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檔最佳戰爭片!看哭50萬人

2021-12-22   第十電影

原標題:賀歲檔最佳戰爭片!看哭50萬人

臨近歲末,賀歲檔的拼殺愈發激烈。

在各個熱門大片的「圍剿」之下,一部戰爭片卻在悄悄地上演逆襲。

上映首日,排片率只有3.1%,但它生生搶下了536萬票房。

次日排片率降至2.4%,票房卻逆升至710萬,成為當日上座率最高(20.4%)的影片。

在貓眼專業版上,這部電影的預測票房一路飆升,如今已是上映首日的好幾倍。

它的名字叫:

《跨過鴨綠江》

《跨過鴨綠江》上演大逆襲,到底憑什麼?

三個關鍵詞:

新角度、大格局和真感情。

01 新角度:彭德懷司令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回望71年前的國際風雲,一個歷史事實愈發清楚:抗美援朝就是一場打出了軍威、國威的立國之戰。

歲月悠悠,記錄這段歷史的文藝作品數不勝數,從《上甘嶺》《英雄兒女》到《金剛川》《長津湖》……這些作品都讓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形象,走進了觀眾的內心深處。

不同於以往抗美援朝作品的戰士視角,《跨過鴨綠江》出「奇」制勝。

影片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視角展開敘述,全面展示了從戰前國際形勢的快速演變,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簽署的過程。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刻畫重要領袖人物難度極大,因為藝術發揮空間往往會受到一定限制。

然而,《跨過鴨綠江》偏偏以司令員彭德懷作為主線人物,進行了一次極為大膽的敘事嘗試。

在影片中,單調、刻板與臉譜化的類型陷阱被一一化解,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勇有謀、有情有義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形象。

面對強敵來犯,彭德懷毅然決然、率兵出征;面對戰士犧牲,彭德懷悲憤交加、聲淚俱下;面對複雜戰況,彭德雲以退為進、有勇有謀。

《跨過鴨綠江》通過細膩的筆觸描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立體的彭德懷司令員形象。

打勝仗時,他開心的像個孩子,遭遇挫敗時,他憤怒得像頭獅子,在人物情緒的真實表現之下,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溫度交織而生。

與此同時,彭德懷作為司令員的獨特身份,不僅可以讓影片更為合理地展示中央領導戰略思維,更是成功串聯起了黃草嶺、飛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長津湖、漢江、鐵原、上甘嶺等標誌性戰役和戰鬥。

一幅驚心動魄的抗美援朝全景式戰鬥畫卷,也無比清晰地展現在每個人的眼前。

《跨過鴨綠江》總導演董亞春說:

「電影通過彭德懷的主觀視角來講述和回顧這場戰爭,既可以扣准戰爭的主脈,從當初的戰略決策到戰役進行,五次戰役,直到最後簽訂停戰協議,站在彭老總決策指揮的層面,也可以讓電影有很強烈的代入感,觀眾跟著他一起去回顧那場戰爭。

02 大格局:全景式敘事

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在兩年零9個月的漫長戰事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浴血奮戰,湧現出了近6000個功臣集體和30多萬名英雄功臣,十九萬多名戰士在開滿金達萊花的土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如今,硝煙已散,山河無恙,昔日保衛家國的每一個英雄兒女,都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跨過鴨綠江》的震撼在何處?

全景式敘事+史詩性表現。

影片不僅描繪了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全時空格局,更是呈現了突襲戰、防禦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坑道戰等多場不同特質的戰鬥場面。

無論是故事走向、歷史事件,還是領袖人物、重要細節,《跨過鴨綠江》都本著尊重歷史、忠於歷史的創作原則。

大到風雲詭譎的國際格局和戰役布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戰鬥故事,都用現場還原的方式進行「歷史揭秘」。

《跨過鴨綠江》將橫跨兩年零九個月的恢弘戰事,濃縮在一部兩個半小時的影片中,詳略得當,氣勢恢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星評價說:

「作為目前為止首部全景刻畫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這部作品『大事不虛而全,小事不拘而聚』。」

為了讓這段歷史更為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現在大銀幕上,劇組輾轉北京、天津、河北、遼寧、黑龍江等5個省市拍攝。

在拍攝冰雪作戰的戲份時,劇組在黑龍江牡丹江實地取景,零下二三十度的極寒環境,對每個工作人員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由於秋冬季東北白晝時間短,為了趕白天戲份,工作人員需要凌晨一點出發,把坦克、裝甲車等設備開到現場。

在拍攝「冰雕連」的鏡頭時,演員們在雪地一趴就是兩小時,因怕冒熱氣不敢隨意呼吸,等拍攝結束後,有的人已經凍得爬不起來了。

整個拍攝期間,《跨過鴨綠江》動用1000餘支各類道具槍械,打造了400多個場景,500多人美術置景團隊,發動了4萬多群演,子彈打出了8萬餘發……

也正憑藉如此大規模的投入,最終締造了《跨過鴨綠江》的全景式戰爭史詩。

03 真感情:保家衛國

影片結束,燈光亮起。

毛主席那句擲地有聲的宣言,似乎仍在耳邊不斷迴蕩:

「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

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視聽震撼之後,時空定格在了今天的中國。

當看到先進的戰機護送志願軍遺骸回國時,許多觀眾的淚水早已浸潤了雙眼。

很難想像,如若沒有當年志願軍烈士的拋頭顱、灑熱血,今日之世界、當下之中國又該會是何種模樣?

志願軍38軍軍長梁興初、50軍軍長曾澤生、63軍軍長傅崇碧……

抱著炸藥包沖向敵群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目標的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以石頭充飢死守陣地的戰鬥猛將范天恩和全體335團指戰員……

這些英雄的名字,值得中國人民永遠銘記。

《跨過鴨綠江》也正是憑藉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和震撼人心的英雄群像,收穫了口碑的不斷發酵和票房的一路逆襲。

當片尾字幕出現每一個抗美援朝參戰部隊的番號時,每個人都會明白,這部以彭德懷司令為敘事視角,全景式表現抗美援朝的影片,其實就是對無數革命英烈的最好致敬。

跨過71年的時間長河,祖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不再是一種逝去的歷史口號,更成為了一種融入靈魂的愛國主義精神。

用全新角度表現宏大格局,用真摯情感打動萬千觀眾,這部歲末戰爭大片《跨過鴨綠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