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中的調節水質,必不可少

2019-08-08   肥水專家


蝦的生活環境,除了底質就是水質。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它們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到產量和經濟效益。

優資的水源條件應是充足、清潔、不帶病原生物以及無人為污染和有毒物質,水的物理、化學指標應適合於蝦蟹生長的需求。

「三調」措施

如果水質不好,直接會導致蝦蟹產生各種疾病。因此,在養殖期間要加強對水質的調節,主要是採取「三調」措施。

調新:即經常換注新水,水源充足,5~7天注水1次,10~ 15天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6~9厘米,3 ~5天換水一次;

水源不足,可用生物改底配合增氧產品等改良水質,保持水質清新。

調優:即調節水體pH, pH控制在7.5 ~8.5之間最好。

採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為每公頃每米水體深150千克,不但提高PH值,同時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供給河蟹吸收。

調活:主要是以增加溶氧、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為主的使水質清爽的調節方法。

即施用芽胞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態製劑調活水體,將芽孢桿菌和em菌每半月配合施用一次。

通過這三個調節,將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pH7.5以上,真正達到「清、新、嫩、爽」的目的。

調控水位

同時,調節水質時還須調控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後穩 」 三個階段來進行。

3~5月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控制在1.2~1.5米,9~ 10月穩定在1米左右。

高溫季節應適當加深水位,以防水溫過高,影響蝦蟹蛻殼生長。

另外,用水系統應使每個養殖池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水管道,以避免水流把病原體帶入。養殖場的設計應考慮建立蓄水池

這樣,可將養殖用水先引入蓄水池,使其自行凈化、曝氣、沉澱或進行消毒處理後再灌入養殖池,就能有效地防止病原隨水源帶入。

維持藻相

藻相平衡是指養殖水體中各種優質藻類品種比較齊全,所占比例合理,在水體中呈良性循環

因此水體中各種有益微生物種群合理,這種水活力強,非常有利於養殖動物生活、生長。而且在這種藻相里生長的蝦蟹,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非常強

直接觀察池塘水色的辦法,由於受到天氣、陽光、雲彩、倒影和觀察角度的不同等影響,同池塘、同時間都會呈現不同顏色,容易出現錯誤判斷

比較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應結合觀察水車打起的水花的顏色來判斷,會比較準確有效。

如果水車打起的水花是淺綠色的,水很清爽,說明水體藻類活力很強,水體狀況很好,注意做好底質的預防處理就行了。

如果水車打起的水花較濁,土黃綠色,水面有泡沫、懸浮物,說明水體開始老化,應該進行追肥、保水,激活藻類的生長,保持良好水色,同時須進行底質的改良、氧化等處理。

如果養殖中後期,水車打起的水花是晶瑩透亮的,沒有一點顏色,說明水體老化程度很大,水體藻類活力很差,活藻少,死藻多。

水體溶氧很低,必須及時補加新水,施肥培藻,同時進行底質凈化,否則很容易出現事故,或引起疾病爆發

通過及時判斷水體老化現象,及時採取追肥,保水措施保持藻類活力,可確保水體溶氧充足,減少疾病的發生,保證養殖豐收。

切斷傳播途徑

蝦蟹疫病一旦發生, 不論是哪種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首先應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以切斷疫病傳播蔓延的途徑。

隔離就是對已發病的地區實行封閉,對已發病的蝦蟹池塘,裡面的蝦蟹不得向其他池塘和地區轉移,不得排放池水工具未經消毒也不得在其他池塘使用。

與此同時,專業人員要勤於清除發病死亡的屍體,及時掩埋或銷毀,對發病動物及時做出診斷,確定對策和判斷有無防治價值

每一個養殖場都應配備一定比例的隔離和療傷池以備用。

生物凈化手段

利用生物凈化手段,改良生態環境。

在蝦苗和蟹种放養前積極培植水草,在淺水區種植空心草、水花生,在深水區移植苦草、聚草或移養水浮萍。

水浮萍覆蓋率占池塘總面積的50%左右,既模擬了蝦蟹的自然生長環境,提供蝦蟹棲息、蛻殼、隱蔽場所。

又能吸收水中不利於蝦蟹生長的氨、氮、硫化氫等,起到改善水質抑止病原菌大量滋生、減少發病機會的作用。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肥水秘笈,詳情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