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南安人勤儉樸素卻捐資千萬,三解詩山中學燃眉之急

2020-04-27   海絲商報

行善是一份愛心,也是一份責任。——余城垣

余城垣

余城垣 1922年生於南安市詩山鎮前山村,旅居印尼。先後捐資1000多萬元,興建家鄉醫院、堤壩、路橋、祖宇、敬老院,創辦南安第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南安成人教育中心,為詩山中學建設實驗大樓、電教中心及教師宿舍,與黃正泉合建詩華樓、詩僑樓。福建省政府於2004年5月11日授予余城垣「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獎匾和榮譽證書,並立碑表彰。


「行善是一份愛心,也是一份責任」

余城垣勤儉樸素卻捐資千萬 三解詩山中學燃眉之急


捐資建學校、建祖宇、修堤壩、建橋鋪路、建醫院,捐資兒童福利基金、敬老院……在詩山鎮,處處可見愛國僑親余城垣熱心公益、慷慨捐資留下的痕跡。他對自己,勤儉節約,不願浪費,對家鄉的投入,卻是千金不吝、有求必應。


勤儉樸素愛護鄉鄰

  熟識的人對余城垣的儉樸都印象深刻。有一年,余城垣返鄉,一位細心的晚輩注意到他穿的一條深色布褲竟打著補丁,開口相詢,余城垣笑容可掬,輕描淡寫地說:「還能穿,丟了可惜!」

  據余城垣身邊的人透露,這補丁還是余城垣請精於針線活的鄰居老大娘縫補的。余城垣難得返鄉一次,晚輩們特地買了一些山珍海味和珍果鮮蔬招待他,余城垣看到後,面帶笑容,婉言相勸:「都是自己人,不用特意準備,只要能吃的就可以了。」

  黃國明要稱呼余城垣為老姑丈。每次余城垣回到詩山,都會到他家裡坐坐,帶著他一起走親訪友。在黃國明印象中,余城垣是一位非常簡樸的老人。吃飯時,總會指著盤裡的菜肴,詢問菜一斤多少錢、肉貴不貴。到飯館吃飯,他都會反覆叮囑要將盤裡的食物分食完畢,「賺錢不容易,我們不能浪費」。

  在印尼,余城垣每天上班都是把家裡準備好的食物帶到公司,午飯時稍微熱下,就著白開水,一頓飯就打發了,天天如此。余氏家族勤儉持家的家教,使他從小養成不計較吃穿、珍惜財物的習慣。

  在親友眼中,余城垣先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家,沒有架子,日常生活從來沒有特別的要求。

  少年時的余城垣早早地幫父母分擔家務,放牛、砍柴、割草,辛苦的勞動中,他養成了堅強的意志以及對貧困人的同情心。每次回鄉,看到生活困頓的鄉鄰,余城垣總會拿點錢補貼他們,300元、500元在當時都是不小的數目。余城垣的行為也讓大家深受感動。

  2013年,聽聞余城垣老姑丈身體日漸不佳,黃國明很擔心,第一次坐飛機到印尼探望他。彼時,老人已92歲,因小腦萎縮,漸漸忘記很多人、事。但家鄉一直在他心中,在黃國明短暫停留期間,余城垣多次跟他提起家鄉,「家鄉現在發展怎麼樣了?詩山中學、南僑醫院都還好嗎」。聽到黃國明一一述說家鄉的親人近況、他掛心的學校醫院情況,老人家很高興地笑了。

  閒聊時,余城垣感慨良多,16歲時與父親遠渡南洋,憑藉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在印尼開拓了一片屬於自己的事業。因眷念家鄉的一土一木,他多次往返於印尼與詩山,如今身體已不允許他來回奔波,老人心中無限憂傷,他告訴黃國明,「我很想再回家鄉,但再也沒有機會回去了,這是我的遺憾」。

  2018年,余城垣逝於印尼。


三解學校發展燃眉之急

  崢嶸歲月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事業成功之後,與「身懷巨富在天涯,不忘養育桑梓地」的老一輩華僑一樣,余城垣對故土也有葉對根般的情意。對家鄉故里公益事業的支持上,余城垣最看重的是教育。

詩山中學裡,余城垣先生的塑像,右側是如田樓。

  詩山中學校園佳木蔥蘢,花圃綠地隨處可見,各式建築物錯落有致,行走其間,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尤其是校園西區,自南而北樓房成列,鱗次櫛比:仙都樓前,「印僑」「賢奕」二樓靠背而起,行政辦公設施齊全;詩僑樓東西橫亘,宏偉大方,其前,綜合樓巍然而立,圖書充庫,書香陣陣;如田樓曾為實驗大樓,氣勢恢宏,與詩僑樓遙相呼應,是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僑友園」為三樓環抱於內,綠草如茵,灌木合圍,小喬蓊鬱,掩映石台,碑匾並立,輝耀千古;如田樓西側沿水泥台階拾級而上,雅僑、雅輝、子媛三座教師宿舍樓拔地而起。

雅僑樓

印僑樓

  詩山中學校園校貌的大改觀,源於西區的建設。詩山中學的品位提升,亦得益於各種硬體設施的完善。這些離不開廣大華僑對詩山中學的「厚愛」,他們捐資助學、關心學校發展。

  當年,對家鄉教育傾注畢生心血的黃仲咸、黃正泉兩位老先生,為詩山中學的發展大計,力邀在印尼當地華僑中有影響力的余城垣主持校董會。黃正泉極力舉薦,黃仲咸甚至「三顧」余城垣在印尼的住所,謀劃興盛詩中萬全之策,余城垣也當仁不讓,勇挑重擔。近20年歲月里,余城垣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多有建樹。

  「余城垣的父親余如田是創辦詩山中學的發起人之一,長期關心、支持詩山中學的發展。受父親、家人的影響,余城垣對家鄉、詩山中學感情深厚。」詩山中學原校長林再發告訴記者,余如田先生熱愛故鄉,熱心教育的善行,讓余城垣明白,「行善是一份愛心,也是一份責任」。

詩華樓

  余城垣剛走馬上任,即與黃仲咸、黃正泉一道呼籲倡議旅印雅加達愛國僑親,凝心聚力,共襄興盛詩山中學。余城垣更是表率於先,數次解了學校發展的燃眉之急:1994年,學校申請晉升省三級達標學校,硬體設施方面仍需建造一棟實驗樓,余城垣慨然獨資100萬元興建如田樓;3年後,教師增員,宿舍趨於緊張,余城垣又與黃欲水基金會合資興建詩華樓;千禧年前,學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學生多而教室少,余城垣與黃欲水基金會再度合資共建了高中部教學大樓——詩僑樓,為學校順利晉升省二級達標校立下汗馬功勞。2005年期間,余城垣又與黃欲水基金會黃正泉昆仲、黃仲伍、黃瑞泉、許善教、高景源等人聯合籌資,為學校添置內部設備,緩解詩山中學財政困難。

詩僑樓

  「只要有利於家鄉教育的合理要求,可謂有求必應。」提起余城垣,家鄉人總會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