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話題劇的「財富密碼」

2021-05-09     新劇觀察

原標題:都市話題劇的「財富密碼」

作者 / SYX

近幾年的現實題材熱中,話題劇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從《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到《小歡喜》《三十而已》《安家》,再到新近收官的《小捨得》,這些話題劇總能 精準狙擊某一個社會「痛點」或「癢點」(女性獨立、原生家庭、教育、買房等) ,在「一集一熱搜」中,收穫高討論度。

沒有片方不喜歡高熱度,哪怕這些高熱度中,夾雜著爭議之聲,總也好過無人問津,悄咪咪收官。上述作品熱播期間,幾乎都伴隨著對其價值觀導向的質疑,但這並不影響它們收視高漲,成為當年的現象級劇集。

一個普遍現象是,當下的都市題材話題劇,常常在一片爭議中,收穫高關注度。觀眾一邊譴責創作者們「按熱搜寫劇本」,販賣焦慮;一邊又在內心深處暗暗期待:撕,撕得再響點。

這種矛盾心理,逃不過創作者的「法眼」。在精準拿捏受眾心理的前提下,精明的創作者們發現了一條捷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取得「一集一熱搜」「罵得越狠、收視越高」的播出效果。

笠翁對韻

人物是情節的基礎。 話題劇的人物設定,通用模板是在植入某一普遍關注的社會議題後,笠翁對韻般地設立兩個對照面,在對比中,給觀眾以兩種極端情緒上的強烈刺激。

《小捨得》中,南儷、田雨嵐這對繼姐妹,就是一組明顯的笠翁對韻式人物。在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上,南儷的「佛」與田雨嵐的「虎」形成了強烈反差。雖然後期南儷逐漸田雨嵐化,但前半段中,這對繼姐妹的教育方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對照面,給觀眾形成了兩種強烈的情緒反差。

嵐化之前的南儷,更多激起的是觀眾在育兒問題上的認同感。在對女兒歡歡的升學一事上,南儷最初態度是直升風帆,就近入學,不願給女兒過多壓力。雞娃刺激下,南儷的要求升級,但也是在考慮歡歡藝術興趣的前提下,將雅德中學作為爭取對象。這種尊重孩子意願的開明型家長,可以激起觀眾的情感認同,跟《小歡喜》中的方圓,充當的是一樣的功能。

南儷對照下的田雨嵐,比《小歡喜》中的宋倩更讓人窒息。對兒子子悠,田雨嵐寄望頗高,為上金牌班,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罔顧兒子意願,罷免了子悠的足球課。親子活動上,子悠眼眶泛淚說出那句「我覺得我的媽媽不愛我,她只愛學習成績好的我」,讓不少觀眾憤怒值升級。

認同、氣憤是兩種情感體驗,但功能是一致的,都指向討論度。話題劇的討論度,不僅來源於認同這個層面正向情緒的輸出,氣憤層面的負能量宣洩也是一部分 。每一部熱播話題劇的背後,都不乏對價值觀導向的質疑。《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里,質疑集中在獨立女性不獨立;《安家》《小捨得》,則是販賣社會焦慮,消費公眾情緒;《都挺好》更是被《北京日報》點名批評「過度販惡,慢慢失真。」

三觀不正的爭議,並不影響這些作品的收視走向。質疑聲中,上述幾部劇目,都取得了遠超同檔期劇集的關注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罵得越狠,收視越高;吵得越凶,熱搜上得越容易。試問,《小捨得》里沒有田雨嵐這麼個招人恨的家長,南儷、夏君山沒有一步步田雨嵐化,收視還會節節高升嗎?

抨擊田雨嵐式教育理念,稱讚嵐化之前的南儷、夏君山,都是在貢獻熱度。一正一反兩個案例的對照,襯托得前者更可恨、更該罵,後者更可愛、更該夸。在功能性上,田雨嵐負責激起觀眾的負面情緒,是家庭教育過程中,大家都不想要的「我的虎媽」。批判田雨嵐這個虛擬的戲劇人物,變相等於批判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雞娃教育理念。嵐化之前的南儷、夏君山,是家庭教育中,每個人都想要的「別人家的父母」,負責調動觀眾的正面情感。 負面情緒、正面情感都找到了輸出口,作品的熱度,也就不請自來了。

