的孩子。
到了天堂,幼子還能有媽媽。
留在人世,成長的路上怕只剩下痛苦和蒼涼。
莫泊桑說:「一個人可能遭受的最大痛苦,莫過於母親失去孩子,孩子失去母親了。」
一個孩子失去了母親的庇護和陪伴,該帶著怎樣的驚懼之心去闖蕩這個世界。
所以,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他擁有媽媽,以命換命的愛雖然偉大卻飽含心酸,如果不能陪伴我長大,又怎麼人心看我在人間獨自受苦。
02
一句「為了你」,卻是孩子不能承受的重愛。
去年此時,我與幾個朋友圍爐夜話,童年趣事很多,卻也有許多無奈和心酸。一個遠嫁的朋友說著說著就哭了,她想家,也想媽媽,卻不敢靠近。
從她記事起,父母就總是爭吵,爸爸摔門而去,媽媽就臥床大哭,每每此時,媽媽都會把她抱在懷裡,邊哭邊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她總覺得,要是沒有她,媽媽應該活得更幸福,每每看見媽媽鬱郁的樣子,她的自責和愧疚就像沸水一樣泛濫而出。
她想媽媽卻不敢靠近,她最怕聽見那句「只要你好好的,我就滿足了」,仿佛她的幸福生活全是媽媽的委屈求全換來的。
母愛偉大而無私,可有一種母愛卻是毀滅性的自我犧牲,這種愛叫「全都是為了你」。
張小嫻說:「不被需要的付出,只是額外的負擔」。
俗話說張弛有度,過猶不及,母愛也是如此,過度的付出對於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傷害。
知乎中網友曾說:「我恨為我犧牲了人生的父母,會思考要不要去死,雖然無比愧疚,但也無比恨。」
一句「全是為了你」,將自己的整個人生壓在孩子身上,這是怎樣的重負?這種犧牲型付出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磨滅孩子的個性,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扭曲孩子對愛的認識。
一句「全是為了你」,大包大攬孩子的一切,會助長孩子的依賴感,錯失自我成長和自我提升的最佳機會。正如紀伯倫所說,我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我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過度付出——圓了自己的堅持,卻難圓孩子的人生。
03
愛好自己才能真正的愛好孩子,有一種媽媽叫王菲。
事業上升時,她生下大女兒,天南海北的演出,她就把女兒帶在身邊,演出結束後就是母女間的溫馨時光,只因為孩子總是跟媽媽比較親近。
生下小女兒後,她放下工作當個全職媽媽,有愛更有陪伴。
大女兒她不太乖,但她不是壞。她特立獨行,把紋身紋在臉上,用這種方法表達妹妹的愛;她剃光頭、穿軍大衣表演,實實在在的做著自己。她恃才卻不傲物,能在舞台上展現萬丈光芒,也能在停下來微笑著給粉絲簽名。她一步一個腳印的長成了世人眼中的別人家孩子。
小女兒的出生並不完美,可缺陷並不是缺憾,她自信又美麗,總能微笑面對鏡頭,如今,她12歲,成為了《InStyle》中國版年齡最小的封面女郎,活成最年輕的時尚博主。
她們都生活在單親家庭,卻已然自由成長,因為她們的媽媽是王菲,一個懂得愛自己的媽媽。
很多年前,陶晶瑩問王菲會不會給童童找一個理想的父親。
王菲回答,「我從沒想過要幫她找一個理想的父親,我覺得即使我將來會找伴侶的話也是我的伴侶。她本身就有她的父親,不一起生活但是也會經常見面」。
與李亞鵬離婚時,她也僅說一句「這一世夫妻緣盡於此」。
愛與不愛都是自己的事,無論是分是合,媽媽還是媽媽,爸爸還是爸爸,夫妻愛怨從不波及兒女。
她明白如何做自己,她恣意的生活,不惑之年仍心如少女,她懂追求也懂放棄,她明白如何讓自己幸福。
她愛孩子,但愛不是自我犧牲,她用自己幸福的模樣做了孩子最好的榜樣。
母愛絕不是失去自我,為孩子付出一切。而應該是幸福生活,做快樂的自己,讓孩子學會如何生活。
所以好好愛自己吧。
好好愛自己的身體,在媽媽這個崗位上干足五十年,讓孩子白髮蒼蒼時也能感受掌中寶的溫暖。
好好愛自己的靈魂,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價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尊重自己,讚美自己,自信自立,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作者:洛羽。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