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漢一家親 攜手共奮進

2020-04-03     中國縣域經濟報

「老辛,你身體不好,給麥地噴洒農藥的任務就交給我好了,你放一百個心!」4月2日一大早,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大灘鎮新生村一組一個回漢聚居的大院子裡,54歲的回族群眾穆志新利落地背起自家的手搖式噴霧器,前往漢族鄰居辛得法的麥地里幫助防治病蟲害。

同村共莊、相鄰共居,同班共校,同事共樂,在朝天區大灘鎮新生村,266名回族群眾和376名漢族群眾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的意識深深紮根在每個回漢群眾的心裡。

守望相助 成就水乳相融的情誼

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在新生村,回漢兩族群眾團結進步的故事講不完。

漢族群眾黃兆軍修入戶路時,要占用回族群眾穆培志和其他幾戶回族群眾家的林地,穆培志二話不說就率先把地讓了出來,還主動幫助黃兆軍協調其它用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57歲的漢族群眾黃兆華和28歲的回族姑娘敏曉曉,密切配合、堅守卡口,為鄉親們築起生命健康安全的堅實防線。

搬磚、拉沙、攪拌水泥,這些天,44歲的漢族群眾王加坤家裡修建廚房,周圍的回漢群眾只要一有閒暇時間,都會主動到他家裡搭把手,不到一周,亮堂美觀的廚房便落成了。

……

「無論哪家有個大小事,村兩委幹部、周圍鄰居群眾,都會第一時間主動站出來幫忙,不分親疏遠近,回漢兩族群眾的心越靠越近。」新生村51歲的黨支部書記、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穆國軍感慨地說,雖然這些事看起來瑣碎細小,但一個人可以感動一群人,一個群體則可以帶動一大批人,無數個人匯聚起來,就能形成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對此,作為回漢兩族群眾矛盾糾紛化解的主力軍、新生村清真寺管委會主任穆培志也有話要講,他介紹,近年來,隨著新生村村規民約的出台和實施,大家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更嚴了,做啥事都有了正確地約束,於是,爭執變少了,糾紛變沒了,回漢兩族群眾越來越融洽了!

互相尊重,入鄉隨俗;以心感人,以情動之;依法管理,不偏不倚。記者看到,在新生村民俗文化廣場一側的展示欄里,新生村村規民約共有11條,囊括了村風民俗、婚姻家庭、環境治理、社會治安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每一個方面。回漢兩族群眾都表示,「每一條都徵求過我們的意見,講的都是我們的『心裡話』,大家都很樂意接受並執行。」

攜手共進 凝聚致富奔康的合力

隨著三月和煦的春風拂過,新生村展露出了一年中最美麗的景象。

嘉陵江畔、高山之上,一條條公路如同玉帶一般蜿蜒盤繞,一口口水窖蓄滿了清澈明亮的泉水,一排排造型美觀的民居里安居著回漢兩族群眾,一顆顆綠意蔥蘢的核桃樹搖曳著群眾致富的希望,一座座標準化養殖場裡牛羊歡鳴。

因車禍無法乾重體力活的漢族貧困群眾劉志華,2015年開始跟著村裡的回族養殖大戶哈志友,學習羊牛養殖。如今,劉志華家年均出欄羊20隻、牛3頭,年純收入超過4萬元。另據穆國軍介紹,在哈志友的示範帶動下,新生村目前已有12戶回漢群眾進行了標準化養殖,年出欄牛羊300餘頭(只),戶均年增收近3萬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對於事業小有所成的「包工頭」——46歲漢族群眾謝廷文來說,如何帶動回漢兩族的鄉親們一起致富奔康,一直是他的心頭大事。多年來,他堅持把外出務工的好機會優先留給村裡的鄉親、特別是貧困戶,每年帶動20餘名回漢鄉親人均年增收超過5萬元。66歲的回族貧困群眾穆培全,近年跟隨謝廷文走南闖北的腳步,於2015年順利摘掉了窮帽子,現小有積蓄的他,幸福的笑容時時掛滿臉頰。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新村建設、強村行動等方面2600萬財政資金的相繼注入,新生村硬化通組道路15.8公里,拓寬公路2.7公里,並完成了新村建設;建成67口微水池、微水窖,鋪設2.3萬米飲水管道;完成民居風貌打造和環境整治,建成民俗文化中心和民俗文化廣場;新建磚混圈舍12戶,總面積1800餘平方米,養殖山羊570隻、肉牛306頭,種植核桃1248畝,發展清真特色餐飲店7家……新生村先後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寨」「省級傳統村落」。(通訊員 張敏 記者 戚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4IOQHEBrZ4kL1Vit8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