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修杈文/關鉛鎖

2019-12-02   終南文苑



以往在關中農村,木杈是很常見的農具。木杈一般是四股杈齒,用於一般農活;另有一種六股杈,主要用於揚場,即把麥粒從麥糠中揚出來。

  木杈在勞動中很容易損壞,若缺齒,揚東西時就會一頭重一頭輕;若斷了筋,用起來杈頭總是晃蕩。過去人不捨得買新杈,一旦損壞就去找人修理,於是催生出修杈的行當。

  修杈所用的工具不多,包括小鋸子、小刀子、小刨子,皆為一把,此外再準備一些綁杈用的牛筋即可。我曾見過幾回修杈匠,那師傅是我們鄰村南留村人,時年五六十歲,頭髮花白,穿一件舊得發白的藍上衣,一邊幹活一邊與周圍的熟人說閒話。他攤子上放著杈齒、杈把和小工具,離他最近的地方擱著一隻搪瓷缸子,裡面放著半缸子牛筋。這些牛筋如小女孩頭繩粗細,淡黃色,每根長一二十厘米。搪瓷缸子有蓋,不用牛筋時老是蓋著,以防牛筋變干報廢。

  修杈主要有兩樣活,包括換齒和綁筋,前者是給缺齒的杈配上長短粗細一樣的齒,後者則是給斷了筋的杈重新綁筋。綁筋是有一點兒技術含量的,不論是把杈頭與杈把綁在一起,還是把杈齒與杈梁綁在一起,都要用到牛筋,綁得太緊會斷,太鬆了齒又會晃。

  我們這兒和杈有關的俚語很多,比如歇後語:「造杈的罐罐子——純筋」,意思是說某人愛提不同意見,但自己卻沒能力,不願干;一詞語叫「杈把掃帚」,代指日常農具雜物;一俗語:「像杈降一樣」,是說某東西很多,紛紛而來;一鄉諺:「杈頭有火,鋤頭有水」,是說用杈翻攪正在碾打的麥子,像用火烤一樣乾得快。

  現如今,木杈已很少見了,修杈的更是找不到了,唯有那些生動的俚語還在人們口頭上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