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什麼?為什麼當時的墨家道家都看不起他們?

2020-05-10     好玩的國學

原標題: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什麼?為什麼當時的墨家道家都看不起他們?

中國哲學,無論是儒家、道家、法家還是墨家,其實他們的共同點只有一個,就是崇尚聖人之道。所以,中國哲學其實就是兩個字:成聖!這就像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所說,中國人最大的理想是追求「內聖外王」之道。「內聖」是追求自我道德的圓滿;「外王」是的那樣,追求最宏大的權勢,成為普濟蒼生一統天下的君主。一內一外構成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

所以說,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聖人。這是在道德修養上的最高理想,如果我們說到儒家最高政治理想的話,那就是「大同世界」和「王道理想」。其中,「大同世界」是孔子提出來的,而「王道理想」是孟子提出來的,這二者,代表了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儒家在做人方面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聖人,而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最高理想,是構造大同世界。

我們先來說說儒家的聖人人格理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路如何成為一個君子的問題時,詳細闡述了聖人的標準。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對人和事都要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於做到呢?」

在孔子看來,做君子的起點是先修養好自己的身心道德,先修養好道德,再一步步向聖人靠近。如果道德修養不好,那就成不了聖人。在修養道德的基礎上,更要心懷天下,為天下的百姓做貢獻,這樣才能做到像堯舜那樣的聖人。由此可見,孔子眼裡的聖人有兩條標準,一是具有極高的道德修為,二是有平治天下的偉大功績。

我們再來看看儒家的政治理想。

《禮記·禮運》中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致來說,孔子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和諧的,是大同的,是沒有爭鬥的,是仁愛的,是誠信和睦選賢舉能的,是四海之內皆為親朋的,是就業良好的,是鰥夫、寡婦、孤兒、獨老、病殘之人,皆得善養的,是沒有光棍的,男女婚姻和諧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的,是天下無賊的。

總之,理想的社會,需要用愛去連接的。

但是,在愛的理論上,墨家和道家又與儒家有著不同的理想。好玩的國學在《穿越歷史趣讀孟子》中曾經寫道:

道家強烈反對儒家仁義禮智的價值觀,莊子就曾經「惡毒」地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把儒家樹立的聖人說成是社會動亂的根源。提倡無為而治的道家,他們的聖人和堯舜完全不一樣。老子認為真正的聖人是無為而治與世無爭的,是冷眼觀世間而心靈寧靜,是別人開心他冷笑、別人悲傷他開心的遺世獨立的高士,是擁有高深的智慧,悟透生命之道退隱不爭而全身養性的智者。

而莊子就更加玄乎了,他筆下的聖人是遊方之外,拋棄了一切倚待而逍遙於天地之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聖人、至人和神人,而他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所以,道家理想中的聖人,他們是絕情寡慾的,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無情無欲而無所待的,這樣才是聖人。而儒家的聖人,則是迂腐的,是小兒科。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主張無為而治,老子認為理想的社會沒有君臣貴賤之分,只有和睦共存。老子認為,真正的統治者不是高高在上隨意地發號施令,而是讓百姓隨性地生活。老子的理想社會生活的模式是「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道家對儒家的那些積極有為的治國理政的理念,對也儒家的「仁者愛人」的社會治理的理念,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和文明的異化。

墨家對愛的理解,也不同於儒家。墨家是個無條件犧牲自己成全天下的學派,他們崇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哪怕是摩禿頭頂、走壞腳跟也要兼愛天下。在他們眼裡,儒家聖人不夠博愛,道家聖人不負責任,法家聖人心狠手辣,他們理想的聖人是兼愛天下,從來沒有個人私慾,把身心和靈魂全部奉獻給天下的人。而儒家講究什麼愛有差等,不能做到完全平等的愛,說到底,墨家認為,儒家的愛有差等,事實上造成了現實的不平等。這是墨家反對儒家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政治理想是,統治者絕對應該是個明君,是明白人,而老百姓之間完全的絕對的平等。他提倡全民同利,在經濟上,有財相分,有利相交。因為「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每個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應享受天賦於人的各種物質生活,所以欲富貴而惡貧賤是人性之自然。要改變現實社會貧富不均,就要損不足益有餘,就應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即應用損有餘益不足的方法達到在經濟上人人平等的目的。總的說來,墨家有點類似於原始的共產主義理想。

總之,儒家的仁愛以及愛有差等的內涵,儒家的積極進取和有為的人生精神,儒家的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與道家的無為而治、絕情寡慾,與墨家的絕對平等、兼愛的理想格格不入,這也造成了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道家和墨家對儒家的批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sMmEHIBfGB4SiUwPX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