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後轉行做豆腐乳師傅,一心只為尋回童年的味道

2019-09-26     手望Sowarm

引言

還記得小時候早餐配的小菜嗎?白粥、饅頭就著一小碟豆腐乳,簡單又有滋有味。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突如其來地懷舊,比如想起年代久遠的一處風景,懷念一口熟悉的味道。

提及腐乳,通常都會想到王致和、人們廣合腐乳等老牌子,那麼製作腐乳的手藝人,肯定也是上了年紀的吧。

但是在香港,就有一位非常年輕的腐乳師傅。

難以忘懷的童年味道

29歲的HUGO原本是一位西廚,視頻中的他穿著白T恤,清爽幹練,光看外貌,怎麼也想不到年紀輕輕的他是一位從事傳統腐乳製作行業的師傅。

採訪視頻中的HUGO

HUGO對腐乳的情結,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自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的HUGO,是在婆婆公公的照顧下長大的。由於小時候孱弱多病,阿婆為了讓HUGO多吃點東西,通常會準備一碗白粥,旁邊配著菜心蘿蔔和軟滑的腐乳,用來開胃。

腐乳不僅可以配清粥,還可以下飯

第一次吃腐乳,那一口咸香的味道就給HUGO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始終記著。令人惋惜的是,隨著他慢慢長大,坊間品質好的腐乳越來越少,再也吃不到舊時的鮮美滋味了。

2012年,HUGO偶然間接觸到製作腐乳的秘方,於是萌生了「靠人不如親手做」的念頭。

「當傳統工藝慢慢在現代社會當中流失或者沒落的時候,有些價值是應該由新一代傳承下去。」

靜待發酵的腐乳

為了將一些傳統風味的腐乳再次呈現於大眾面前,他放棄了西廚的本職,全心做起腐乳事業。

手作重現百年風味

做腐乳的前期工作和做豆腐相似,第一個步驟是浸泡豆子,然後磨豆煮漿。

因為磨豆子會有豆渣,所以將磨好的豆漿和豆渣分離後再進行凝固。坊間的豆腐大多數是用石膏粉進行凝固,就是將豆漿的酸鹼值改變了,形成一個有一定程度水分的豆胚。

等豆花凝固好之後,輕輕舀進鋪了紗布的方形模具,再加上厚重的木蓋子,利用木蓋子的重力把水分壓出來,這樣就做成了豆腐。

用來發酵成為腐乳的豆胚要求有一定的彈性,這樣在裝瓶以及食用的時候不容易散,那麼,豆漿的濃度、豆胚中的含水量就要恰到好處;而有的流水線製作的豆腐,為了求快,短時間壓制出來的豆腐也不夠緊實。

將豆花扎水定型

雖然不需要做到像墨魚丸那樣的彈性,但HUGO會要求自己所做的豆胚達到掉在地上能夠回彈的程度。

第二個步驟便是發酵。HUGO說,行內人管腐乳發酵叫打麻將,因為排齊一個個小方塊的手法好像打麻將一樣。

揭起一塊塊豆胚排開,以便毛菌繁殖,傳統的方法是用竹筲箕,比起一般鐵盤上製作的腐乳,其味道會純正很多,也不容易生長雜菌;之後將生長出來的毛菌包裹著一粒粒豆胚,整個過程大概需要兩天。

HUGO說這個動作在粵語中也稱為「執毛」

種菌時時間和溫度都要小心控制。

首先一定要使特定的白毛菌先生長出來,這樣自然會產生排他作用,其他雜菌細菌就不會再生長了,在適宜的溫度濕度下,才會生出又白又茂盛的毛菌所以天然發酵做腐乳,對環境的衛生要求非常嚴格,必須非常乾淨。