細節和真實生活的力量

戲劇是由典型人物、典型環境構成的。「惡」要集中在一個典型的反面人物身上,「善」要集中在一個典型的正面人物身上,偶然、巧合要集中在一個場合發生。如此「典型」,是出於戲劇性考慮。但是,一部成功的話題劇,光有此起彼伏的戲劇衝突遠遠不夠。如何通過細節的處理,給觀眾一種「虛擬的真實」,是個關鍵問題。

細節的真實必須是觀眾可感、肉眼可見的。

《都挺好》里,蘇明哲去蘇明成的住處找人,鞋架上放的幾雙鞋,確實是蘇明成平時穿的;《小歡喜》里,童文潔給方圓的微信備註是「他爸」。這種細節,需要道具組、後期下功夫。

另一種細節, 考驗的是編劇、導演、演員團隊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小捨得》里,南儷、田雨嵐同爭一個金牌班入學名額,南建龍左右為難。家宴上,南儷在子悠的口誤中得知自己作為親生女兒,竟然輸給了田雨嵐,一氣之下,拉著歡歡、超超出門。剛上幼兒園的超超崩潰大哭,兩隻鞋都沒來得及穿好,就被爸媽拖出了外公家。

沒穿好的兩隻鞋是一個很好的細節。一是凸顯了場面的混亂。孩子狼狽地出門,過程是極不愉快的。二是展現了南儷、夏君山的氣憤。兩人平時何其疼愛超超,這一次卻顧不上給兒子穿鞋,憤怒情緒,可見一斑。

這種細節,可能是編劇在劇本階段就安排好的,也可能是實拍時,導演、演員的臨場發揮。無論如何,都需要具備對生活的一定感知能力,才能呈現在正片中。

細節的真實,是一種彌補。戲劇中,典型人物、典型環境不可能是100%真實的,但是生活細節可以。

《小捨得》開播以來,觀眾的種種「挑刺」,大部分都可歸結為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的過度戲劇化。

田雨嵐、南儷都是典型的戲劇人物,但並不是100%真實、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沒有血緣關係的繼女,有幾個敢跟親生女兒當面叫板?南建龍的家宴,是一個典型的戲劇場合,但在現實生活中,南儷跟親媽口中的「老小三」,心平氣和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的機率,微乎其微。

戲劇矛盾、戲劇衝突集中的需要,迫使作品犧牲一些人物真實、環境真實,生活細節的真實做了彌補。並且,這種彌補,是可實現的。 創造蘇大強這樣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惡父」形象不容易,但要求道具組多找幾雙蘇明成常穿的鞋,就簡單得多了。

過程是破碎的,結局是美好的

話題劇的切口是社會「痛點」「癢點」,現實生活中,這些「痛點」「癢點」,常會讓看劇的這批觀眾感到糟心。說的直白一點,我們默認這些問題解決不了,或者很難解決。《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里的女性獨立,《都挺好》里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小歡喜》《小捨得》里的教育內卷,《安家》里的買房,總有一項,是戳中當代年輕人肺管子的無能為力之「痛」。

戳中了肺管子,等於有了共鳴。但跟共鳴一樣重要的,是給觀眾以希望。當下的都市題材話題劇,過程總是破碎的,結局必須是美好的。

《小捨得》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南儷、田雨嵐這對冤家姐妹最終化干戈為玉帛,孩子們也各自有了美好的前程和未來。

《都挺好》里,蘇明玉對蘇大強怨言頗多,但最終還是被感化,心甘情願放棄事業,照顧老年痴呆的蘇大強。

《我的前半生》《小歡喜》《三十而已》的開局令人糟心,但結尾總是明亮、向上,給觀眾以希望。

話題劇要「撕」,要撒狗血,要有極致的戲劇衝突,要描摹跌宕起伏、始料不及的人物命運,但一切鋪墊,最終都會落到「我們沒有失去生活的希望」這個大方向上。現實給了當代青年太多迎頭痛擊,抽出寶貴時間追完一部電視劇,如果在這裡都討不到幾個「甜棗」,那對觀眾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結語

當下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創作概念用以定義話題劇,但不可否認,這類以某一社會現象切入的現實題材劇集,正在成為「寵兒」,躍跡於各大電視螢屏。這股高漲的創作熱情背後,需要警惕的是,話題不是捷徑,將社會痛點當賣點,泛泛而談的熱搜定製作,不該成為主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O2-UHkBDlXMa8eqaP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