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江東新區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項目1300多名工人趕工期
雨天不停歇 夜間備料忙
近日,海口市江東新區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項目施工現場,壓路機正在作業。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500米的基坑作業區,正常施工一般只需投入1台鋼板樁機作業,但是我們投入3台同時作業,以加快施工速度。」4月27日8時許,海口江東新區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項目施工現場一片忙碌,項目施工單位中交四航局項目部負責人李建強當起了監工,一大早就在工地上展開巡查。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共計有 1300多人同時作業,350台機械調配至作業區施工。
海口江東新區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項目是江東新區東西走向的城市主動脈,總投資19.57億元。項目起點位於白駒大道與瓊山大道交匯處,終點位於桂林洋防潮堤,全線長度為8.5公里。項目改造段長2300米,道路寬64米;新建段長5600米,道路寬60米,兩側綠化帶寬20米;起步區(東四路)長 600米,道路寬28米。
「下月底將基本完工,預計在6月初實現通車。」李建強稱,這個目標說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讓整個項目每一個施工人員倍感壓力。由於前期管線征遷工作難度大,工期一度被耽誤了350多天。直至去年12月底,道路施工作業面才全部打通。今年2月,受疫情影響,來自全國各地施工人員一度無法順利返崗復工,也進一步增加該項目 「拼速度」的難度。
為確保該項目在今年6 月順利完工,施工單位中交四航局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爭分奪秒推進項目施工進度。原本只需500人同時作業的路面,如今數十個班組1300多人在同時作業,並投入鋼板樁機、履帶吊機、汽車吊機、攤鋪機等各類工程機械車輛350餘輛。該項目在做好防疫措施同時,開啟了日夜施工模式,全員鉚足了勁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進度。
在白駒大道改造段,一排排大理石材質的路牙石被立在道路兩邊,來自河南的工人施棟國和工友們先架設好平衡線,然後再將上百斤一塊路牙石放倒平鋪。「晚上受光線影響無法架設平衡線,我們就提前將第二天需要鋪設的路牙石、水泥沙石放至作業位置。」施棟國稱,這種晚上提前備料,白天鋪設的做法,讓他所在的班組不僅能夠及時跟上整個項目工程進度,同時也不耽誤其他後續工序班組施工時間。
「戶外施工項目,如果碰到不適合施工的陰雨天氣,施工單位一般放假休息。」李建強笑著說,但同樣是在戶外作業項目,江東新區白駒大道改造及東延長線項目卻開啟見縫插針施工方式。李建強打開自己的手機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一個微信群,由30多個班組長構建,微信群里除了有大量晚間施工照片外,就是李建強在前段時間海口陰雨天氣發送的「施工指南」,指導各個班組第二天如果下雨,哪些工序可以繼續施工,哪些工序可以開展備料工作。
「作為江東新區的門戶道路,工程質量不能馬虎。」李建強稱,按照正常的建設施工要求,8公里長的道路項目一般只需設置一個工區。為做到精細化管理,項目部在8.5公里長的施工作業面上設置了3個工區,每個工區均指派相關技術負責人對項目進度、工程質量展開監管,確保每一道工序保質保量完成。
「這是一條智慧道路,未來可實現無人駕駛。」李建強稱,建成後的白駒大道道路主路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輔路設計時速40公里/小時。項目完工後不僅能緩解海口市東部連接外城區的交通壓力,還將成為繼江東大道之後,江東新區內另一條城市主動脈,極大促進江東新區建設發展。
(本報海口4月2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