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演員還能拍什麼戲?

2019-07-30     孟大明白

海清在FIRST影展上關於女演員的一席發言相信諸位這幾天都已經看過。

中年女演員(35-50歲)沒戲拍,只能演男女主角的媽媽、婆婆已經不是新鮮選題,從《演員的誕生》、《淑女的品格》到姚晨、海清的演講,女演員們在講述著她們的困境。

其實這不僅僅是市場留給中年女演員的機會少,而是整個中老年群體就不是影視作品要展現的主角——除非是主旋律人物傳記,並且這位歷史人物晚年依舊值得書寫——絕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拋物線格式。有個調查說,39歲是一個人收入最高的年份,從此之後越來越低,十幾歲到30幾歲的攀爬是能看見希望的,當然比下坡路要好看,這就是《延禧攻略》為什麼比《如懿傳》更適合大眾一樣的道理。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播放量對比

影視是造夢工具,中老年人沒有夢。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當明星的夢想,做夢的權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破滅,沒有幾個圈外人會在40歲還懷揣明星夢的,因為你會清楚: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不會再有奇蹟發生。

一地雞毛和一場美夢,再加上演這個美夢可以用很便宜聽話的新人,簽十年長約,對於投資方來說,一定是後者回報率比較高。

事業是有高低起伏的,女演員和男偶像起飛早,降落也早,實力派男演員紅得晚,糊得也晚,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同樣的困境。

《大宅門》是絕對捧人的大男主戲。

在那之後,陳寶國重拍過《茶館》,它是最典型的老年群戲,陳寶國也非常投入,但是市場根本不認。

《茶館》在豆瓣上雖然評分高達9.2,但打分人數至今不到9000

曾經挑大樑的那些男演員,李幼斌、王志文、孫海英、趙文瑄,甚至葛優。。。。比女演員的藝術周期大概能晚十年,超過50歲也基本碰不到以他們為主的好本子。

還有那些外形演不了男主但實力強勁的演員:

張頌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的主任)、

寧理(《無證之罪》中的李豐田)、

余皚磊(《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元載)……

外形夠演男主工作量也很大的劉奕君,還是要在網劇里演配角,相對他們的實力來說,他們的資源更虐。

海清是在電影節上講這番話的,她講話的對象是電影導演。電影相對電視來說,需要的角色年齡層更多,表達更多元化,但電影有個問題:能被大眾看到的很少。

2018年國產故事片產量有902部,能上院線的470部,過億票房的82部,爆款不會超過十部。

也就是說,其中不到十分之一你也許聽說過,其中百分之一你看過,演員在接到劇本甚至拍攝完成時,都無法評估結果,要靠天吃飯,觀眾看不到等於零,資源一點不差的小宋佳手頭有至少八部電影壓著,她這還是有希望上映的。

宋佳的待上映和待開機項目存貨

真正描寫中年女性的大女主電影,袁泉主演的《沒有別的愛》,已經杳無音信了。

《沒有別的愛》女性角色海報拼圖

想成為這百分之一,除非本人在商業大片領域裡是票房保證,這塊確實沒有女演員的立足之地,所有年齡段的都沒有,即便是粉絲基數最大的迪麗熱巴、楊冪、趙麗穎,她們對電影票房和品質也沒有幫助。

電影和電視劇是有壁的,看電影需要花錢,觀眾的心理期待會更高。電視劇一姐孫儷也進軍過電影圈,效果不佳只好重回電視。所謂有沒有適合大銀幕的電影臉是一個原因,電影和電視劇是兩種表演方法也有影響,周迅在《如懿傳》使用微表情,放在電影里就不會有那麼多批評。

還有電視劇上的熟臉會失去神秘感,觀眾看他們演電影會進入不了劇情,所以當年張藝謀不讓章子怡接《笑傲江湖》,多少錢也不接,就是不讓她太接地氣。

海清的難點不全是中國電影沒給中年女演員留位置,當然確實也沒留,她的難點更多的在於讓觀眾忘記她是電視劇演員。

現在最缺的是能順利上映的好劇本,光有好點子不行。網友假想的《淑女的品格》熱度最高的時候,有位業內製片人說從專業角度其實並不看好這個項目,因為觀眾喜歡的人設一上來就成熟獨立,沒有充足的構建戲劇衝突的空間,說白了狗血才是大眾熱播劇的剛需。

編劇柏邦妮也試圖寫過類似的戲,被製片人否了,理由很充分:四個知名女演員加在一起片酬得大幾千萬起,整體一核算隨隨便便就上億的項目了,這麼大投資,沒有IP、沒有流量、沒有衝突,誰敢冒這麼大風險?

《淑女的品格》脫胎於韓劇《紳士的品格》,原劇戲劇衝突很弱,講的是四位中年好友和他們的感情生活,如果沒有每集開頭搞笑的小彩彈,其實是蠻難追完的。

如果放在今天嚴格的輿情之下,這幾個男主角和年輕女生談戀愛都會被說油膩的,性轉了也未必有好待遇,因為社會就是嫌棄年紀大的人呀!

