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窺見正義之人心底的惡,你是否會不寒而慄?

2020-09-18     水煮閒娛

原標題:當窺見正義之人心底的惡,你是否會不寒而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否你也和我一樣,不知怎樣的緣故,看到這兒,就隱隱地難受?起初,只是因為假期太長劇荒無聊,才想找找台劇看看,隨後就被這部劇吸引。

故事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

無差別殺人事件,指殺人者無目標地隨機殺人,劇中的兇手李曉明兩年前在電影院用自製槍朝觀眾掃射,製造了9死21傷的隨機殺人慘案。

行兇之後並未逃走的李曉明很快被逮捕,但這僅僅是劇中的一個開始,接下來圍繞事件受害者家庭、兇手家庭的波及才是重點。

劇中有三個主角。

宋喬安(賈靜雯飾演)

一名資深媒體人,新聞台副主管。她的兒子是這場慘案的受害者之一,案發當天,她與兒子去看電影,中途離席打電話,回來後兒子已經被殺。自此,憎恨、自責使她變得暴躁、冷漠,對丈夫女兒失去耐心。

李曉文(陳妤飾演)

兇手李曉明的妹妹。案發之後,他們一家人的生活被徹底打亂,賣掉房子補償受害者,父親酗酒,母親戴著口罩推紅薯攤餬口,隱姓埋名躲藏公眾。消頹了兩年的李曉文在母親逼迫下改名為李大芝出門找工作,進入新聞台成為記者,碰巧的是她的上司就是宋喬安,因而每天在工作中忍受難過與心虛的煎熬。

王赦(吳慷仁飾演)

刑事辯護律師,為和李曉明一樣的殺人犯辯護。他並非是幫兇手脫罪的無良律師,而是想了解兇手殺人背後的心理動機因素,從而尋求解決辦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特殊的工作使他不被外界理解,遭到公眾的謾罵甚至潑糞。

雖然李曉明經診治確認患有精神疾病,王赦也極力為他辯護,但李曉明終究還是被判為死刑。

殺人償命,無可厚非,但比死刑更可怕的,是公眾歧視的眼睛。

宋喬安無意中聽到了李曉文與母親的電話得知了她的身份,便利用媒體人的便利跟拍李曉文一家人並公布於眾。

照片里有曉文在兼職時、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笑容,這樣的笑容激怒了受害者家屬和許多公眾,他們不允許自己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兇手的家人卻活得好好的。在他們看來,殺人兇手的家屬,只能在陰暗都角落裡偷偷度日,不能擁有和其他人一樣的幸福。

於是,擎著道德的旗幟,公眾聚集為團結的集體,共同攻擊著李曉文一家。兼職的奶茶店被砸,終日酗酒的父親,和常年因躲避人群戴口罩而得皮膚病的母親,跪在地上向所有人道歉,遭受無盡的謾罵,周圍無數的手機和相機記錄他們此刻卑微的模樣。

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古斯塔夫·勒龐

"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他在書中寫道:

「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數量在人類社會中會經常性地產生一種充足的理由。處於群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群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

"

兇手的家人有罪嗎?無罪也有罪。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壞人,有罪僅僅是因為從案發的那一刻起,他們自己不再是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兇手的家人」這樣一個標籤。

群眾有罪嗎?無罪也有罪。

他們對方如此正義凜然,一心為受害者打抱不平,可是撕開道德的薄膜,掩蓋的是對無辜者的迫害,一遍遍提醒著對方:你們和殺人兇手流淌著一樣的血。

正如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等同於一個無意識的群體,群體中的個人被同一種看似正義的想法暗示、煽動、傳染,逐漸目標趨同,享受群體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他們攻擊惡的行為,同時又是惡的行為的生產者。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難道有絕對的標準嗎?

影視或許會將現實誇大,可有時現實比影視更加沉重。

日本東京2008秋葉原殺人事件

日本當地時間2008年6月8日下午12時30分,東京都千代田區秋葉原,25歲的日本男性青年加藤智大沒有理由、無差別隨意砍殺行人,造成7死10傷。加藤智大於2012年9月12日維持死刑判決。「無差別殺人」也由此而來。

2014年,在「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6年後,加藤智大的弟弟自殺。

這6年來,他早已不是他自己,烙印在他身上的是「殺人魔的弟弟」這樣一個標籤,媒體記者糾纏不休圍追堵截,網絡民眾侮辱謾罵,朋友同事厭棄躲避,措手不及的恐嚇信和騷擾電話。

他的遺書這樣寫道:「經過將近六年的時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終究是一個殺人兇手的弟弟。加害者的家人,是不可以幸福的。這就是現實,我決定放棄活下去。」

有罪者已經伏法,為什麼還要對無辜者施加折磨?可是所有人都覺得心安理得,因為和他們一樣這麼做的人不止一個兩個,他們擁有龐大的群體支持。群體中,數量,即是正義。

我曾因此在知乎搜索話題「如果你身邊有殺人犯的家人,你會歧視他們嗎?」很慶幸,大部分網友的回答都是不會。

古代有「株連」、「連坐」的刑罰,現代的我們也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放下芥蒂與歧視,但我們心存芥蒂的初衷是因為站在善的這一邊,切莫將善當作擋箭牌淪為烏合之眾,做出惡的行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慎施與人。願每一個無辜者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gzloHQBd8y1i3sJaV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