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9天前的1月21日,央視新聞發布消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在隔離治療。一時間國內輿論有些躁動,不僅因為王廣發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家組成員,曾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一線了解疫情的最新情況,更因為他在1月10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作出了「整體疫情可防可控」的初步判斷。
「你說疫情可防可控,自己怎麼還折進去了?」這恐怕是國內不少人發自內心的質疑。當武漢疫情隨著春運大潮向全國省市蔓延開時,一股恐慌夾雜著針鋒相對的問責情緒將矛頭一度指向了王主任這位「話題人物」。
王主任感染入院一度讓「可防可控」成了一個梗
這種情緒的背後是民眾對疫情信息披露在初期一度「慢了半拍」的反彈,是對相關部門在應對疫情初期「估計不足」的皺眉。隨著國家從上到下的全面重視,國家部委、省市地方疫情信息從「多日一發」到「一日多發」的全面跟進,相關科研單位、衛生防疫系統、軍隊應急單位的全面響應,夾雜著憤怒的恐慌情緒逐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全民防治、互相敦促的理性與《村委書記苦口婆心的喊話》《在家花樣解悶指南》「苦中作樂」層出不窮的詼諧解嘲。
這就是人性,再正常不過。這條情緒曲線從一開始的迅速沖高到如今的穩步回落,起決定性作用的變量是:疫情信息的公開透明。人類在面對新生事物尤其是瘟疫可能肆虐的伊始,產生的一些恐慌情緒往往是非理性的。然而科研工作者、醫護工作者在與傷痛、病菌的博弈中,必須遵循科學理性的嚴謹邏輯,這是不以人主觀意念為轉移的。民眾的非理性與科學的理性之間存在著一座不大不小的鴻溝,政府及時、客觀、透明的信息發布,迅速、系統、有效的應對措施就成了橫跨鴻溝、通達彼岸的重要橋樑。
國家相關部門的疫情發布機制有效緩解了民眾的恐慌情緒
王廣發主任的遭遇恰好就是這條「情緒曲線」起伏回落的一個側面寫照,時隔二十多天回看此事,筆者認為,輿論對這位戰鬥在疫情防治一線並且病倒的專家有些過於苛刻了,他依舊不失為一位英雄。
北京今天傳來好消息,王廣發主任在地壇醫院經過連續治療已經連續6天體溫正常,無呼吸道症狀,2次呼吸道標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陰性,符合出院標準。在護士的陪伴下王廣發戴著口罩自行步出住院大樓,手中拿著紅色的吉祥貼花 —— 康復出院是他最大的新春祝福。
王廣發主任今天自行步出地壇醫院住院大樓
感染住院期間,王廣發在社交媒體上分析了自己發病的原因:在武漢一線走訪時沒有佩戴護目鏡,回京後出現最早的症狀是左下眼瞼的結膜炎,由此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結膜,而後再到全身。另一方面,他甚至「直播」了自己的治療康復過程,並宣稱「一種抗愛滋病病毒的藥對我很有效」。事實上,這款名為「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Lopinavir/ritonavir,LPV/r,商品名:克力芝)的藥物正在國內許多感染患者身上得到了有效應用。1月26日,克力芝被官方證實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效。
王廣發對自身治療的直播何嘗不是一劑緩解非理性恐慌的「安定劑」
說「以身試藥」或許有些過了,但王廣發的確用實際行動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他的病好了,那些讓他輾轉反側的責難聲也漸行漸弱。二十天前那句略顯草率的「可防可控」時至今日已然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與解釋角度,但無論如何,「料敵從寬」應該清清楚楚寫入每一個人的心裡。
今天是大年初六,這場舉國動員的防疫戰役仍在持續。希望明天一覺醒來,我們能夠看到更多患者像王廣發一樣康復出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2P__G8BjYh_GJGVo_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