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1
不管對你做了什麼
都是天經地義
最近看綜藝節目《不好說特想聽》,其中25歲北京創業青年唐向未跟媽媽聊天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兒子問媽媽:您還記不記得,有一次也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您發脾氣一巴掌把我的牙打掉了,我哭著滿地找牙,您也哭著坐到了地上。
媽媽搖搖頭:不記得了。
兒子接著小心翼翼地笑著想讓媽媽回憶一下,小時候對他做過的暴力事件,坦然道:我的童年真的過得很不開心,媽媽,您有沒有覺得有對不起我的地方?
媽媽臉一沉:媽媽對兒子有「對不起」的嗎?對你嚴格一點還不是為了你好……
兒子的眼神瞬間暗淡下來,但仍然像引導孩子似的往下聊,隔著螢幕都能深刻地體會到他的心酸和落寞。
從小掙扎了那麼多年,他終於和自己達成了和解,不再因為媽媽對自己的態度一再懷疑自己是個不被愛,沒有出息的人,卻仍然無法動搖母親固執的教育理念。
父母慣有的認知里,不管對孩子做什麼都是為了TA好,父母打孩子天經地義,孩子指責父母不對肯定就是大逆不道。
時至今日,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家庭正在持續著這種深入骨子裡的觀念。
2
以愛之名
行傷害之實
蔡國慶在《你好爸爸》的節目訪談中含淚回憶小時候父親對自己的暴力言行,從來不問他需要什麼,更沒有對他有過慈愛,有的只是冷冰冰訓斥的臉孔。
一個音調沒練好,父親會讓他一直反覆地練到凌晨,在床上迷瞪的父親但凡聽到一個不標準的地方,立馬像頭暴躁的獅子,用腳猛踹床沿。
整個童年,蔡國慶都是在高度的不安和痛苦中度過,他心裡一直留有陰影,認為父親完全沒有必要讓他成長於缺乏溫情和關愛的環境下。
蔡國慶、朗朗、董卿等名人都有一段不願回首的童年往事,光環的背後是父母超乎嚴格的教育,就算已經是功成名就,面對鏡頭談起父母的暴力教育,每個人都哭得個孩子。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行使的傷害之實足以讓他們用一輩子去治癒。
中國政法大學的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曾經對家長體罰子女的現象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將近2/3的孩子,在幼年時期,曾經遭遇暴力教育。
體罰的形式以手打腳踹為主,占到88%。另有很多父母會使用棍棒、皮帶、衣架等工具,實施暴力。
在這些打孩子的父母中,很少有人會認為自己這種教育方法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也難以抹滅的傷害,反倒以為已經盡了一個做父母的責任。
3
那傷到底有多重?
一輩子夠不夠治癒
打罵孩子到底對TA心裡會造成多大的傷害?那些永遠都不會隨著外表傷口癒合而跟著結痂的傷口,你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
導致自我否定、自卑孤僻
有心理學家指出,經常處於暴力環境下學習和生活的人會不同程度出現自閉和自我否定。
讀初二時,我的同桌琳非常膽小怕事,老師上課大聲一點都會嚇得她渾身顫抖。
每天下課鈴聲一響,她總是第一個抓起書包就往家裡跑。
她要是晚回去一點,她媽就會拿掃帚打她,寫字寫不好也打,考試成績不好還打,打和罵是她們母女倆唯一的溝通方式。
前些天同學餐會,有人說琳還沒結婚,在鄉村的郵政儲蓄上班,從來不參加任何餐會,三十多歲的人還像個孩子一樣跟誰說話都像害怕得要哭的樣子。
她媽逢人就說女兒沒出息,要不是她,恐怕連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都找不到。
蒙台梭利曾經寫過一句話: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打罵下的孩子在內心極其否定自己,很容易出現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如果沒能及時疏導,這種傷害將會跟隨一輩子。
永遠生活在卑微、討好的陰影里
Diane Dweller寫過自傳《媽媽、狂躁與我》,文中她回憶了自己從小生活在對媽媽的恐懼之中。
她的媽媽非常暴躁,會毫無理由地對她和姐姐發脾氣,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飯。
為了少挨媽媽的打罵,Diane Dweller拚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是毫無底線地去滿足母親所有的要求,可無論做得有多好,母親總有理由數落她、挑剔她。
後來遇到了丈夫,她拚命對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滿意,經常指責她、罵她沒用。
她總覺得自己很差勁,不配得到愛,即使是丈夫的錯,她寧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願意離婚。
魯迅先生曾經講過一句頗為深刻的話:對於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在應該感覺愛的年紀,父母卻讓她們承受暴力,為了「生存」而去拚命遷就和忍讓,孩子自然感受不到被愛的溫暖,就連做人最基本的自尊也沒有。
模仿暴力、扭曲心理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電視劇《急症科醫生》中,有個病例:一個八歲男孩因為虐待小貓,結果感染上了貓抓病。
媽媽帶他去看病,每次醫生問話,男孩要麼不吱聲,要麼激烈地頂撞;媽媽的暴脾氣馬上就燃了起來,大聲吼罵,還邊罵邊打。
看到這,醫生建議這位媽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最後發現,男孩的暴力行為習慣,完全是模仿媽媽的。
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他們所表現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影子,不要用暴力喂養出一個暴力的傳承者。
4
孩子實在難教得很,
所以更要教
曾無數次聽到過父母們哭訴,孩實在是太難教了,不打不罵更是無法無天。
陳鶴琴先生也感慨:「小孩子實在是難教難養得很!但是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因為小孩子難以教養就不去教養他呢?