白毛菌的樣子

第三個步驟便是扎鹽。

將發酵好的豆胚整齊地排在盆里,每鋪完一層豆胚就灑上一層粗鹽。

在盆內放置豆胚時要紮實所有空間,不要讓腐乳間有多餘的空隙,這都是確保豆胚有準確的水分,因為細菌內還有水分活性,會將上面的海鹽融化了,滲出水分來;扎鹽一天之後,就可以洗鹽退水。把盆內的腐乳胚倒進竹筐,用流動的水沖洗表面的鹽分,洗完水之後就靜待晾乾。

被清洗中的白白胖胖的腐乳塊兒

等豆胚晾到稍微乾爽一些,就可以裝瓶了。

種菌是第一次發酵,那麼裝瓶就是進行第二次發酵,因此是不能立即出售的,要等第二次發酵周期完成後方可食用。

只見HUGO在內側塗了調料的瓶子裡,小心翼翼地置入一塊塊豆胚。裝瓶時每一粒腐乳都要互相卡著,不讓它們之間有空隙,理同扎鹽,愈卡得嚴密愈是有利於保證第二次發酵的品質。

接著便是往瓶子裡倒酒,酒可以在後期發酵時將腐乳黏得更嚴實,若是酒精度數不夠,腐乳就會散。

HUGO正在往裝滿腐乳的瓶子裡倒酒

一切工序做完之後便可以放在一旁,等待腐乳內的蛋白質被分解,豆香味會隨著發酵越來越濃郁。

時間成就的味道

怎樣辨別腐乳是否發酵到位呢?

HUGO說,未完熟的腐乳在瓶子內,是不會動的,如果用手轉動瓶子,豆胚跟著手轉動而動,就代表可以食用了,此時製作好的腐乳鹹味恰到好處,有著淡淡的酒香和鮮明的豆味,口感綿軟。

這瓶腐乳就是發酵完成狀態

有一次他們把做好的腐乳給一個朋友嘗試,朋友恰好將腐乳帶回家探望90歲高齡的母親,平時都是將禮物放下就走,也沒有過多聊天,但那一次朋友母親打開腐乳瓶蓋,嗅到舊時候的風味,嘗試了一塊後打開了話匣子。

老人家談起她小時候在深水埗的那些腐乳廠、回憶以前嗅到的豆腐乳的香味,感嘆說懂得做這些腐乳的人已經不在了。

坊間可能對腐乳廠或者製造發酵食品的行業有所誤解,總以為會又髒又臭,但其實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和發展,腐乳的生產工藝不再像古代那樣只是「把豆腐放臭」,而是形成了一套專業的流程。

反而天然發酵的腐乳有一種獨特的香味,這種香味來自於對生產腐乳環境乾淨的執著。

腐乳也可以當作伴手禮

提及自己的事業,HUGO坦言:「做腐乳很辛苦,但不會覺得悶。浸豆、磨豆、煮豆、扎水、發酵……只要一個環節不幹凈,整盤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而且腐乳製作周期這麼久,從經商的角度來說翻本期來得慢,所以就越來越少人做回報這麼慢的東西了,在香港製造腐乳的人寥寥可數。」

但他又說,「我覺得有些風味是要保留的,這一門手藝是該傳承下去。」

後記

不得不承認,在時間的長河裡,有些東西總會邊走邊遺失。

在講究高利潤和高效率的流水線作業時代,製作腸粉的竹篾消失了,變成抽屜式的鐵盤;壓制竹升面的竹竿消失了,變成自動化的機器;搓冰粉的流程消失了,變成更為方便的袋裝原料。

所以,幸好還有一些堅持傳承傳統手作行業的人們。

正是因為有人堅持做下去,那些記憶中無可替代的味道才不至於消失;即使長大了、走遠了,小時候的舊情懷,也能在嗅覺味覺打開的瞬間,找回記憶。

看了有沒有想喝一碗粥呢

參考文獻:

《飲食男女》人物專訪:重現百年風味,29歲西廚轉做全職腐乳師傅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iSJdm0BJleJMoPMJ8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