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歲月已經在我身上走過23個年頭。23年於人的一輩子而言,時間不算短。可對於此時此刻的我而言,並不能說出活了23年究竟是怎樣的一番體驗,這種對時間這個抽象概念的「零體驗度」和茫然無措感與五年前的自己無甚差別,估計也會與五年後或更久後的自己無甚差別。也許古往今來的所有人類都是如此,無論多大年紀,都說不出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或對時間深刻的體驗。時間伴隨著人的一生,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
就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言,時間可以分為兩個維度:橫向與縱向。所謂橫向維度,即時間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我立於其中,卻無論如何都把握不住它;而縱向維度,即我就像一個涉水者,從河的此岸渡到彼岸去,就眼前的我而言,我已經離出發的岸很遙遠了,縱然我可以回首往昔,卻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趟回過去的水了,這是一趟只有前路而無退路的單行旅程。
23歲於人的一輩子而言,就像馬拉松剛跑到十公里路程的樣子,離半程還早的很。我對年紀有一種直覺式的偏見,老覺得中年是最尷尬的年紀,因為它「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這個不恰當的比喻讓我覺得中年真是無力得可憐,談出生地娘胎,完全覺得不相稱,論歸宿地一抔黃土,又顯得為時過早。而20來歲的年紀,被人們譽為最好的年紀,我們以夢為馬,我們不負韶華,我們愛得用力,我們指點江山,我們熱忱地希望,我們努力地綻放。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還年輕」,但這也正是我們的軟肋,我們太年輕了,甚至都沒資格說「想當年」。
言歸正傳,在正式總結我的23歲這一年之前,我想先簡明扼要地談談我的前23年。時間塑造了我現在的一切,回顧往昔不過就是在追溯記憶,正如馬爾克斯在《活著為了講述》一書中寫道: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為了講述而記住的日子。一定意義上而言,你的記憶決定了你是誰。而一個人最有價值的記憶往往不外乎兩方面,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以及灰色印記。
我23歲之前的高光時刻,多半來自於我在學業上的表現,一言以蔽之——尖子生或者說是別人家的孩子。除此之外,還能讓我想起來的高光時刻並不尋常,在戀愛上,因為箇中原因,總體而言並不十分值得留戀,遑論什麼高光時刻。而要說灰色印記,還真能一抓一大把。戀愛的失望、高考的失敗、大學的一波三折、病痛的體驗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細說的話,恐怕洋洋洒洒寫上三萬字也不夠,所以我就一筆帶過了,這篇文章我最想分享的就是23歲這一年的種種經歷,算是23歲的復盤總結。
這一年可謂是「一波三折」,這一年也是決定我命運走向的至關重要的一年。年初,我的精神狀況還沒有明顯好轉,仍然處於休學狀態,此前已經休學一年多了吧,彼時的我對於復學還沒有準備好,一方面是因為病情尚不穩定,再加上此前有過一次復學失敗的經歷更讓我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一想到復學後依然要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和環境就心情沮喪。但無論如何,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的,我一邊等待著病情在哪一天能帶來轉機,一邊在迷茫無助的人生道路上上下求索。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真的放棄了學業,那麼我應該做什麼呢?我喜歡畫畫,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助於病情康復,也希望能找到一份謀生的技能,於是,我就和媽媽一起前往鄭州報名繪畫學習班。因為我姐姐他們都在上海生活工作,所以我打算去上海的校區學習繪畫。
