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全球最大的柔性線路板公司任職,由於做採購、懂日語,被調任日本總部參與集團化採購工作。集團重點供應商和重點產品都是由我們負責談判,由分子公司執行結果。我原以為這就是集團化採購。
後來由於工作變動,我來到民營企業。公司做的是風頭正勁的機器人行業。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剛開始入職時的興奮逐漸變成了惶恐,每天都在懷疑:作為一名新進入公司的中層管理,我能順利推行集團化採購嗎?
集團化採購面臨什麼挑戰?
有人會問,為什麼你在日本公司時集團化採購容易推進呢?這裡需要解釋一下,集團型公司有幾種形式,最簡單的就是「先有父母后有孩子」類型,且產品比較單一,我之前在日企的經驗與此類似。而現在我所在的公司是「先有一堆孩子」——分子公司均是收購而來的,所以集團屬於「後爹後媽」。「孩子們」對我們都不了解,甚至還可能懷有敵意。這是我當時推行集團化採購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做好破冰是打開局面的關鍵一步。
我想,既然我們是「後爹後媽」,很有可能需要先跟這些「孩子們」搞好關係。和公司領導事先溝通,也聽取外部顧問的意見後,這次集團化採購推進工作是以一次「培訓」的形式開啟的。
從集團化採購培訓開啟
我們發現,分子公司一致認為集團提供的培訓支持不足,於是我們做了第一件「好人好事」——邀請最好的培訓師,開展一次集團化採購培訓。現在很多人都非常感謝那次培訓,紛紛表示對自己影響很大。
當然,我們並沒有把那次培訓當成一次簡單的培訓,而是給分子公司留了一個作業:借這次培訓之機,希望各分子公司聊一聊目前各自採購管理中遇到哪些挑戰,需要集團公司做什麼支持。結果很出人意料,分子公司紛紛表態:「我們家氣動元器件很難買」「我們家PLC很難買」「我們家低壓產品很難買」……它們紛紛要求集團公司出面解決。
我們很快發現,當初在考慮集團化採購時,其實高估了分子公司對這件事情的牴觸情緒。實際上,當你站在分子公司的角度考慮它們的困難時,反而促成了第一步契機。
針對大家的困難點,我們也是有備而來。我們做了一個「3年降本」計劃,給大家勾畫了一個藍圖和方向;同時也對上一年的數據進行了收集分析,給大家展示哪裡有空間、哪裡是重點、第一步要做什麼。
「授權集中」模式繼續推進
培訓過後,我們又思考:既然培訓完大家都很有熱情,後續如何推進呢?於是我們研究了各種集團化採購的模式:有直接集中、組織集中、授權集中和區域性協調等。最終,我們覺得授權採購模式比較適合自身情況。我們決定先找出一些重點對象,以小組形式請採購量大的分子公司牽頭去和供應商談降價,而集團在背後做支持、提供資源。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分子公司去談判呢?就應該集團談好了,它們去執行。這其實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我們的集團與一些自創型集團不同,分子公司都是收購進來的,彼此不了解,不僅產品不同,每個子公司文化亦不同,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團,要做到集團上下同欲凝成一股勁兒是需要時間的。我們需要循序漸進,讓大家先都參與進來,都有機會做主人翁。
由於之前在日企受到過一些日本文化的薰陶,我覺得有一些理念特別好,所以在集團化採購推行過程中也借鑑了一些。比如授權集中就是借鑑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理念。但我們沒有嚴格按照阿米巴的形式執行,而是結合了自身的情況進行創新。
如果不是授權集中的模式,我們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集團大了,供應商多了,力不從心;二是談出來的結果,分子公司可能不願意執行。所以我們分成若干小組,放權給這些小組,讓它們自己管理、帶頭去談,集團主要是做資源支持,這樣很多問題就得到解決。
月度交流會搭建平台
同時,我們制定了每月一次的分子公司工廠參觀交流會制度,以非正式的方式與各公司交流,信息互換、增進感情,順便安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求一定不能只當一個索取者,而要做一個給予者。各分子公司也要帶來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可以是一個重要消息、一種理念、一次創新培訓,也可以是一次頭腦風暴……
每次開展交流會時,各分子公司都是充滿期待的。因為一到現場或倉庫參觀時,代表們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你家也用充電櫃啊,我們就是生產這個的,找我們自己人做不就行了嗎?別委外了!」還有一次,我們在現場參觀時,一位同事大叫:「你們這麼多德珂斯的氣缸,我昨天還跑到嘉定去找人家借了4個,早知道你們這麼多,我就不那麼折騰了。」大家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為分子公司做的第二件好事——搭建平台。通過幾次交流會,我們也逐漸獲得了分子公司的認可。這些看似很小的活動,為我們接下來開展集團化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發現同一家供應商的價格相差很大,所以集團即使不要求大家做整合、做降價,它們也會主動想去解決這些明顯差異性背後的問題。
有一次,我們在月度交流會上給大家展示一些採購數據。這時有人發現,我們有兩家子公司,在同一個產業園,從同一家供應商購買的產品價格竟然相差3倍。後來價格高的子公司就找供應商談,供應商解釋說:「實在抱歉,我不知道你們是一家公司!」聽完,我們都知道這理由不靠譜,因為這是我們自建的產業園,除了這兩家,沒有其他公司。於是我們表示,如果該供應商對兩家的價格不能保持一致,以後量大的這家公司的生意都別想做了。最後供應商出具了一個承諾函,不僅對價格作了調整,還延長了帳期至90天。這在戰略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傍大款」或「抱大腿」。試想,如果我們沒有做集團化採購,可能大家完全發掘不了這些問題。後來,大家都慢慢地開始認可我們這一活動的價值,自發性地也想把這些問題解決掉,為公司降本。
集團化採購如何做降本?
