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我家的錢,怎麼就啃老了

2019-12-06   山東匯久文化傳媒

如果你是子女,初入社會生活拮据,父母願意提供幫助,你接受嗎?

如果你是父母,你的子女生活有困難,你願意提供支持嗎?

年輕人接受父母的資助,就是「啃老」嗎?社會變遷下,人們對這個概念又有什麼新的認知?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該保持怎樣的平衡?

《都挺好》劇照


爭議:生活拮据的年輕人該不該求助父母

一個話題火了:年輕人賺錢少該啃老嗎?

在最近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中,嘉賓們就「畢業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展開討論,圍繞這個話題的爭議從節目擴展到了網際網路輿論場,網友們各抒己見,將這個議題送上了熱搜。

有人認為,家裡條件允許,父母也願意,那麼接受幫助沒什麼。



有人覺得既然已經進入社會,就要憑本事吃飯,穿衣吃飯量家當,不能依賴父母。

也有人說,其實自己不想啃老,可是迫於現實,不得不求助於父母。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大環境的變化決定了「啃老」的定義也在變化,有些行為只能被稱為家庭成員之間的幫助,一家人不用計較太多。



其實,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啃老」,已經不是一個新鮮名詞,但是關於它以及相關群體的討論卻從未停止。

啃老=家庭成員互相幫助?


早在2005年,當80後逐漸進入社會的時候,「啃老」就成了一項社會議題。

作為第一批獨生子女出生的80後,幾乎是每個家庭的「掌上明珠」,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處處有家長呵護。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獨生子女,被認為缺乏責任感,自理能力差,依賴父母。

這種依賴也延續到了成年——依靠父母買房、請父母幫忙帶孩子、婚後依舊在父母家吃飯……這些依賴,在當時都被認為是不同形式的啃老。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高房價、工作壓力、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快速的生活節奏讓80、90後的年輕人們不得不尋求長輩的幫助,上述行為不再是特殊現象,反而成了主流。

啃老的行為劃定在這種背景影響下發生了變化,人們對啃老的認識和想法也在逐漸改變。買房、帶孩子、做家務這種事情在現在看來,人們更願意稱之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扶持」,認為「一家人,不用計較。」

家長也認為,如果能讓孩子過得更好,家長適當施以援手並沒有什麼,懂得感恩就好。

劉素英今年55歲,她的兒子今年剛大學畢業,一線城市,一個月5000元工資,房租就得交2000;她選擇替兒子交房租,幫助承擔一部分生活成本。

比起說兒子「啃老」,她更願意把這種行為稱作是家長的投資

「孩子剛畢業,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是父母該做的,孩子可以騰出時間變的更優秀,真正走向獨立,成為更好的自己。」

劉素英認為,啃老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父母和子女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然不同

她回憶,在自己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啃老這一說法。自己參加工作後,單位管吃管住,賺的錢可以交給父母養家,但是現在不同,現在的孩子能把自己養起來就很不錯了。

就社會現狀而言,年輕人初入社會面臨很多問題和壓力,得不到幫助會很難。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一開始就負重前行,要自己面對各種困難。」劉素英說,「我希望他輕鬆快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想成為的人。」


退休人員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父母和成年子女需要怎樣的親子關係?

該不該啃老,其實爭論的是子女在成年後,該和父母形成怎樣的親子關係。

中國傳統的原生家庭之間的網絡比較密切,常常互相幫助。」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說,與其說請父母幫帶小孩是啃老行為,他更願意把這稱之為「傳統」。

他認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年輕人在城市中想生活下來還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當前房價居高不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家庭的幫助,最初的時間根本不可能正常地生活。

「父母有能力的時候為子女提供一定的幫助,等到父母年老之後,子女盡到應盡的贍養義務,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間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循環」。


張翼認為,指責青年人啃老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怎樣讓兩代之間形成正常的支持與幫助的關係。

文中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