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周濂:在網際網路時代,怎麼保持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

2019-10-31     探照燈

張英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點哲學、學習哲學。雖然年輕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大,包括那些30-40歲上有老下有活得很累的中年人,大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下班,為了汽車和房子,過著機械和重複的生活。

只有到了在工作和生活以外,夜深人靜,在下班的班車上,睡覺前和早上醒來都會有這樣的瞬間和疑問:草木一秋,人活一世。我們工作和生活,物質和精神,怎麼平衡?

乃至我們的人生,為什麼這麼累?該怎麼活得有詩意哦?有價值?我們的一生,是否就是活著本身?一段經歷、一個過程?

作為會思想的人,人和不會思想的動物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我們會思想嗎?擁有選擇?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我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好奇,去哲學世界中尋找答案。

由此,我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的作者,目前中國最紅的哲學家周濂。

本文為專訪之五。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的作者周濂。

記者:你為什麼會學習哲學?它對你的人生起到了那些作用?

周濂: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奇怪,因為我從1991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過去已經有28年的歷史了,每當有人問我說,哲學是什麼,我都覺得特別痛苦,因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當然有些人就特別的有這個勇氣,就會願意替我回答。

過去28年當中,有兩個人都回答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其中一個是在1992年,我去王府井做公益活動,然後來了一個副市長,問說你們是什麼系的?我們說我們是北大哲學系的。然後那個副市長就說:哲學我知道,就是把白的說成黑的,把黑的說成白的,我們當時聽完以後都很崩潰。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剛剛學完這個古希臘哲學,知道把白的說成黑的,把黑的說成白的是詭辯家,不是哲學家,哲學家是追求真理的。

又過了幾年,我當時已經是人大的老師了,去我們家隔壁的理髮店去理髮,那個洗頭小妹就問我:您是做什麼的,我說我是老師,那您是教什麼的呢?我當時就特別猶豫,就硬著頭皮說,我是教哲學的。沒想到過了3秒鐘,她突然問我,他說哲學是不是研究因果關係的?

我當然聽完以後,就是驚為天人,為什麼?當年把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當中驚醒過來的人叫休謨,休謨正是因為質疑了因果關係,所以讓康德進入到了另一個境界。

所以,當這個洗頭小妹說,哲學是不是研究因果關係的時候,我就非常非常的驚訝,從此以後我就經常去那洗頭,洗了半年的時間,那個洗頭小妹就不辭而別了,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可能跟我去有因果關係。

這兩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第一個道理是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哲學家,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對哲學問題是有感的,這是其一。第二,你們有沒有發現,副市長顯然要比洗頭小妹的受教育程度高很多,但是在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上,北京市副市長的回答,要比洗頭小妹的回答要蠢很多,這是為什麼?

因為,教育有可能使人變蠢。羅素說,人是生而無知的,但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我覺得教育其實是終身的,學習也是終身的。教育的目的到底都有哪些呢?第一個是打開,第二個是看清,第三個是理解,第四個是共情。

打開什麼?要打開我們的視野,要打開我們既定的思維模式,要打開思考的各種可能性,要讓每一個人從教條的、沉悶的、僵死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重新用一種懷疑的、審視的和好奇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記者:在網際網路這樣一個媒體發達,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怎麼保持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

周濂:這要靠教育和邏輯訓練。今天是一個眾生喧譁的時代,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我記得十幾年前我去台灣參觀,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全民開講》,我當時就想,全民開講的第二季可能是全民亂講,全民亂講的第三季可能是亂民全講。

果不其然,我發現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亂民全講的時代。亂民全講當然也有它的好處,就是每個人可以充分的、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希望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一定要知道為什麼?

用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話說,就在任何理解之前,先要有表達,在任何表達之前先要有對重要性的感受。什麼問題是重要的,什麼價值是重要的,什麼樣的人生是重要的,我們有時候需要恢復對這種重要性的正確感知,而如何恢復對重要性的正確感知,我覺得沒有他圖,就是生活在真實之中。

只有清晰的思想才有清晰的表達,只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有清晰的思想。教育是一輩子的,成長是一輩子的,在這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打開的我們的心靈,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用句套話,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生活?

馬克思100多年前,曾經擔心20世紀的人類會成為什麼?專家沒有靈魂,縱慾者沒有心肝,出現這麼一個鐵籠時代。我覺得他擔心是有道理的,不是危言聳聽。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人,我不知道,我沒有一個明確的、肯定的答案。

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給出。

記者:關於西方哲學,有沒有一本您覺得最好的入門讀物推薦。

周濓:我可以說嗎?那就是《打開》。我希望這個課程能讓學習者 「打開」視野和既定的思維模式,打開各種思考的可能性;「看清」事物與事物,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差異。

現在還不能說,達到了我預想的結果,這個結果是在一個慢慢發酵的過程當中,而且需要學習者在未來的生活和思考當中,去不斷踐行在這個課程當中所吸收到的這些養分。從陸陸續續的一些反饋來看,還是有不少聽眾(包括我在人大課堂上),經過哲學的學習和訓練,慢慢養成了一種思考的習慣。

前兩天有個學生還把朋友圈截圖發給我,他剛剛結束了一個在人大當代政治哲學的課程,那個學生回顧了過去這17周本科通識大堂的學習,他有一個說法我還挺欣慰:每周二的晚上上完我的課,他就會陷入到痛苦的沉默當中,因為有很多問題就逼問著他。

所以我就經常說,上完哲學課之後,如果下面掌聲如雷,我就會懷疑這個課是出了問題。如果下面的人表情陰晴不定,若有所思,我就覺得挺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DEKJG4BMH2_cNUga7T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