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拓展社交網絡?專才與通才的策略不同

2019-11-15     返樸

在知識與技能為核心的現代,多項全能的廣博型通才與身懷絕技的精深型專才,會構成怎樣不同形態的社群?當我們肩負社會分工、努力融入環境的時候,通才與專才兩種類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獲得知識與技能,周圍環境也會因我們的選擇而悄悄發生變化。

近期,一篇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文章為大家分析了一個社群掌握技能的數量和熟練程度,與其社交網絡結構之間的關係,Smolla和Akçay兩位研究者通過模型試驗探索文明的演化,追本溯源,揭秘社會。

撰文 | Leo

審校 | 吳雨桐、張希妍

編輯 | 張爽



文化塑造網絡

今日之人類,幾乎能夠踏足並適應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融入並改變環境。這正是我們文化成就積累的結果。固然,一個人可以用一己之力去推動科學的進展,提出開創性的理論。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已經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去造就偉大的事業。我們所習得的絕大多數知識都是前人積累的結果,所實現絕大多數成就也都是多人通力合作的成果。因此,很多時候人們要從他周圍有所聯繫的人群中去模仿、學習。

近期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文章就分析了社群掌握技能的數量和熟練程度,與其社交網絡結構之間的關係:

論文題目:

Cultural selection shapes network structure

論文地址: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8/eaaw0609

因為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不得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論文作者之一,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生物系的生物進化學家、博士後Marco Smolla

Smolla和另一位作者生物學副教授、理論生物學家Erol Akçay揭示出: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反饋、影響其周邊的社交網路這一過程。一個技能眾多的通才(generalists)擁有著廣大稀疏而鬆散的社會關係網;而那些在某一領域細作深耕的專才(specialists)則擁有著狹小緊密且牢固的社交圈子。

個人能力與社交網絡的雙向互動

過往的研究都是專注於社會結構對群體能力的影響,而這是研究者第一次把目光注意到了群體中個體能力的的差異對其社會結構的影響。社群層面,一個偏袒通才的社會不如偏袒專才的社會聯繫緊密,偏向通才還是專才是社會中的一種「文化選擇」,但此研究對同時對個人層面的社交網絡結構也有參考價值。

比如,在改變一個稀疏的社交網絡環境,讓其更傾向於專才所具備的密集型社交網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網絡還會演變成適合通才的稀疏網絡。而對於有專才存在的社交網絡而言,卻也存在著「迴音室」(Echo chamber)現象。即便社交環境需要多種技能的人才,但網絡中的技能專業化現象仍然很高。

這一發現可以作為如何發展社交網絡的啟示。

在商界和科學界等社交領域,人們通常認為人脈越多越好,因為,這樣就能夠從網絡中獲得多樣的信息和技能。但是Akçay指出,他們的發現恰恰相反。如果擁有更多的社交人脈,並且關係牢靠,其實這樣是在加強與社交網絡的練習,會放大迴音室效應。在一個高度連結的網絡中,成員互相觀察、互相學習,其本質上就是大家都學到了一樣的東西。

文化演化網絡模型

為了模擬出通過社交網絡傳播文化這一思想,Smolla和Akçay二人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文化演化動力學模型。這一模型主要關注於兩種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一種是人人具備多種技能的通才型社會,另一種則是專業技能高度分化的專才型社會。

Smolla等人要研究的的問題就是你想要學習的東西會如何影響你和別人的互動。如果要做個通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要做一個專才就要專注於一點,這種選擇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社交網絡。

為了構建新的網絡模型,研究者們借鑑了兩項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個是無性繁殖的社交網絡模型。在這個網絡中,每一個時間周期都有一個個體死亡;同時選定一個父代個體由其誕生出一個子代;社會聯繫能一定的機率(pn)在代際間延續,同時以另外的機率(pr)從其他人身上學到新的技能。

另一個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Damon Centola提出的複雜傳播動力學(complex contagion dynamics)的社交網絡刻畫特徵,這一特徵假定,個體需要多次接觸某一種技能或者行為才能學會它。

