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意守的中年,悵然若失

2019-11-17     行者啊

人到中年的劉意守,總會悵然若失,這情緒,在年輕時是少有的。

好像失去點什麼,又好像捨不得什麼,同時理性告訴自己,有些東西已經遠離,不必再追。

這情緒發生於小事,比如見了一位故友,比如通了一次電話,比如和人爭論了一番。

送走了客人,撂下了電話,靠在椅子上,悵然若失。

年輕時不會悵然若失,那時候總是意猶未盡。

一桌酒席,喝到半夜,總是意猶未盡;一番暢談,從日出,談到日落,也是意猶未盡;一通爭論,口乾舌燥,還是會意猶未盡。

年輕時,在探索,新鮮,事辦不完,話說不盡,總覺得路有千萬條,且都在遠方。中年後,話不說盡,眼前還是些辦不完的事,但明白了路,就是腳下的這條路,其他的路和你無關。

年輕時的劉意守對於歷史,沒有興趣,而中年後的劉意守開始喜歡歷史,談不上研究,總是喜歡看看聽聽。與朋友閒聊,也多了些歷史典故。

學生時代讀歷史是為了應付考試,枯燥無味的教科書,使得劉意守對歷史平添了幾分反感。而隨著閱歷的增加,中年後的劉意守才明白一句經典的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看看周秦漢唐,看看現在,想一想古人,想一想今人,一個個小故事生動了起來。

年輕時做事,中年後明理。

年輕人有衝勁,雖不太明理,但左衝右突,總能創出條路來,這就是行動的力量;而中年人,做事先謀劃,用經過的路否定了可能的路,最後剩下的只有腳下的路。

走過年輕的中年劉意守,能做的事,可能只有在小小劉耳邊不停地嘮叨,也許只有對於小小劉,劉意守的話才能說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c3PgW4BMH2_cNUgXv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