大家都知道,降本是採購人員永恆的使命。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每年年度降價照常進行。授權分子公司和供應商做集中採購談判,屬於商務談判。但是從集團整體採購額來看,光靠商務降本是不夠的。比如老闆需要年採購降本率達到10%時,可能意味著要省出超過1億元。這該怎麼辦呢?
事實上,採購並不能完全掌控成本。設計師如果設計的是黃金馬桶,採購人員能力再強也談不出陶瓷的價格。顯然,我們的研發技術人員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要想降本有大的突破,必須從材料本身著手。
事實上,聯合技術降本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採購和技術的立場或關注點不同,而且研發人員對成本沒有概念。要想技術降本,只有推動公司做相關關鍵績效指標(KPI)設計。只有這樣,研發才會主動找採購。我的一位供應鏈總監朋友告訴我,它們的成本KPI全部放在研發部,因此研發人員經常主動請採購為他們推薦供應商,關係也比較好。研發主動找採購,和採購被動地推研發,完全是兩碼事兒。一個相當於在前面拽著你走,一個在後面趕著你走,屬於順勢與逆勢的問題。
作為降本的主要負責部門,我發起了一次集團技術與採購交流會,以討論降本增效激勵措施為主題,召集各公司的關鍵技術人員參會。能不能發動技術人員一起降本,就看這次會議了。開會前,我跟部內人員說,我們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保證會議有可能成功。
表達感謝,放低姿態;
獲得認可,引發思考;
共起願景,達成一致。
表達感謝,放低姿態,即不能一上來就直奔主題,要先對技術人員表示感謝,允許他們挑採購的毛病,允許人家抱怨。然後要獲得對方的認可,以此建立信任,打開心扉。要告訴技術人員,採購的職責是什麼,供應鏈發展願景和目標是什麼,先讓各技術負責人了解採購的定位以及價值觀。緊接著,就要引發大家的思考: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價值觀是什麼,做降本的價值是什麼。沒想到,這幾個環節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比如,討論降本受益最大者是誰。有人說是公司,有人說是客戶,有人說是個人。我們會引導大家認知到,降本就算不為公司,也應該為自己。我們應該利用好公司這個平台提升自己的價值。
關於降本激勵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技術人員中有的希望公司給部門增加人手,有的希望把獎金用來支持團建……我們採購別把這件事想得太難,更不用擔心有人提出無法滿足的「天價」,其實大家想要的真的可能就是幾天休假好好陪陪家人,或者跟老闆「握手」。
開完會,降本不僅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還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其實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行為和能力一時間都是很難改變的,若要發生大的變化,必須從願景著手,去引發大家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對價值觀的深度思考。
經過這次會議,採購與技術之間建立了比較好的關係。在年底集團的經營會議上,我們反饋了採購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心聲。最後由集團執行總裁牽頭,成立了集團的降本增效推進委員會,並在公司召開了啟動大會。採購降本變成了集團全民降本。我們採購人員再也不來跟我抱怨技術人員不配合了。
我相信,在集團化採購推進過程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分子公司也有困難。作為集團公司,不要總想著把它們一下子集中上來,應該站在更高的高度,幫它們解決問題。相信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會找到更好的方法。先做自己的貴人,然後才會遇到貴人,最後再做別人的貴人!
作者:谷俊莉 來源:海智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