在這個模型中,個體獨立學習和通過社交學習的機會累計100次。也就是說,在一個時間周期內,個體要麼選擇鞏固精進自己已經具備的技能,要麼選擇通過社交學習新技能。

通過這樣的模型,研究者想探究的是一個個體學到了多少技能——技能數量(repertoire),以及學的如何——技能熟練度( proficiency)。至於他們學習到的技能, 則不在關注範圍內。

通才與專才

在這個研究中,他們首要的發現就是,一個技能眾多的通才(generalists)擁有著廣大稀疏而鬆散的社會關係網;而那些在某一領域細作深耕的專才(specialists)則擁有著狹小緊密且牢固的社交圈子。一個人是通才還是專才決定了他的社交網絡連通性。

圖1:專才與通才的網絡對比示意(圖中,橫坐標是平均路徑長度,縱坐標是網絡的度數。而紅藍兩種顏色對應的是專才與通才。小圖是專才與通才的網絡結構示意)

在該模型中,專才形成高連通網絡,通才形成低連通網絡。

力不從心的通才

當設定網絡模型中的網絡結構不變時,研究者會發現不同的網絡結構——平均度數——對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會產生形象,就本模型而言,即對技能數量和技能熟練度的影響。

圖2:網絡聯通性的提高會降低技能數量,但會提高技能熟練度

在上圖A中,表示的三個度值的網絡結構,也代表著不同的網絡連通程度,從2、6到20網絡連通程度明顯提高。而在BC兩圖中不同的連通度以不同的顏色呈現。其中B圖表示的是在不同網絡連通程度下,技能數量(縱軸)隨代際(橫軸)演變的關係,而C圖表示的是在不同網絡連通程度下,技能熟練度(縱軸)隨代際(橫軸)演變的關係。對比「20」和另外兩個值我們明顯能夠看到,網絡聯通性的提高會降低技能數量,但會提高技能熟練度。

其背後的複雜傳播動力學機制是:一個個體想要學會一門技能需要長時間的反覆觀察、模仿——並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通才在通過他廣泛的社交網絡學習技能的時候,並不能提高他習得技能的熟練程度,「樣樣通樣樣松」的情況就是這樣出現的。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相比較於技能熟練度的陡然上升,技能數量並沒有隨網絡的聯通性的提高降低多少。這是因為複雜傳播動力學的緣故,通才的能力其實並沒有比專才多多少。

專才的局限

雖然通才在專業領域上的表現遠遠弱於專才,但是當外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通才往往能更加快速的適應環境。通才到專才的轉變要比從專才變成通才要容易的多。

圖3:從通才成為一名專才更容易,反之則不然(圖中紅色細線表示一次模擬的結果;黑色粗實線是均值,灰色區域是方差;橫坐標藍線表示通才社交,橫坐標紅線表示專才)

上圖A、B表示的是,從通才-專才-通才互相轉變和pn與pr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專才-通才的轉換中,及時pn能夠快速的回落,但pr仍然在持續增加。圖中C、D則表示的是,一個社群中的平均技能數量和平均技能熟練程度在通才-專才-通才轉變過程中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部分人群(部分紅線)在專才-通才轉變中並沒有作出調整,而仍然維持在原有的水平上。

用Smolla的話說:「這麼說吧,別看現在在學校搞科研(做個專才)很舒服,也許以後還不如回家種地(做個通才)更滋潤呢。」

小 結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會繼續提高他們的模型的複雜度,以此來揭示文明的演化的更多秘密;網絡的拓撲結構不僅影響了文化、技能的多樣性和積累,且因為反饋效應的存在,網絡拓撲結構本身也會受到到文化選擇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這有助於分析人類文明的演化歷程,它不僅能解釋我們文明的起源,也將能夠增進我們對人類生物學的理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集智俱樂部」。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rivdW4BMH2_cNUgu3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