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搶先拍出了「請回答1988」

2019-10-10   第十電影

韓劇之王《請回答1988》即將被中國內地翻拍。

自從消息被傳出,就溜了幾輪卡司陣容,鬧出了選角風波。

但比起誰演德善和阿澤,觀眾們更關心的是:把整個故事挪到中國內地,是否會水土不服?

這也是跨文化改編劇面臨的問題:文化土壤的改變,是否還能喚起觀眾的共鳴?

最近,一部新台劇,卻出乎意料地拍出了「《請回答1988》」的味道。

《俗女養成記》

在《俗女養成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面孔。

主角陣容有去年憑藉《誰先愛上他的》而斬獲金馬獎影后的謝盈萱,《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令人驚喜的溫升豪,在《大佛普拉斯》中獨挑大樑的陳竹升



配角隊伍里,不僅有近幾年的台柱子吳慷仁(《一把青》、《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曾是侯孝賢御用班底的楊麗音(《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



《俗女養成記》以兩條時間線並行

一條是現實時空,39歲的陳嘉玲在台北艱難打拚;

另一條是童年時空,稚氣未脫的陳嘉玲生活在80年代末的台南鄉下。


兩條時間線的並置讓我們更好地看清:童年的經歷,是如何影響今天的陳嘉玲的。

39歲的陳嘉玲,看似光鮮亮麗,看似耀眼奪目。其實華蓋之下,都是一地雞毛。

她在寫字樓工作,是老闆的左膀右臂私人助理。不僅要處理工作瑣事,還無奈介入了老闆的家庭私事中。每天累得半死不活,也總是討不到好。



陳嘉玲在台北工作了N年,還是沒房沒車沒老公。她和同居男友一起蝸居在小居室中,忍受著房東太太的折磨。兩人表面上商量著結婚,其實內心裡早就沒有了激情,感情生活一觸即潰。


物質上一窮二白,精神上也孤獨空虛。陳嘉玲認定了自己是「台南的女兒」,並不屬於人聲鼎沸的台北。在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她猶如徹頭徹尾的局外人。

那麼她的精神歸宿在哪裡呢?

——鄉下老家。

童年的陳嘉玲,住在祖傳的中藥鋪子裡。

全家人三代同堂,雖有少許摩擦,但總體上其樂融融。


咋咋呼呼的媽媽,唯唯諾諾的爸爸,性格反差很大的兩人卻過得格外融洽。在教育陳嘉玲這件事上,兩人總是配合默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幾乎每一家的婆婆和兒媳之間,都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但陳嘉玲的媽媽和阿嬤之間,卻少了一些摩擦,多了幾分溫情。和睦相處的秘訣是:各退一步,海闊天空。即使耀武揚威的姑姑從中攪局,婆媳兩人也站在同一戰線。


台劇搶先拍出了「請回答1988」

當然,家中也不是沒有煩心事。毀掉婚約的小姑、極不靠譜的叔叔……也會在平靜的生活中掀起波瀾。但對於樂觀豁達的陳家而言,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只有回到台南,陳嘉玲才能放空自己,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從旁人期待的「淑女」徹底變身為心性使然的「俗女」。年近不惑之年的她,到底會選擇繼續飄蕩在異鄉?還是會放下一切回歸故土?


台北和台南,正好對應了陳嘉玲心中的「異托邦」和「烏托邦」。

在台灣,台北被戲謔地稱為「天龍國」,象徵著權貴、發達與快節奏。台北以外地區的年輕人蜂擁而至,湧入大都市念書、工作、定居。但部分台北人對外地人的「冷感」,也讓外來人口自覺無法完全融入。

台南和台北恰好是兩個極端,民風淳樸,生活悠然。緩慢的生活節奏,讓在地居民的幸福度很高。但同時,他們的思想習俗更為封閉傳統。

劇集客觀呈現了兩地的優勢和不足,於是觀眾既可以看到速食社會的人際荒蕪,也能了解到悠然生活中的守舊觀念。


(台北更為開放的性關係vs台南的「談性色變」)



(台北的業緣關係社會vs台南的地緣關係社會)


《俗女養成記》把台北台南放置於天平兩端,讓陳嘉玲來度量:到底哪一種生活,是她的心之所向?重點不在於孰好孰壞,而在其適合度。

從現實/童年兩條線索來看,《俗女養成記》猶如《敗犬女王》+《請回答1988》的合集。

現實線展現大齡女性的困境和社會強加的惡意,對應了近幾年相關的焦慮社會話題;童年線主打懷舊風,以溫馨家庭劇的形式,讓觀眾倍感治癒。

國產劇中相對薄弱的都市愛情劇與懷舊年代劇,都能在《俗女養成記》中取取經。

當代人的愛情,哪有那麼多偶像劇劇情。

總裁也許會很霸道,但往往是大腹便便的老男人;

同居生活不是甜甜甜甜甜,也有很多厭倦、疲憊和湊合;

婚姻不是夢幻的幸福結局,婚後生活同樣有很多不堪。


國產都市愛情劇中的女主角,永遠年輕,永遠美麗(即使扮丑也很美),看起來從不會觸到生活的暗礁。

而風風火火、潦潦草草的陳嘉玲,則撕破了這些糖衣。她的困境,才能讓都市女性尋找到共鳴:不溫不火的愛情、心力憔悴的北(滬)漂、性別帶來的窒息感。


而我們的懷舊年代劇里,欠缺的是什麼呢?

不是精確仿舊的道具布景,不是強行插入的時代大事記,而是人情冷暖中的微小共振。

講童年,《俗女養成記》找來一幫童心未泯的孩子,拍攝他們在秘密基地探寶的細節;


講性教育,劇中以「電視機里出現接吻場面」來折射大人們的慌亂和孩子們的好奇。


把觀眾迅速拉入懷舊時空,不正依靠的是這些引起共鳴的細枝末節嗎?

當台劇已經甩掉了「無腦言情劇」的標籤,轉而開始百花齊放時,我們更應該反思:大陸劇的未來到底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