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了生命、為了善良、為了文明,妥協就是一種智慧。
每一條無辜的生命,為大
文攝:羅西
1997年,大韓航空一架飛機撞山墜毀,228人喪生。
調查發現,事故發生前,第一副駕駛與一位工程師發現機長操作有誤,但他們提醒機長的話與語氣非常委婉、含蓄,幾乎像暗示。當時機長很疲倦,沒能及時聽出提醒的真實信息,結果釀成大禍。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地區,等級意識強烈,下級往往很難用直接準確卻可能生硬、冒犯的詞彙、語氣與上級交流 。
當時有美國航空公司正幫助亞洲一些國家規範民航的一些規則,最重要的一條修正,據說就是:所有機組人員在工作時的對話,要用英語。
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而且相對更強調邏輯,更「誠懇」「坦率」「平等」,基本沒有這種儒家「等級文化」的困擾。
總之,乾脆使用「第三方」語言更有效、簡捷。
安全面前,生命面前,其他的都可以退其次。
剛剛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雙臂交叉在胸口的亞裔媽媽,正被激怒的美國警察訓斥,責怪她在大熱天把孩子獨自留在悶熱的車內,隨時可能造成孩子死亡。
亞裔媽媽表示不服氣,「這是我的孩子,你怎麼知道我不愛自己的孩子?」,總之和警察叔叔大爭論,她認為自己沒做錯什麼,而且也很憤怒。
警察搖搖頭說,她腦子有問題,說她可能再見不到孩子(失去撫養權)。
起因是路人看見孩子受困後報警,警察和消防人員迅速趕來把孩子救出……
據說,那位亞裔媽媽隨後被警察逮捕起訴,或將面臨5年監禁。
之前,國內有條新聞:一個母親把小孩鎖在車內,孩子快昏迷了,還捨不得砸車窗……
再大的文化差異,也應該有共識:「每一條無辜鮮活的生命,為大」。
這是現代文明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所有善良的基礎認知。
毋庸諱言,文化差異無處不在的,甚至這個村與那個村的民俗都可以不一樣。
常常很難比較或者堅定地認為孰好孰壞,但是,以開放的心胸多了解另外一種文化,並且能看見人家的好,這很重要,這也是現代文明人的一個起碼教養。
有個文化衝突的例子:
美國外教在表揚一名中國女學生的答題後,順口讚美她臉上的雀斑「真好看」,不料引發一片譁然、一些「不適」。
在美國、歐洲,雀斑通常被認為是有魅力、有女人味的標誌之一,但是中國完全沒有這種審美觀念。我們認為那是蒼蠅屎,而且都在熱衷美白。
接下來,美國的外教並沒有強行推廣這種「美式審美」,而是努力地解釋自己並無惡意,化解難堪,同時在座的中國的學生也沒暴怒,一笑而過……
要是很多事情都能這麼簡單和克制,就好了。
所謂胸襟,有時就是笑笑而過,是雲淡風輕,是自信,是不過分解讀。
正確對待不同文化,除了胸襟,還應該有智慧。
胸襟用於理解世界,智慧用於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若是非要把「不同」看成「不對」,事情就沒有挽回餘地,世界也不會安寧。
智慧的本質是通融,是不固執,不偏執。
一位心理學家說,一個人運勢下滑的時候,就會變得格外固執。
換言之,一個人特別的頑固的話,境況、運氣就會不好。
沒有一個生命力蓬勃的人是非常頑固的,大多都能聽得進別人的勸告,接受不同,並且樂意改變。
講個文化「通融」的舊事: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英國倫敦宣教會創建北京第一所西醫醫院,三十幾年後毀於義和團。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倫敦宣教會派遣蘇格蘭傳教士科克仁前往北京,重建醫院,並創建北京協和醫學堂。
因為科克仁醫術高超,不斷有清廷宮中的人請他看病。
一位伺候慈禧的德貴人前來,診斷結果是她需要做一個小手術;但是德貴人擔心一個男人為她手術,她回宮難以交待。
為此,醫院想了一個「妙招」,特地安排了一個儀式,讓科克仁和德貴人結拜為兄妹。科克仁作為兄弟,給姊妹實施手術便不算失禮。
原來,開放與通融甚至與圓融是可以一體的。
如果,為了生命、為了善良、為了文明,妥協就是一種智慧。
本文經黃良其(羅西)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