那些非常過癮的國外設定,《密會》、《賢者之愛》,和比自己小20歲的男孩子戀愛;

《晝顏》,已婚婦女出軌;

《福斯特醫生》,《傲骨賢妻》,老公出軌;

情婦的復仇,《黑暗中的十個女人》……

壓抑,不和諧,缺乏正能量,大家都知趣地不會上報這類題材。

以前我們也有這樣方方面面展示中年女性生活的影視作品,電影像《人到中年》,女醫生精疲力盡,事業與家庭難兩全的窘迫。

《桃姐》,主角都不是中年,是老年女性了。

所有以武則天、慈禧為主人公的電影電視劇,是女演員一輩子都想擁有一次的機會。

電視劇就更多了,照搬《慾望都市》的《好想好想談戀愛》、《女人幫》,女主群戲,一下用好幾個35歲以上的女演員,男人只是點綴。

蔣雯麗演過很多以熟女為主線的劇。

《來來往往》、《讓愛作主》,講中年女性如何處理婚姻危機。

只是現在路越走越窄,歷史人物、婚外情、女大男小,都是有風險的題材,誰也不想資金打水飄,大綱階段被打回來還好,最怕的是拍完了不能播。年輕人的甜劇、校園劇,成本低,回報高,迅速捧紅主角(尤其是男主角),資本一定是逐利的。

所以在安全區域內,女性又不是功能性角色,有沒有可以拍的題材呢?我覺得還是有的。看到海清和台上那幾位女演員,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韓國電影《女演員們》,老中青三代都涵蓋了,成本極低,全是室內戲,找個拍雜誌大片的棚一次搞定。

它是個偽紀錄片,設置一個場景,角色就是明星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她們隨便開聊,特別體現功力,誰會搶戲,誰更脆弱,誰最真誠,調度好了能一下子有好幾個入圍獎項的。

另一類是偏文藝的片子,亦舒有不少作品都以年長女性為主角,《她比煙花寂寞》里過氣的女明星,《不羈的風》里在遊輪上等死的富婆,《胭脂》里三代母女的命運,《曾經深愛過》中婚姻枯萎的夫妻……

但這些都不具備商業大片潛質,不可能成為爆款,只能過戲癮。

電視劇的中年女主戲可以很多的,首先是中國電視劇一直做不好的行業劇:律師、醫生、明星、記者、老師,都是由大量成熟女性參與的行業,也能拍出高級感。

悄然消失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的和平女士和閒人馬大姐,妥妥的最耀眼的女主角。

日劇韓劇的日日劇,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一家之主——中年夫妻,哪怕是青春題材的請回答系列,父母的存在感也很強。

女性傳記題材,武則天、慈禧這類不容易報批,但大家是否記得李媛媛演的《董竹君傳奇》,這種展現不平凡女性一生的畫卷,多年來沒有出色的了。像陳丹燕寫的《上海的金枝玉葉》就是很有發揮空間的題材,女人不是只有談戀愛才有人看的。

偵破劇一樣可以以女性為主角,比如馬普爾小姐是個老太太,只是需要好編劇替換成中國背景。《重案六組》的季潔也不是年輕姑娘。

熟女不容易成為主角的是玄幻、武俠、男頻、賣腐、青春校園這些題材,但在如今回歸現實,減少架空的大環境下,主流題材基本上都可以加入出彩的熟女角色。

只是現有市場能不能消化那麼多熟女演員?確實很難。1970-1980齣生的這批演員,趕上了中國影視劇爆發的年代,有時一個班就能出一大堆明星,大家熟知的1996年,中戲和上戲同時出了一大群青衣花旦小生,但是這幾年一個班可能一個名演員都培養不了,除了那些已經走紅再考學的童星。

中戲96明星班

這批女演員攢到現在,40歲以上的人數眾多,幾乎每一個都能擔綱女一號。我們可以數一數,除了那天台上的海清、宋佳、姚晨、梁靜,還有四旦雙冰、閆妮、劉濤、馬伊琍、許晴、陶虹、蔣雯麗、郝蕾、袁泉、秦海璐、胡靜、梅婷、湯唯、秦嵐,《淑女的品格》中的陳數、俞飛鴻、曾黎……(名單太長已經拼圖無能了)

大女主戲怎麼分都不夠分的,小花的選擇多恰恰是因為90後斷檔了,能撐起女主的人太少,但市場不可能因為優秀的中年演員多,就都去拍中年題材,就算是為了培養新生力量,也得讓演技不夠好的年輕人挑大樑。真正機會多、本子多的還是30多歲的演員,在職場上也是如此,中層的位置當然會比高層多。

海清困境是中年人的職場困境,所有性別都要面臨的時間困境,也是文學困境,生產優秀現實題材小說的土壤消失了,好演員多於好劇本,光有演技去拍什麼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e_dRmwB8g2yegNDNO68.html