簡單粗暴和教育多半是適得其反,父母教育孩子為之計深遠,從下面幾點出發,孩子其實不難教。
把握教育時機
陳鶴琴指出:孩子幼稚期(自出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
孩子不同年齡將會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在這些關鍵的時期好好把握,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形成必定不會出什麼差子。
孩子成長有三個叛逆期。
2-4歲第一個叛逆期:他們會通過「不」「才不是」等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
7-9歲准大人期: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有時甚至有點不講道理,總認為自己長大了;
12-17歲第三個叛逆期:青春期更不用說,對個體的獨立、自由追求更甚,討厭一切束縛。
面對這三個時期的孩子,家長需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和寬容,不要簡單粗暴想來個一刀切,那不但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做錯的地方,反而心裡會對父母產生怨恨,更加叛逆。
根據情況運用溝通技巧
孩子不聽話時,適當採用獎勵「收買」的方式會有顯著的效果。
在《爸爸回來了》中,吳尊帶著孩子們吃早餐,吳尊全程都是用中文,孩子們卻用英文。
當Neinei問幾點了時,吳尊讓Neinei自己看牆上的掛表。
Neinei用英文說「九點零二」,吳尊則強調「說中文」。
Neinei抗拒地搖了搖頭,表示不要說中文。
吳尊並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問道:Nine是什麼,等下我給你糖果。Neinei一聽「糖果」兩字瞬間清醒,「九」字便脫口而出。
面對稍微懂事點的孩子,睿智的父母,會採用「談判」的方式。
心理學上提到「陽性懲罰」和「陰性懲罰」概念。
陽性懲罰是指:如果你做了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負面的東西。陰性懲罰是指:如果你做了什麼,你就會失去什麼正面的東西。
孩子要使壞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陰性懲罰的辦法,讓他們聽話。
其實孩子就像一個小小的棋子,隨時把控在我們的手裡,你想要輕拿輕放還是大力地擲都隨你,但後果肯定不一樣,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對孩子付出耐性。
在愛的抱抱里感化
英國作家貝卡·帕特森,寫過一個故事,讓人倍感溫馨:
一大早,弟弟就闖進了貝拉的房間,肆意地搗亂,招惹了還沒有睡醒的貝拉;於是,貝拉「大喊大叫」的一天就開啟了。
吃飯穿鞋逛街,貝拉沒有一個時刻是順心的,整整一天,她都在喊叫,有時還會賴在地上,像極了一個無理取鬧的嬰兒。
晚上,媽媽來到了貝拉的房間,為她講了一個專屬晚安故事,還用一個溫暖的懷抱,撫慰她的心。
媽媽親吻了她的臉頰說:「我知道,你今天特別煩心,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時候,說不定你明天睡醒就快活起來了。
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大多數父母的眼裡簡直是不可理喻,多半會被打個半死。
而貝拉的媽媽卻能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用愛和理解去安撫,正因為媽媽在情感上無條件的接納,讓貝拉深深地感受到媽媽對她的愛和理解。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需要有人來接納和理解,同樣,我們的孩子,那個小小的人兒也一定有自己說不口的委屈和渴望。
放下那高抬的手,停止到嘴邊的咒罵吧,不要讓這些一時的痛快成為毀掉孩子一生的利刃。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