到了年後開工的時候,我隨著姐姐姐夫一起到上海這座節奏快壓力大的城市。在繪畫班開課之前,我在姐夫的電商倉庫幫忙打包快遞。等到了開課,我就學畫畫去了。這個課程是四個月的插畫課,第一個月是在紙上畫,後三個月在電腦上用繪畫軟體畫。對這四個月的印象,總體上很糟糕,繪畫功夫上並沒怎麼長進,生活上卻一直在與情緒與心魔角力,有時候甚至在用力撐著。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工作日按時上下課,上課就是畫畫,雖然我喜歡畫畫,但總覺得任務式的畫畫很被動也不那麼快樂。周末就坐兩個小時的地鐵去姐姐家或去倉庫幫忙。因為精力主要放在了處理情緒的問題上,所以會經常性地身心疲憊,當然也會有輕鬆快樂的時候。消極悲觀和輕鬆快樂這兩種情緒輪番上陣,在我身體里此消彼長,最讓我頭疼的是我根本搞不清楚它們的規律。表面上沒人能看出來我有什麼異樣,每一份痛苦只能由我一人承受,那種痛苦根本沒辦法用言語來描述,就像艾米麗·迪金森在她的詩歌中寫道:我的腦子裡舉行著一場葬禮……在上海的那幾個月,心情就像上海的天氣,多數日子不是陰天就是下雨。抽煙這個壞習慣也是在上海學會的。
四個月的時間裡也比較孤獨,但終究是熬過來了,從現在的我(也就是2019年這一年的歲末)的角度來看的話,那一段經歷其實是病情康復的過渡期,反覆無常的情緒是我的疾病在慢慢癒合的表現。
插畫培訓結束在六月的一個周五,但我還有一個為期六個月的遊戲原畫培訓。到了下個周的周一,我拿著必備的工具走在那段走了四個月的路,心情還算可以。但沒想到的是,我被工作人員告知遊戲原畫的課程在兩個月後,我的心情當時就變了,這突如其來的狀況讓我措手不及,我接下來該怎麼辦?這兩個月幹什麼?我租的房子豈不是要退?總之又得麻煩一場。我懷著複雜的心情離開,為接下來的生活做打算。走在路上的時候,又莫名有一種成為自由人的釋放感,感覺自己好像成為了生活的局外人——每個社會人都有些對生活的安排和打算,每天的時間被忙碌填滿,並且對生活有一種掌控感,而我卻是個另類,我已經與生活毫無瓜葛了,我既不用掌控生活,生活也控制不了我,這是一種雙腳脫離地面的輕飄飄的感覺,從未體驗過的眩暈的感覺。
當然,這種感覺也只是稍縱即逝的,畢竟生活就像空氣和水,離開了它們,還不得兩腿一蹬,可能那種輕飄飄的眩暈感覺就來自於此。總得干點什麼的念頭自然而然地降臨在腦海,那就在這附近找個短期工的兼職吧,過程挺曲折,我只講結果,那就是我在58同城上找到一個具體工作不明確的兼職,其實就是他們給提供工作,你自願選擇,但他們是收中介費的,後來才知道,他們這種有坑騙的嫌疑。但錢也掏了,活不幹的話不就「賠了夫人又折兵」了嗎?他們提供的工作幾乎都是體力活,但還是得干,接下來的幾天,我乾了不下於五種類別的活,廣場發傳單、飯店的傳菜員、製造乾冰的工廠的臨時工、電影院售票員以及大型會議的接待人員,其中做的最辛苦的就是在飯店傳菜和在工廠製造乾冰,雖然都是只做了一天,但感覺每過一秒鐘都是在煎熬,尤其是制乾冰,大夏天暑氣蒸人,進了車間卻要穿上厚厚的大棉襖,乾冰隔著手套也凍手。最輕鬆的當屬在大型會議做接待人員的那三天,並且薪酬還比那些純體力活要高一些,因為那個會議是國際很多的醫藥公司之間的貿易合作洽談會,懂英語的薪酬會更高。
那一段時間,我儼然像一個為生計奔波勞碌的農民工,眼裡只有錢,給錢啥都干。也是在那幾天,我媽突然問我要不要先回家考駕照,沒課上、在外亂跑也不太令他們放心。當時我就想,回家就不用幹活了,豈不美哉,我一口答應。坐火車回到河南老家,開啟了生活的新模式。在我家附近的一個駕校報了名,然後踏上了成為「老司機」的道路。
我是在回家的這段時間,我發現困擾我的情緒問題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心情也比較穩定。平淡如水的生活不急不躁地向前推進著。在一個練完車回家的路上,我突然被一個念頭擊中——重新上學去吧!回到家後,我拿出我的筆記本,開始思考我究竟要不要重新上學去,用筆寫下上學與繼續畫畫這兩者利弊比較,內容如下:
選擇繼續學習畫畫的利與弊:
利: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能儘快工作,步入社會,賺錢早(好嗎?);結婚成家也必然早(好嗎?);暫時想到這些,並且前面兩個到底算不算是利也未可知。
弊:還要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學習過程,也挺枯燥乏味,累;不能寫作和運營公眾號(當時我開始寫作並運營公眾號:未名談性,後來又運營頭條號:未名的情感筆記),也沒有充足的時間看書,增長知識(我比較喜歡看書);不能完成本科學歷,即使是自考本科,也需要付出相當長的時間和不小的精力投入,並且也沒有全日制的大學含金量高;不能談「校園戀愛」,不能撩妹,享受快樂(別笑,我真是這樣寫的,那時候還是有比較美好的幻想的);即使是以後工作了,也要大量的熬夜(插畫或原畫行業就是這樣),甚至沒有時間做工作之外的事情;階級容易固化,成不了所謂的「精英」;路窄,不好混,如果要跳槽的話,成本和代價也很高。
選擇重新上學的利與弊:
利:211大學本科學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還可以做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寫作,運營公眾號和頭條號,也可以畫畫;看書,投資自己;時間充裕,可以談「校園戀愛」,撩妹等;未來的機遇更多,成為「精英」的可能性更大;路寬,好混。
弊:要學一個並不感興趣的專業,有一定難度,但應付考試問題並不大;唯一的擔心就是病情,目前來說比較穩定,信念力(?)有所回升,希望感有所提升,加上吃藥鞏固,鍛鍊身體,保持愉悅心態,充實生活等方式,問題(不確定性)也不是太大,但願是。
從上面的利弊比較,重新上學的好處顯而易見。我將這個消息告訴媽媽,媽媽很高興,我又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更多的人,所有人都支持我,我重新上學的決心更大了。就這樣,我又回到了將近兩年未見的大學校園。想一想,這個決定對我而言絕對稱得上是偉大的轉折。也感慨,命運安排的奇妙真的是說不好的。如果沒有這兩個月的空閒,我真的不知道我現在在哪,當然人生是沒有如果的。
回到學校後,我的狀態一直很好,學習也跟得上,也到了學期末,快到新的一年了,考試沒掛科。雖然並沒有實現「校園戀愛」的夢想,但也有很多值得開心的事情。另外,我決定考研,對未來有更加明確的規劃,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從事什麼行業,希望實現怎樣的價值。我也在一直保持看書的習慣,一直在寫作,詩歌,隨筆,雜文,小說,並且到目前為止,我有了三個寫作計劃:1.寫一本我過去兩年經歷的書,書名叫作《時間給我力量:我與黑狗為伍的日子》,講述人生23年來作為記憶被保留下來的經歷,如何為疾病埋下的種子,和生病期間的體驗,以及如何走出來的過程。準備寫八萬字,目前寫了三萬字,但願寒假能完成,如果能出版,那就沒什麼比這更好的了;2.寫一本中長篇小說,大概六萬字,這個故事是在兩年前有的靈感雛形,講述了一個關於仇恨與救贖的少男少女之間的故事,小說叫作《盛夏芊芊》,目前也是寫了三萬字左右,也是希望寒假裡能完成吧;3.近日,我在頭條開通了付費專欄,目前也在寫一個叫作《實操教敏感的你煉就鈍感的心》的專欄,就是關於如何克服過度敏感的專欄,希望能有人買單,哈哈,以後應該會出更多的專欄。
嘮叨了很多,是時候總結一下了。23歲(2019年)這一年,是我的轉折之年,發生了很多故事,悲欣交集,但總的來說,幸運更多。其實我現在覺得自己挺幸運的,儘管前兩年過得真的糟糕透頂,但一切都過去了,幸運地從煉獄中可謂是涅槃重生,並且將這份經歷的痛苦化作一股力量和智慧,成為使我受益終生的財富,一切都是值得的,值得愛和期待。
2020年,我的24歲,你好啊!
注:過去的我因為過度敏感而罹患抑鬱症,我用兩年的時間從抑鬱的沼澤中掙扎出來,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和無數的精力打造下面這套專欄:《實操教敏感的你煉就鈍感的心》,希望用我的經驗和思考切實幫助到有需要的各位,讓你們少走彎路,直達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