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現在一般把孔子看作是位知識分子,把《大學》看作是某種知識:孔子的學問。
這,其實是對孔子天大的誤解!
《大學》,是一部「動態入定」的教科書:孔子,是一位傳授「動態入定」的教練!
「動態入定」通俗的說,是種心智功夫:讓人在日常的生活,進入一種類似佛教「入定」的心智狀態。
人,為什麼要「動態入定」呢?
這是因為,一個人進入「動態入定」的狀態後,就能達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生命境界。
這種生命境界,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目的所在,《大學》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修身」,指的就是為了進入這種生命境界。
孔子到了70歲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所以,看不出什麼人生成就。
而王陽明則不然,他在龍城頓悟之後,達到了「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生命境界。從此之後,不論是在官場,還是戰場,王陽明幾乎戰無不勝,成為了人生的大贏家。
所以,「動態入定」這種心智功夫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學習「動態入定」呢?
就像學習武功一樣,需要三樣東西,才能學會武功。
第一樣,是武功的功法,這門功夫的基本原理、組成、過程是怎麼回事。
第二樣,是用法與練法,這門功夫的使用套路是什麼,其中基本功的練法是什麼。
第三樣,也是最為重要的,心法。有了心法才能把功法與用法練成武功。
《大學》是「動態入定」的功法,從原理、過程,到過程中每個步驟的具體方法。
儒家「六藝」中的「禮」是《大學》的用法。而「六藝」中「樂、射、御、書、數」是《大學》的練法。
沒有心法,《大學》只是一種孔子學問的知識,「六藝」也只是一些形式。
那麼,把【孔子學問】練成【心智功夫】的心法是什麼呢?
慎獨
是把【孔子學問】練成【心智功夫】的心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慎獨」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進入「動態入定」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智狀態?
這種狀態在《大學》中有非常詳細的描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說,人一旦進入「動態入定」的狀態,身心就會沒有忿懥、沒有恐懼、沒有好樂,沒有憂患。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意不動、心不動的心智狀態。
進入「動態入定」狀態的方法就是《大學》中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一個人從平常的心智狀態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你把孔子所有的書都倒背如流,講得頭頭是道也進不了這種心智狀態。
要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就必須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時時刻刻運用「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方法,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統、調整自己的心智狀態。如此,假以時日,才有可能逐步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
這種時時刻刻運用「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統,調整自己心智狀態的,就是「慎獨」。
要真正學儒,功夫全在於「慎獨」。真正學儒的人都自稱「慎獨之人」,就是這個道理。
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有一段是描寫慎獨中樣子的,「……處若亡,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