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癌症的遺傳性千萬不可忽視。近日,慈溪市中醫醫院中醫腫瘤科的胡文丹醫生就接診到了這樣的案例:母親得結腸癌,其兩個子女也查出結腸病變。
母親得了結腸癌,倆子女查出病變
70歲的陳美珍阿婆(化名)兩年前出現大便帶血,並且伴腹痛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給她做了個腸鏡,最終確診為結腸腺癌,且已經到了中期。醫生為陳阿婆做了結腸癌根治術,術後進行化療。
隨後,陳阿婆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三人在一位醫生朋友的建議下都趕緊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三姐弟當中,兩人查出了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且處於癌前病變,這種病50%可發展為腸癌。因此接下來,兩個子女也將接受治療,以防病情變化。
而這位醫生朋友就是胡文丹。「因為醫界認為,結直腸癌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尤其是直系親屬。所以我勸他們子女都去做檢查。」胡醫生說,隨著病程延長及年齡增長,一旦免疫力下降,那麼癌變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
結直腸癌的遺傳性果真這麼厲害?胡醫生告訴記者,如果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其他成員患直腸癌的幾率是普通人的2倍。如果家庭成員的年齡在50歲以上,那麼風險則更高。
腸鏡是篩查結直腸癌的金標準
胡醫生介紹,結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腫瘤,在我國,已成為發病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
「不過幸運的是,結直腸癌的整個癌變過程是比較緩慢的,從一個細胞出現突變開始異常生長,到變成良性的息肉,再到晚期結直腸癌,平均需要15—20年。這緩慢的生長過程,給了我們很好的篩查機會。」因此,防範結直腸癌,無論男女,到了一定年紀的人都應該篩查。
那麼如何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胡醫生說,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是腸鏡。電子腸鏡檢查是經肛門將腸鏡循腔插至回盲部,從黏膜側觀察結腸病變,這是診斷大腸粘膜病變的最佳選擇。通過腸鏡器械通道還可對結腸一些疾病或病變,如息肉、出血、異物等進行內鏡下治療。
除了腸鏡,還有另外幾種無創方法可以作為初篩,如糞便隱血檢查、糞便免疫化學檢測、糞便DNA檢測。「但這幾種方法的效果遠不如腸鏡,而且如果初篩中發現異常,還是要去醫院做腸鏡。
中老年人群腸鏡篩查比例仍然較低
胡醫生用數據告訴記者,根據相關報道,中國50歲至75歲中老年人群做腸鏡篩查的比例僅在10%左右。「門診中,主動要求進行腸鏡篩查的患者更是寥寥。」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老年人群腸鏡篩查率偏低呢?胡醫生認為,這與很多因素相關。鑒於腸鏡不是完全的無創檢測,而且腸鏡前的準備及腸鏡過程中帶來的不適感,讓很多人還是比較排斥。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檢查過程中,一般人還是會有絞痛感的,程度因人而異。
有做過篩查的市民向記者表示,「那種感覺不舒服,如同腹瀉,如同翻江倒海。總之是很不愉快的體驗,還要面臨檢查中的隱私和尷尬問題。」
另外,除了有些地區的經濟、醫療配備不足的因素外,在城市或富裕地區,更多的是對普通群眾的宣傳不夠、認知不足。
哪些情況下要做腸鏡?胡醫生表示,如果是普通人群,一般從45歲—50歲開始篩查比較合適。如果是高危人士,比如有肥胖、吸煙、過度飲酒、過多攝入紅肉及加工肉製品,又缺乏體力活動者,或者患有炎症性腸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林奇綜合徵等,都可適當提早篩查年齡。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家族中有多發性結腸息肉病成員,那麼你即使只有二十幾歲,也應該認真考慮去做個腸鏡檢查,因為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是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如果父母一方是患者,那麼子代50%的機率患病。
如果第一次腸鏡一切正常,那麼可以10年後再做。如果確實發現了息肉並且切除後,建議1年左右再複查。如果沒有問題了,就可以3—5年後再複查。「還要注意的是,腸鏡雖然很有用,但並不推薦過於頻繁。結直腸癌發展緩慢,沒有必要固定每年都篩查,而且腸鏡不是完全沒有風險,麻醉和意外穿孔雖然屬於小機率事件,但仍然要有所顧慮。」
(來源:慈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